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趙家和清華教授

趙家和清華教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6 05:07:47

【一線講述·愛的傳遞與回響】

光明日報記者 鄧晖

寫在前面

一幀紅綢緩緩落下,一座銅像現于眼前。

清瘦的面龐,高高的額頭,睿智的雙眼——9月9日,第38個教師節前夕,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以這樣一種方式“重回”清華園。“雪中送炭,把錢用到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右側牆上,镌刻着他堅守一生的準則。

這是一位因《光明日報》報道而被千百萬人認識的“炭火教授”。

趙家和清華教授(以這樣的方式紀念)1

“炭火教授”趙家和銅像光明圖片

2016年7月4日,光明日報一版頭條刊發通訊《“雪中炭火”趙家和——一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生命之歌》,并配發評論員文章,講述了于2012年辭世的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一生省吃儉用,退休後隐姓埋名捐出了畢生1500餘萬元積蓄,成立了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幫貧寒學子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報道迅即引起熱烈反響,衆多主流媒體跟進報道,越來越多的人在趙家和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感召下加入公益助學事業。

“興華”,這是趙家和教授所珍愛的兩個字,意味着“振興中華”。

此後,我們一路追蹤,用心用情記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成長發展——我們報道了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資助學、捐獻遺體的動人故事,見證了基金會捐贈者們每年奔走在黃土高原、祁連山麓、大巴深山的溫暖身影……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個體行為到公益事業。十年來,愛心傳遞,溫暖延續。這十年,也是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現代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慈善法頒布實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确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當前,我們正處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階段,教育慈善事業也進入新發展階段。一系列問題亟待破題——教育慈善組織如何更科學發展?愛心助學如何更精準發力?需要哪些引導與扶持?

基于此,我們再次聚焦興華,探尋其十年成長的經驗啟示,為新時期教育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鏡鑒。

這也是我們對趙家和教授的又一次緻敬與紀念。

趙家和清華教授(以這樣的方式紀念)2

“炭火教授”趙家和銅像前,受助學生以各種方式表達緬懷之情。光明圖片

也做一捧炭火,将愛繼續播撒

講述人: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捐贈人代表、教育工作者佳禾

七月的北京,暑熱難耐。我鋪平信紙,開始回複受助孩子的來信。

“阿姨,我數學成績怎麼也提高不了,能給些建議嗎?”“我想在别人面前展示特長,但總鼓不起勇氣”……雖然隻通過兩次信,但孩子們已經開始信任我這個未曾謀面的遠方阿姨。每次回複,我都會将來信至少讀上三遍,感受他們的喜悅和成功、困惑與煩惱,再有針對性地作出回應、提供建議。我深知,錢固然能給孩子們帶來經濟上的幫助,但更讓他們受益的,一定是心靈的激勵與人生的引導。

2019年,一個偶然機會,我知道了趙家和老師傾盡畢生積蓄1500餘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多麼無私的大愛,多麼純粹的靈魂。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也成了一名捐贈者,與十多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結下了深厚情誼。

捐贈道路上,受益最多的其實是我自己:每次收到孩子們厚厚一沓來信時,我的内心總是充滿了被信任和牽挂的喜悅;他們的分享與提問,督促我時時檢視自己的内心與生活;他們的自強不息,更讓我平添了一份面對困境與煩惱的勇氣。連接我們的,不隻是金錢,更是人與人之間最厚重的愛與信任,是讓一個社會不斷前行、更加美好的精神支撐。

我願繼續做一捧炭火,将愛與善意播撒。

趙家和清華教授(以這樣的方式紀念)3

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前理事長陳章武向受助學生贈送學習用品。光明圖片

願化星點燈,照亮後來者前程

講述人: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受助人代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本科生曾雅萍

解答生活困惑、交流學習經驗、分享自己如何走出艱難迎向光明……今年暑假,我前往甯夏支教,在興華同行助學活動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讓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更看到了“愛傳遞”的力量。

我來自甘肅農村一個貧寒家庭。高二時,媽媽右眼失明,奶奶腦梗癱瘓。我和哥哥正是讀書用錢的時候,重擔驟然落到了爸爸身上,他隻能一年到頭在外打工,幹最苦最累的活。那段時間,我無數次猶豫:要不要放棄學業出門打工?

困頓中,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我獲得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資助。與此同時,我知道了在遙遠的北京,有位名叫趙家和的爺爺牽挂着我們。趙爺爺捐資助學的初心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我與命運抗争的勇氣,也點燃了我投身公益的決心。

發奮學習!高考結束,成績不錯的我在衆多選項裡鎖定了一個目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我要去趙爺爺工作過的地方,去學着做個像他一樣的人。

考入大學後,我主動參加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和學院、學校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做志願者、加入助學社,回饋趙爺爺給予的溫暖。在我身邊,還有很多經曆類似的同學。我們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弱,沒法援助所有窮苦人,但一個人的力量又很強大,可以帶動很多人;許許多多人的善意彙聚,就能凝聚起一個民族的希望。

“未來,不管走到哪裡,不管做什麼,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興華人。我想,未來也将會有我資助的興華學子,他們朝氣蓬勃的臉龐一定恰似我當年模樣。”這是一位和我一樣從興華汲取前行力量的學子寫下的感言,說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願化星點燈,照亮後來者前程。

(采訪整理:光明日報記者鄧晖)

光明日報記者對話“炭火教授”奉獻精神接棒者——

愛心助學的“炭火”如何長燃不息

光明日報記者鄧晖

一片炭火熄滅了,火焰卻在大地上無盡燃燒。今年,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離開我們已有整整10年,但他留下的愛心助學事業沒有停滞。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累計資助高中生7786人,其中5426人已完成高中學業,約80%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還有720名大學生獲得延伸資助,得以完成本科階段學業。

