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聽起來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奇怪的事情發生,比如,強烈的引力、空間結構的扭曲、時間本身的扭曲。并且,黑洞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表面,在它周圍的空間中隻有一個區域或邊界,但我們仍然無法直接看到。這個邊界被科學家們稱為事件視界,任何超越事件視界的東西都注定要被壓碎,因為它越來越深入到黑洞的引力井中。當一顆恒星耗盡核燃料發生崩潰,若其核心或中心區域的質量大于三個太陽,在被稱為黑洞的空間中,則沒有已知的核力可以防止核心形成深的重力扭曲。那麼,吞噬物質的黑洞到底是什麼,它的增長是否會受到限制?
通常,隻要将足夠的物質擠壓到足夠小的空間中,就會産生黑洞。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黑洞并不隻有一種類型,除了常見的恒星黑洞以外,還有中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别就在于質量的懸殊。恒星黑洞和中質量黑洞都是大質量恒星演化的自然結果,但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則仍是一個謎,它們隻存在于星系中心。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形成于形成星系的氣體雲的初始坍塌、來自恒星質量黑洞的逐漸增長、來自中心位置的黑洞群的合并,還是因為其他機制而形成。
關于恒星黑洞的質量,因為它繞着看不見的伴星運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恒星的軌道加速度來推斷。同樣的道理,通過使用圍繞中心黑洞旋轉的氣體雲的軌道加速度,便可以确定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當軌道加速不能用于确定黑洞的質量時,天文學家還可以通過測量落入黑洞物質所産生的X射線光度,以對其質量設置下限,因為流出的X射線壓力必須小于流入物質黑洞重力的拉力。比如,估算在距離M82星系中心約600光年的密集星團中所發現的黑洞質量,科學家們發現該黑洞的質量必須大于500倍太陽質量,這比已知的恒星黑洞大得多,但又比超大質量黑洞小得多,所以它被稱為中質量黑洞。
而具有數百萬顆恒星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則被認為位于大多數大型星系的中心。通過光學和無線電觀測觀測表明,恒星或氣體雲的速度急劇上升,環繞着星系中心,高軌道速度意味着巨大的東西正在形成一個強大的引力場,正在加速恒星。通過X射線觀測表明,可能是由于物質進入黑洞,在許多星系的中心産生了大量的能量。如何在銀河系的中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其中一個想法是,在數百萬年的過程中,一個單獨的星形黑洞形成并吞噬了大量物質,以産生超大質量黑洞。而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形成了一簇星形黑洞,并最終合并成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或者,單個大型氣體雲坍塌形成了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是否可以無限制的增長隻要物體的軌道大小遠遠大于黑洞事件視界的直徑,它們便可以在沒有任何嚴重後果的情況下繞軌道運行。關于這個安全繞行軌道值,對于恒星黑洞而言大約為30公裡,而對于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而言則為數百萬公裡。因此,如果任何物體距離太近,它的軌道将變得不再穩定,并終将落入黑洞。當物質落入其中,黑洞便會開始生長,捕獲的質量增加了黑洞的質量。對于恒星質量黑洞而言,每當捕獲一個太陽質量的物體,其事件視界的半徑就會增加約3千米。從理論上講,黑洞可以無限制地增長,然而,在宇宙中的黑洞沒有無限的食物供應,因為遲早他們會在引力範圍内消耗所有物質!
并不是黑洞周圍的所有物質,都注定要落入黑洞,有時氣體會以很快的速度從磁盤吹走的熱風中逸出的物質。更為引人注目的是X射線和無線電觀測顯示,遠離一些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高能噴射器,可以在近光束中以近乎光速進行移動,并且這個過程可以行進數十萬光年。然而,即使物質能夠以光速移動,一旦它超過事件視界,它就無法逃脫,因此也無法從黑洞中回到原處。這是因為黑洞内部的引力場非常強,以至于空間自身彎曲,任何落入黑洞的東西都隻能朝着一個方向行進,即朝向中心的奇點,這是一個無限密度點。雖然霍金表明量子理論暗示黑洞應發射輻射,但預計這種輻射非常微弱、且不可檢測,并且,除了質量小于彗星的假想黑洞外,目前尚未被觀察到。
黑洞可通過哪兩個屬性簡單歸結當談到如何描述黑洞時,科學家們将它隻歸結為兩個内容,即黑洞的質量和旋轉。僅是這兩個部分便能描述所有黑洞物體。 所以,看上去它是如此的簡單,然而,事實上要獲得黑洞的這兩個屬性,卻是異常艱難。相對而言,獲得黑洞的質量是相對更最容易的部分,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那些像太陽這樣的普通恒星繞行的小黑洞,然後使用光學望遠鏡測量這顆類太陽恒星的速度,以及完全繞黑洞運行所需的時間,從而得出黑洞的質量,這也是天文科學家們多年來測量普通二元系統,以及行星系統中恒星質量的方法。然而,想要測量黑洞的旋轉真的很難,黑洞的重力剝離了那顆恒星的氣體,氣體朝着黑洞落下,形成一個“旋轉盤”狀的軌道物質。并且,由于非常靠近黑洞,這種氣體會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被加熱到數百萬度,并在X射線中發出明亮的光芒。
最終,一旦這些熱氣體落入距離黑洞死點25公裡的事件視界,便注定會永遠消失。但是,當遠離這個可怕的事件視界,達到了一個點,那裡的重力變得如此巨大,以至于超熱氣體不能再将自己保持在黑洞周圍的穩定軌道上。此時,磁盤突然結束,軌道中的氣體也随之突然向内傾斜,在不到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内到達事件視界,這會在磁盤中心留下一個大的暗孔,并向下延伸到事件視界。而這個暗洞的半徑僅,便取決于黑洞的質量和旋轉速度。對于一個根本不旋轉,并且達到1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而言,如M33 X-7,這個暗區域的半徑是75公裡,是事件視界半徑的3倍。簡而言之,黑洞旋轉越快,該半徑越小,對于相對論允許的最大旋轉的黑洞,半徑就等于事件視界的半徑。
首先,我們看不到黑洞内部,因為任何越過邊緣的東西都會永遠消失,所以它的名字來自于此。但通常情況下,在黑洞的附近,隻有小部分材料落入其中,而大部分材料隻是永久地旋轉。由于靠近黑洞的東西變得過熱,我們可以看到與錢德拉的X射線,在黑洞周圍的物質,永遠不會到達黑洞本身,除非它失去足夠的角動量。而這種情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流出,沒錯!黑洞不僅會吸入材料,還會将其吹掉。幾乎所有正在積聚物質的黑洞也在驅逐它,當然,這種情況發生在當物質仍然在黑洞本身之外時,衆所周知,一旦它在洞的半徑範圍内,那就什麼都不可能逃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