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web3.0有百倍潛力嗎

web3.0有百倍潛力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2 02:22:31

編輯導讀:從1989年伯納斯提出萬維網的概念開始到現在,已經經曆了Web1.0、Web2.0、Web3.0,現在關于Web3.0的概念正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馍馍。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web3.0有百倍潛力嗎(是金礦還是泡沫)1

“可以說,我們在Google的後院裡挖到了金礦。”

十多年前,在當時以Google、雅虎為代表的Web2.0時代互聯網公司正如火如荼的時候,斯皮瓦克就提出設想,“Google有太多的日常事務要處理,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最終版的Web3.0就像是全世界的大腦,每名互聯網用戶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關于究竟什麼是Web3.0,目前尚未有人能清晰地定義它,更多地隻是作為一個概念性詞彙存在,在一些人看來,Web3.0代表的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涉及去中心化,用戶對數據和信息擁有實際的掌控權、線上資産搭建。

馬斯克近期也談到了對Web3.0的看法,他認為元宇宙、Web3.0這些在目前看來,更像是營銷術語,是投機者借機炒作制造的泡沫。從比特币、區塊鍊、NFT、到以太坊,各路公鍊不斷崛起,DApp、DAO、IOT、earn這些新概念也應運而生,投資市場的變動,讓人摸不着頭腦。為此,這篇文章我們将主要讨論:

  • 複盤Web1.0到Web3.0,互聯網經曆了哪些變化?
  • 大熱的Web3.0,究竟是風口還是泡沫?
一、從Web1.0到Web3.0

1989年,伯納斯提出了萬維網的概念。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互聯網服務隻是一個個“信息孤島”組裝的認知。确切地說,Web1.0的靜态頁面是萬維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媒體形式以新浪、搜狐、雅虎、百度這類門戶網站為主,某些特定的群體或企業将信息單向發布至網絡,投喂給用戶浏覽閱讀。

換句話說,Web1.0隻解決了用戶獲得信息并閱讀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隻能被動接收網站發布的無差異信息,但不能上傳自己的反饋、進行和其他人的線上實時溝通,網站和受衆處在極其不平等的狀态。

到了Web2.0,變成了可讀也可寫、交互性強的互聯網。

此時,用戶既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發布者,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多向交流。從網站門戶到個人門戶,從信息線上化到用戶線上化,Web2.0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傳播和交互方式,也助推了社交網絡的興起。軟件也開始跳出pc端,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相繼出現。

但事實上,Web2.0仍是中心化的一個網絡形态,互聯網平台掌控着用戶數據和信息,經營着用戶群,存在一定的信息洩露和丢失風險,被動貢獻數據為平台方提供廣告商變現,單體用戶價值往往難以體現,另一個常态化問題是,中心化下虛拟物及實物信息不好溯源,難免有造假的可能性。

那麼Web3.0呢?

早在2006年,Web2.0還沒捂熱,Radar Networks(雷達網)還處于秘密籌建時期,首席執行長諾瓦·斯皮瓦克表示要借助政府技術,使雷達網具備改變互聯網用戶查找信息的方式,網絡不僅能理解詞句的概念,還能根據語義去判斷邏輯關系,也就是1998年蒂姆·伯納斯·李所提出的語義網功能,雷達網可以說是Web3.0的先驅。

除了語義網的外包裝,Web3.0是結合區塊鍊技術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互聯網形态,它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賦予用戶真正擁有互聯網的能力”,Brian Brooks這麼解釋到,在web3.0時代,互聯網中的數據和信息從發布起就完成了确權,不用去擔心被竊取或者數據庫丢失數據被删除。

web3.0有百倍潛力嗎(是金礦還是泡沫)2

圖:中心化及去中心化網絡結構示意(來源:東興證券)

不過,Web3.0的意義并非僅限于此。

無論是Web1.0還是web2.0,用戶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平台注冊不同的賬号,信息之間是彼此隔離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我們無法從一個App直接跳到另一個App,因為不同平台間需要搭建屬于自己的龐大用戶群,并且做好安全防範。

Web3.0發生了範式的逆轉,通過Web3.0的底層邏輯,用戶與平台間是獨立的存在,在注冊或登錄網站時,不需要填寫身份信息并同意隐私協議,而是通過去中心化的網絡直接去創建賬戶,擁有維護互聯網的代币協議。理想狀态下隻需要使用自己的數字錢包和密鑰就可以登錄任何一家網站,同時也通過密鑰來管理自身的資産,獲取經濟激勵。

二、價值互聯網,是騙局還是未來?