這捧愛心助學的“炭火”,為何能長燃不息?它的成長能為今天的教育慈善事業帶來哪些啟示?光明日報記者對話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前理事長陳章武。

資助教育,激勵學子以奮鬥戰勝苦難

記者:興華助學基金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陳章武:2011年3月,我的老師、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家和叫我去他家裡,告訴我退休後他一直在發揮餘熱,所以手裡有一些錢,希望能用這些錢幫助寒門學子完成高中學業。我勸他給自己和家人留一點,可他認為不應把錢留給孩子,還提起了林則徐的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财,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财,益增其過。”後來,在衆人協助下,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成立了。

當時,正處于我國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的前夜。從1986年我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子的教育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但非義務教育階段,特别是高中階段,還有很多孩子因家貧而失學。興華成立之初,把目标鎖定在資助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後來,對部分特别困難的學子,資助延伸到大學本科階段。

記者:今天,脫貧攻堅戰已全面勝利,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愛心助學的時代價值又該如何體現?

陳章武: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目前我國仍有少量一、二類低保戶,特殊困難家庭,脫貧不穩定和邊緣易緻貧家庭等,還需要大家伸出捐助之手。

愛心助學不但為受施之人帶來幸福,也同樣福澤施予之人。十年來,基金會的愛心隊伍一直在穩定增長。我們也逐漸意識到:發展慈善事業,培養慈善組織,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都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目前我國的初次分配機制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會産生一定的收入差距;再分配是政府主導,提供具體的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則是依靠道德、精神的力量,用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促進社會和諧、共同富裕。興華願成為慈善事業百花叢中的一朵小花,發揮應有作用。

有限資源如何發揮最大作用

記者:當前,我國教育公益慈善組織數量不斷增長,但一些助學行為存在短闆、缺乏規範。如何真正做好這份愛心事業,您對此有何心得?

陳章武:“選擇雪中送炭就是選擇了困難,也意味着一路艱辛。”趙家和老師“雪中送炭”的囑托,我們一直牢記着。而受助學校張貼的一條标語,是支撐興華走下去的強大動力——“培養一個學生,改變一個家庭,帶動一個村莊”。

基金會成立之初,管理團隊曾向趙家和老師當面作了三點承諾:一是保證将趙老師委托的每一分愛心捐款用到寒門學子身上;二是努力在保障基金會正常運作的前提下,保住本金;三是争取做到在基金會有所發展的前提下,本金也有所增長。回顧這十年,三點承諾基本實現了。

始終雪中送炭,堅持“錢到、人到、心到”,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愛心助學,“錢到”是基本前提。興華助學金按秋春兩個學期發放,每學期開學之初,在各受助中學興華助學辦公室老師們的保障下,組織學子申請,經過調查、審核、公示,确認受助名單,第一時間将愛心款如數送到學子手中。“人到”,是指組織愛心人士和受助學生面對面交流、交情、交心,提高愛心助學的溫度,拉近受助學生和愛心人士之間的距離。“心到”,則是指真心付出,用真心觸及學子心靈,引導形成正确價值觀。

基金會運作中,我們最大限度節約成本,把愛心捐贈的每分錢都送到最需要的學子手中,讓有限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國家對各種規模基金會管理費用有明确規定,興華屬于非公募基金會,年度管理費用不得高于當年總支出的13%。但興華成立以來,管理費用平均每年隻占總支出的1.19%。之所以能如此低,是因為大量的運作成本由愛心人士、志願者主動承擔了。十年來,有愛心企業一直為基金會無償提供辦公地點、辦公費用和辦公人員;各受助中學的志願者隊伍為把愛心款落實到位,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卻從不要求基金會從愛心款中支出;基金會成立以來,沒有一名理事從基金會領取報酬;在開展助學活動時,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和校友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

堅持做純潔、透明的慈善組織。我們一直堅持助學活動的純潔性,堅持助學活動與捐贈者、愛心人士、志願者的個人私利隔離。捐贈者不要求回報,但希望知道愛心款的去向,興華助學基金會每年都接受登記機關指定的會計事務所嚴格審計,審計結果以年報形式向社會公布;對每位捐贈者,無論捐贈金額多少,均開具公益事業捐贈票據,呈送感謝信作為捐贈證書。同時,為捐贈數額達千元或以上的捐贈者落實資助對象,受助學生每學期都會給捐贈者寫信彙報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很多愛心人士都會回信,受助者與捐贈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教育慈善事業怎樣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對于教育慈善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您有哪些思考?

陳章武:一是在基金會的專業化發展上。過去十年,興華助學基金會多次遇到的質疑是:為何不使用職業經理人?确實,目前基金會的所有理事都是志願者,沒有職業經理人。這樣既可節省成本,也不會發生“奉獻”和“謀生”兩種身份的沖突。但這樣隻能招募人員,無法招聘人手,對于把基金會做大做強有一定制約。是否應使用職業的管理人員?需要認真考慮、慎重行事。

二是在公益慈善活動的延續深化上。興華助學基金會成立以來,一直緻力于幫助學子完成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後來,資助延伸到部分特殊困難學子的大學本科階段。除此以外的公益活動,興華助學基金會都未參與。未來,要不要在受助人群中繼續延伸公益慈善活動,例如幫助受助學子就業、幫助愛心企業找到優秀員工?要不要開拓新領域的公益慈善活動?都需要認真考慮。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6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