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緬邊境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姐相鎮,有這樣一名司法所所長,他常年堅守邊境一線,走村串戶進行普法宣傳,讓法律知識、法治意識在邊境幹部群衆心中生根發芽,“遇事找法”“依法維權”的理念在當地幹部群衆中蔚然成風,奏響了以法治促穩定、促和諧、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穩定曲。 他就是瑞麗市司法局姐相司法所所長刀屯進。自2021年3月擔任所長以來,他所在的司法所先後獲得“全國模範司法所”“德宏州民族團結示範單位”等榮譽稱号。 刀屯進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自己剛擔任司法所所長時,進村入戶開展普法宣傳,群衆态度比較冷漠,有時直接關門拒客,經了解後得知,當地群衆多年來一直有這樣一個觀念,如果司法所所長到誰家去,這家肯定是有了矛盾糾紛。誰家也不想成為話柄,于是便不讓其進門。 “得知情況後,我開始嘗試着換上便裝或身着民族服裝,走到田間地頭開展普法宣傳,看見群衆勞動就上去搭把手,挖地、除草、施肥,在勞動中傾聽群衆的心聲,了解群衆的法律需求。”刀屯進回憶說,村民家的拖拉機壞了,自己主動聯系農機站的人修理;村裡有老人上瑞麗民族醫院看病,就幫忙聯系挂号、拿藥。時間一長,群衆漸漸地消除了誤解,家長裡短都願意告訴自己。 有了群衆的理解和支持,普法工作順利開展起來,群衆聽他宣講,他聽群衆訴說,不僅群衆的法治觀念得到了提升,幹群關系也進一步改善。 “普法不能大而化之,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大水漫灌,一定要精準滴灌。”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刀屯進認識到,邊境線上許多矛盾糾紛的産生都是由于兩國邊民法律意識淡薄所緻。為此,他結合邊境村寨實際情況,将各邊境村寨的人民調解員聘任為普法宣傳員,将他們培養成“法律明白人”,成為邊境一線的普法宣傳骨幹。在調解矛盾糾紛過程中,向緬甸邊民宣傳我國的法律法規,提高他們對中國法律法規的了解,增強他們入境我國後的守法意識。 姐相鎮是一個典型的以傣族為主體聚居民族的邊境鄉鎮,中緬兩國20多個村寨分布在國界兩旁,形成了“一寨兩國”“一家兩國”等獨特景象。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緬雙方邊民各類矛盾糾紛調解難度加大。面對新的挑戰,刀屯進不斷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衆,邀請緬方村寨頭人、族長、愛國華僑擔任調解員,構建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中緬雙方齊抓共管的聯合調處工作格局。涉外矛盾聯合調處中心建立以來,共調解邊民矛盾糾紛236件,成功率達97%,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該中心被邊民親切稱為“邊境線上的國際小法庭”。
文章來源丨法治日報
記者丨石飛
編輯丨王貝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