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東坡為什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

蘇東坡為什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20:21:27

蘇東坡為什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為什麼會一生懷才不遇)1

(蘇東坡雕塑)

蘇東坡,中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在文學、詩詞、書法、繪畫、美食、醫藥等等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出類拔萃、難有其二,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曾毫不隐晦自己的觀點,“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可是,誰會想到蘇東坡卻一生懷才不遇,屢受打擊,甚至到了晚年還屢屢被貶,過着颠沛流離、窮困潦倒,甚至到了難以生存的絕境, 讓多少喜歡他的人忿忿不平、扼腕歎息。

那麼,為什麼才華橫溢的蘇東坡會遭遇如此難堪的境遇呢?下面從幾個方面做以分析:

一是因為對改革的政見不同,遭到王安石代表的改革派的排擠打壓。其實,蘇東坡也是改革派,也主張要實行改革, 隻不過兩個人的改革思路有分歧。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請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沒被仁宗采納。

公元1061年,蘇轼蘇轍兄弟二人參加制舉考試(禦試),蘇轼寫了洋洋灑灑的《禦試制科策一道》,入三等(前二等為虛設),為大宋朝“百年第一”,所著文章得到宋仁宗賞識,稱贊蘇轼的文章“言簡意赅、鞭辟入裡、文采風流,文章、書法皆上乘之作”,回後宮給曹皇後說“朕今日又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太監王任憲就把宋仁宗贊賞的話傳給了王珪(翰林學士),王珪又添油加醋傳到了王安石耳朵裡,由于王安石擔心蘇轼得到重用會影響到自己将來的改革方略, 所以就給仁宗建言,“有文采不一定有吏才,不宜留在朝廷,放外縣當個主薄就夠了”。

雖然禦史中丞範方平、副相歐陽修極力推薦留在朝廷培養,但是,最後宋仁宗還是惋惜地讓蘇東坡擔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就是蘇東坡剛剛入士做官第一次受到新派王安石(這時候改革還沒有開始)的排擠,沒有留在朝廷受到重用。 到後來神宗、哲宗兩朝王安石改革派受到重用後,接二連三受到排擠打壓,都與政見分歧有密切關系。

蘇東坡為什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為什麼會一生懷才不遇)2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

二是因為蘇轼名氣太大,遭到小人嫉恨借口推行改革而對其排擠打壓。 随着仁宗、英宗相繼離世,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稱熙甯變法。王安石拿出“天命不足貴、衆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的“三不”勇氣,大刀闊斧推行新法,由于遭到司馬光、韓琪等幾乎全部元老重臣的反對,王安石開始啟用李定、謝景溫、舒亶、鄧绾、曾布、呂惠卿、章惇等支持其改革的新人,逐漸形成新黨,這些人中大多追名逐利、見風使舵的小人。往往為了自己個人私利,打着改革的旗号,大肆排擠、打壓異己,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第一次對蘇轼打壓的是由謝景溫發起的,竟然捏造事實,謊稱蘇轼借回鄉葬父之際,販賣私鹽,後證明完全是無中生有,捏造事實,雖然蘇轼沒有受到懲罰,但是,這也許應該是蘇轼第一次遇到政敵的無恥打壓。

尤其是呂惠卿,典型的小人一個。他深受王安石提攜成為改革派的二号人物,可是在王安石失勢之後,為了自己升遷,對其恩人王安石大肆攻擊,甚至公布王安石和他的往來私信以離間王安石和皇上的關系,終被列入《宋史奸臣傳》。這裡不能不說章惇,章惇是和蘇轼同年進士,還是很好的朋友,在蘇轼“烏台詩案”被捕時,章惇和王珪據理力争,為蘇轼說情,力谏神宗皇上對蘇轼寬大處理,可謂是為朋友兩肋插刀。但是,蘇轼老年被整得最慘的罪魁禍首也是章惇,哲宗親政任章惇為相,就把蘇轼一貶黃州,再貶惠州,三貶儋州,基本就是要置蘇轼于死地了。更令人氣憤的是,章惇還對司馬光毀碑扒墳,甚至要開棺鞭屍,簡直是瘋狂至極,完全沒有一點文人的仁義道德可言。

蘇東坡為什麼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為什麼會一生懷才不遇)3

(蘇東坡雕塑像)

三是自身處事過于耿直不考慮别人的感受。蘇轼一生郁郁不得志,當然也有自己本身的原因。蘇東坡年少得志,才華橫溢,文采出衆,難免會自恃才高,恃才傲物,說話刻薄,得罪周圍的人。蘇洵曾提醒蘇轼,好酒無酒量,好友而輕信,好詩而情濃言直,遲早會吃虧的。尤其在政見不和的時候,他還經常寫詩諷刺朝政,正好給反對派抓住把柄。典型的表現是在與王安石交往過程中,擠兌王安石的《字說》,什麼波字、坡字、滑字、鲵字、鸠字等等,弄得王安石滿肚子不快,還有就是拜訪王安石時對《詠菊》一詩擅自加句,嘲笑王安石寫的詩,菊花秋天開放,怎麼會被西風吹落滿地金哪?讓王安石非常生氣,認為蘇轼驕傲自大,看不起自己。不過,王安石在“烏台詩案”中對蘇轼是有大恩的,他從江甯上書神宗道:“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最終使蘇轼免于一死。

蘇轼不僅處事耿直,還喜歡把不滿流露于筆端寫成詩,難免被反對派抓住把柄。“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來諷刺青苗法,“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諷刺禁販私鹽,“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諷刺興建水利工程。如此行事,得罪的不僅是政敵,更可能就是一心推行改革的皇上了。與皇上政見不同,自然就處處受到排擠打壓了啊。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發布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