就目前來看,Web3.0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能賺錢”。

如上文所述,在Web3.0時代, 單體用戶能夠實現并分配價值,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比如我們先從比較早的NFT(非同質化代币)說起,作為區塊鍊技術下的一種衍生物,國外球星庫裡曾以18萬美元買頭像,藝術家Beeple的數字作品《每一天》拍出了6934萬美元也屬實魔幻;國内互聯網頭部玩家阿裡、騰訊也相繼加入,發行數字藝術品。

區塊鍊相當于一種分布式記賬本,這些數字文件的創作和交易信息都被記錄在區塊鍊上,意味着記載方式不隻是将賬本數據存儲在每一個節點,而且每一個節點都會同步、共享、實現數據的複制,IP被印鑄在鍊上落實出處,所以也就保證了作品和所有權的不被篡改。

眼下,NFT已經被應用到媒體、服裝、音樂、影視等行業領域,對于創作者來說吸引力巨大,實現創作自由的同時,同一作品每次轉賣都能夠收取分成;對于購買者來說,NFT的價值體現在稀缺性和身份的象征,但這也是基于他們的一種認知共識而言。

除了NFT,ENS(基于以太坊的分布式域名服務)也備受關注。

今年10月,發生了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筆域名交易——有人以420個ETH購入域名paradigm.eth。2017年登錄以太坊的ENS,簡化了長達四十多位的以太坊錢包地址,通過競标機制,任何用戶都可以注冊以“.eth”結尾的以太坊域名,從而優化用戶使用加密貨币的體驗。由于ENS構建于ERC721協議,所以每一個域名都相當于一個NFT。

在Web3.0時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輸入端開始的商業模式,衆籌以及代币實現了創作者的價值循環。總而言之,區塊鍊技術解釋了身份為什麼具有獨立性,為Web3.0提供底層技術支持;NFT在這個基礎上為數字貨币提供了不可分割、不可複制的交易價值,實現了創造者經濟,後者充當了為維護用戶對于自己的數字身份和數據的所有權去構建的一系列去中心化組件,成了通往元宇宙的方舟。

把目光聚焦到實際應用上,以Monaco為例,作為主要基于Web3.0的socialFi(social DEFI)、支持“内容挖礦”的區塊鍊社交項目,Monaco被稱為加密版的推特。啟動之初,饑餓營銷帶來的邀請碼炒作熱潮讓Monaco市場熱度高漲。

功能維度上來看,用戶在這個類似于微博的平台上發布有價值的優質内容,并可以展示名下NFT;此外參與“Write to Earn”進行挖礦,每周會獲得相應的獎勵,獎勵會根據用戶粉絲數量、評論數、轉發與活躍度成正比。Monaco想以SocialFi(社交金融)為突破口,将數據所有權返還給用戶,并給予用戶創作收益,推動互聯網從Web2.0過渡到Web3.0。

需要說明的是,Monaco的模式也并非首創,早在2017年,部署于Steem鍊上的社交媒體平台DApp Steenit就已經出現,用戶在發布受歡迎的帖子同時可獲得Token收益,這使它也一度成為最大的鍊上加密社區。

就目前來看,Web3.0的設想的确很烏托邦,但實際落地仍有待商榷。

進入Web3.0前,首先要注冊一個加密錢包,比如找到以太坊浏覽器錢包插件MetaMask,添加後設置交易密碼,确認賬戶助記詞後完成創建,但是助記詞和密鑰的保存方式不太方便(最好記在實物上,比如備忘本);以太坊轉賬過程也比較麻煩,不僅要輸入非常複雜的賬戶地址,轉賬時間也耗費較長,即使後續可以申請ENS,但與目前使用的支付軟件相比,Web3.0的體驗感算不上優秀。

由于後續通證大幅下跌,新用戶的參與度随之下降,Steeni和socialfi賽道的後輩Primas、clubhouse等一樣,都已銷聲匿迹。11月末,Monaco官方發文稱“僅限英文挖礦”,這條明顯區别對待的推文不僅引發了中文社區的不滿,也與它強調的“去中心化”的理念相違背,雖然對于用戶來說,一方面實現了創作自由,但另一方面,也難免會發生惡意信息的傳播。

