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以一部手機為例,内部配置的锂電池為移動終端提供了充足的電源;以一輛電動汽車為例,儲能電池為汽車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提到,從陽光到風力,大規模的儲能設備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上,職業技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國家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以一部手機為例,内部配置的锂電池為移動終端提供了充足的電源;以一輛電動汽車為例,儲能電池為汽車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提到,從陽光到風力,大規模的儲能設備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上,職業技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
近10年來,職業院校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其中,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為職業學校畢業生,推動技術人才紅利轉變為現實生産力。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賽道,陳軍對此充滿了信心。我國已經具備實力去推動科學教育與技術的結合,而核心問題在于如何推動創新鍊、産業鍊和人才鍊的緊密互動。
圍繞此類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抛出了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幾個“真問題”:一是學科認同性比較差,學科的定位目标以及問題導向還沒有完全清晰。由此導緻第二個“真問題”的出現,即學科特色不明确。第三個問題是,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導緻部分職業院校的建設存在邊緣化傾向問題。
“不同企業對職業教育有不同的期盼,期待解決不同的企業人才需求。”譚建榮提到,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模和質量遭遇了市場的挑戰。
在企業當過10年的副所長、10年的董事長,後來受聘為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企業的用人思維培養出高質量的職教畢業生。以他所在的車輛交通領域來看,我國構建了完整的制造體系,需要大量的控制、機械制造、材料等方面的複合型人才。
“我做了班主任之後,常跟學生交流,要盡快适應中國高速鐵路等城市軌道交通需求。”丁榮軍強調,當下職業教育要與企業深度對接,引進大國工匠進入課堂、進入實訓場,與市場人才需求達成完美的配合。
立足于國家發展戰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衛紅建議,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需求,加快培養緊缺人才,主動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的社會發展。
“我們要加強産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積極探索産教融合的新模式,主動與企業、行業科研機構深度對接。”張衛紅認為,要做到人才培養、生産實訓、師資培育、技術研發等多方面的融合,推動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在譚建榮看來,企業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而部分職業院校培養的是動手型人才,那麼要構建互動機制,同步發揮職教、企業、産業行業互相之間的聯動,促進内在知識體系的發展。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組建約1500個職教集團,吸引3萬多家企業參與,覆蓋近70%的職業學校,逐步構建起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
即便引入了企業的優質資源,如何檢測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是否提高?
譚建榮認為,可以把人才放進企業的生産環境之中,以企業的标準來評判學生在其中發揮的工作效用,将知識講解、素養提升、價值觀塑造融為一體,來推動職業教育的向前發展。
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譚建榮提到,職業教育更應該強調多學科的交叉性與專業性,進行工程教育手段的改革,工程教育内容的拓寬,工程教育模式的改變,工程教育視野的發展。
“教材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根本性問題。”譚建榮建議,要強化教材的種類,既要關注體量小的專業課程教材,又要加快編寫新興産業的教材,使其能夠适應職業教育數字化的要求。
“科技創新合作成為世界教育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黃維提到,随着全球教育治理體系的穩步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逐漸成為發展重點。
近30年來,黃維帶領團隊形成以“碳基材料 光電過程”為基礎的柔性電子關鍵技術,迎接“柔性電子時代”。在攻關之中,他見證了多個國家在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他建議,職業教育要開創全球職業教育合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國家産業系統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之間的互動與融合機制;形成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國際化現代治理體系,尤其要重視構建以戰略科技人才、職業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學生為主的“梯次化”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隊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此外,黃維認為,要共建新型中外職業教育聯合研發機構,打造全球合作創新高地,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
當一系列話題回歸教育本身,在以“科學教育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為主題的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強調,“要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倡科學教育,培養出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學生。”
他認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首先應是“社會人”,其次才是“職業人”,要服務社會創新需要,堅持走将科學教育融于職業教育之路。(見習記者楊潔 記者 胡春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