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字面貌,有人認為現在标準字體的樣子就是書法面貌。這個貌似沒有問題,也不值得讨論。
但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不對勁的地方。
書法家都寫同樣的字,面貌卻都不一樣,難道字在古人那裡沒有标準嗎?
字在古人那裡,當然有标準,可是在書法家那裡卻有另一個标準。
古人認為字面貌是心中所認為的樣子,而不是現在說的字面上的結構。所以寫到一定境界,就不是比誰的橫平豎直有什麼特點,也不是誰比誰更牛。就像古人談“本性具足”,泰山與秋毫并無誰本性上的更足,而是“齊物”。所以古代書法大家,雖然有人為地分出一二三等,一旦進入一流,也就沒有一二三等了,都是高手。
這個理論是超越了工藝美術層次的,所以,一旦說出來,就好像故意另辟蹊徑的奇談怪論一樣。
在書寫層次上,從來是筆法生筆力,筆力生結構,結構出來,也就有了帶有其個性的面貌。
所以,在古人書法面貌方面,每個書法大家寫出來的都是自己的模樣。沒有誰能靠學習跟老師一模一樣的字體而成就的。
當然,書法美學的原則是一緻的,比如,小字的“寬綽”,大字的“緊密”,筆法的“骨力”,字法的“老氣”,等等。
在這個大原則下,去學習他人和成就自己。
現在學書法的一個大風氣,就是把字帖描摹得很像很像。
實際上,描摹者要考慮的重點,應該是有沒有學到書家駕馭筆法的技巧。如果隻是飽蘸濃墨,慢騰騰寫出跟字帖一樣粗細大小的樣子,是不是古人也這麼寫?如果把濃墨改成淡墨或者枯墨,還能不能展現出來書法的精神?
有人想拿過古人的字帖就想寫出他們的面貌,這有點太貪心了。面對古人法帖,可以真實一點,不怕露醜,不怕露怯,寫不像,寫不好,很正常。如果能一出手就寫成古人一輩子磨練的樣子,那真是天才。
我常覺得學書法和學車有一比,學法帖猶如跟一流車手學開車,要學習他如何操控車,學會了操控汽車,哪怕開出來的線路歪歪扭扭也不怕,剩下的就是如何修煉的問題。如果隻學一流車手開出來的路線,學到老,也不一定能入門。
隻有基本的東西學會了,慢慢修煉出來的自己才是自己。不然“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緻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将迷”,寫上幾十年,門都不入,也就白忙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