技術方面來看,區塊鍊和加密應用過高的使用門檻,讓普通用戶望而卻步,即使如最大去中心化應用 Metamask 月活也僅有幾百萬,另一方面,無論是個人數據還是社交關系,都導緻用戶無法離開原來的Web2.0平台。

再比如運行在公鍊上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這些産品擁有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約。在DeFi領域的流動性挖礦是按照要求存入或借出指定的代币資産,為産品的資金池提供流動性而獲取收益(原生代币或者治理權力)的過程,流動性挖礦就是鼓勵用戶在自己的交易池中存入代币以提高流動性,從而獲得用戶和流量,進一步發放原生代币使項目的社區範圍擴大。

web3.0有百倍潛力嗎(是金礦還是泡沫)3

圖:區塊鍊技術的“不可能三角”(來源:CSDN博客)

因為流動性挖礦的高收益,它也曾一度被資本力挺。

但在區塊鍊公鍊中,很難同時做到既有很好的“去中心化”,又有良好的系統“安全性”,同時還能有很高的“交易處理性能”,即所謂的“區塊鍊不可能三角”。項目合約代碼的漏洞總會吸引黑客攻擊甚至造成資産被盜,頻頻發生的項目方卷資跑路也給DeFi蒙上了一層欺詐風險的陰影,除此之外,行情大幅波動時,交易合約清算過程中網絡擁堵、無常損失風險、系統設計和清算風險等都有可能使投資人失去抵押資産。

三、Web3.0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很多人對Web3.0的期待,來源于它的去中心化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上。

Brian Brooks曾在聽證讨論上提到,“我們在網絡上的數字資産,所有程序都是建立在這層新的網絡之上。以太币是以太坊網絡擁有權的證明,以太坊網絡之上由無數運行着的程序,就像收集裡的程序需要底層網絡運行一樣,人們會去猜測哪個底層網絡最終會勝出,就會購買這些網絡協議的代币去進行投資,這裡觸發投票機制,在權益證明機制下你可以去投票影響協議未來的發展,在工作證明機制下,維護網絡用戶可以得到代币獎勵,去中心化網絡的任何決策都是投資者做出的。”

2018年,加文·伍德發表了一篇《我們為什麼需要Web3.0》,文中提到“Web3.0 将催生一個全新的全球數字經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打破像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平台壟斷,并産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創新。”

為了解決Web2.0用戶能夠無需離開熟悉的環境、也不用處理複雜的錢包密碼,就能使用Web3.0, 定位于新互聯網的守門人Mask Network陸續發布了一系列DApplet,例如ITO (Initial Twitter Offering)模式,這一舉措讓Mask Network爆火,意味着互聯網用戶确實對 Web3.0的确有迫切的使用需求。

回溯過去我們不難發現,從2017年開始,ICO、DEFI、NFT的接連投資熱都與與以太坊有着密切的關系,今年的Web3.0、Gamefi也不例外。

馬斯克怒怼Web3.0後,紅杉發文堅定看好Web3.0,總部位于洛杉矶的風投機構Chapter One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Jeff Morris Jr.表示,目前Chapter One已完成一隻4000萬美元早期基金的募資,該基金專注于Web3.0投資。雖然馬斯克否定Web3.0,但也沒有否定它的市場潛力,從資本的角度來看,Web3.0的利好浪潮似乎正在逼近。

頂級風投A16z的合夥人Chris Dixon認為Web3.0将走向不同的道路,由于價值和控制權不是由位于中心的公司掌握,而是分配給實際構建網絡的人,所以Web3.0需要的是自我營銷的能力,社交媒體的出現為Web2.0過渡到Web3.0提供動力,當社區中的人們真正擁有某些Token獲得經濟效益的時候,就會在社區内主動傳播:一方面用戶流失率會降低;另一方面在好的情況下,網絡的架構也會更加結實。

但這裡所謂“好的情況”,也是目前Web3.0的一個痛點:目前的技術尚未能完美實現Web3.0的要求,參與的用戶數量有限、人類世界所有生産生活的分工程度也沒細化到一定程度、AI并沒有實現絕對的主體地位,手機端的局限性也難以承載區塊鍊信息和用戶高并發需求,交易過程的低效率和安全性達不到商業化應用的需求。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确不能夠去預測一個新平台成功的第一個用例,也大可不必因為資本的帶動産生FOMO情緒,無論是Web1.0還是Web3.0,都隻是互聯網技術不斷深入和細化的一種趨勢,僅此而已。

作者:葉靜,編輯:桑明強

本文由 @新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