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經驗總結

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經驗總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4:20:41

作業負擔過重是基礎教育階段現實存在的問題,是人民群衆普遍感受到且切實承受着的主要負擔之一。減掉過重的作業負擔,如果隻是機械地在量上做減法,而不是從根本上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和實施效率,是沒有出路的。作業是整體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作業的教學設計是有頭無尾、殘缺不全的設計。作業設計并非簡單随意之事,有其基本遵循,筆者概括為四個重要參照、四大操作要領。

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經驗總結(作業設計的重要參照及操作要領)1

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相對後置的環節,其活動内容、目标預設、組織形式和方法組合都需要以前置環節為基礎,回應前置環節的目标指向及實施效果,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應需而為。作業位于教學全程的末端,前置各環節的漸次推進、既定任務的逐級達成、預設目标的實現,為作業設計環節提供了必要基礎,也對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提出了要求。筆者認為,進行高質量的作業設計,需要把握好四個重要參照。

一是進行學情分析和判斷。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學情分析和判斷,這是教學設計的始發環節,對于教學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合理性與可行性會産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缺少了這一步,教學設計便成了目中無人的設計,教學也很容易成為目中無人的教學。脫離了“人”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進行學情分析和判斷是教學設計的定調環節,也是作業設計的定調環節。

二是挖掘與教學内容密切相關的能力、素養。在教學設計中,第二項重要工作是研究和深挖與教學内容密切相關的能力、素養,這是教學設計的根本依據。教學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學科教學達成“由知識生成能力并涵養品格”的最終目的。為此,研究和挖掘教學内容所蘊藏的培養學生能力、素養的特定功能,更不能被忽視。否則,知識教學很難升維至學科育人層面。挖掘與教學内容密切相關的能力、素養是教學設計的定向環節,也是作業設計的定向環節。

三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标。準确的學情分析與判斷、能力和素養的研究與挖掘,有利于為科學合理構建教學目标提供堅實基礎。教師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标的建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價值觀”三維目标體系及其具體标量都體現對人的發展負責,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進行。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标是教學設計的定标環節,也是作業設計的定标環節。

四是明确課堂教學實施情況。教學目标的确立是教學設計的标尺。有了這一标尺,我們便可以進行“量體裁衣”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内容的程序安排、教學環節的實施方式、教學方法的選用與組合、教材内容的合理使用、信息拓展與輔助資料的調用、教學情境的創設、用于随堂訓練的問題的設計、學生深度思維及引發的研究、複雜問題設置的探讨等,都需要圍繞教學目标的達成進行考量。明确課堂教學實施情況是教學設計的定型環節,也是作業設計的定型環節。

教學目标的“标尺”作用,對規劃作業設計同樣有效。課後作業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一樣,共同服務于教學目标的實現。如果說課堂教學是邁向既定教學目标的第一步,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那麼課後作業便是邁向既定教學目标的第二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課後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接續,對于鞏固和強化課堂教學的初步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所以,課後作業的設計,除了要嚴格參照教學目标外,還需要密切關照課堂教學的實施情況,根據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視結論,有針對性地适當調整作業設計的目标、内容及方式等,使之與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連續不斷的續動過程,以謀求教學目标的最終達成。

優秀作業設計與實施經驗總結(作業設計的重要參照及操作要領)2

若要每個教學環節都有應然的質量效益産出,共同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标的達成,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環節操作的精準性、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測性。為此,教師除了要把握好作業設計的四個重要參照之外,還必須深入研究和把握作業設計的四大操作要領,并将其切實運用到作業設計的實踐中。

1.明确作業目标

作業設計首先應關注任務目标的設定,其操作要領是回應教學目标,目的在于指引學生對學習目标的再次聚焦。教師進行作業目标預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解析教學目标的設計及要求,掌握教學目标所設定的素養培養内容,分析不同維度的學習目标要求,這一步是達成作業目标與教學目标高度一緻的前置條件。

第二步是聚焦教學目标中鎖定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圍繞夯實重點、突破難點進行作業目标設計,這一步體現了作業目标設計的針對性。

第三步是錨定教學目标所标定的學業質量要求,确立清晰明了的可描述、可呈現、可操控、可測量、可評價的作業實施标量,這一步體現了作業目标設計的可行性。

第四步是綜合教學目标中設計的各學習環節的質量标準,依據學習全過程的漸進性需求,進行分階段、分層次的作業目标設計,如課前預習作業目标、随堂練習作業目标、課後複習作業目标、實踐探究作業目标等。這一步強調作業目标設計的遞進性。

作業目标由教學總體目标決定,但并非可以完全由教學總體目标代替。作業目标更多的是服務于學生課後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需要,沒有目标的作業布置,很難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粗放性。

2.建構作業内容

建構作業内容是作業設計的基礎,其基本要領是緊扣核心知識,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夯實、深化和内化學習内容。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并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确規定,高考在學科内容考查上應指向“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四層内容,并用“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概括了考查内容的基本特質。參考上述高考評價的基本原則,教師在建構作業内容時應主要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作業内容的選擇要突出基礎性。必備知識是學生高質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必備工具。作業内容設計應突出對核心知識的聚焦,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為此,在作業内容選擇上要充分體現基礎性、必要性和典型性,避免偏離核心知識、難度過高或過低、機械重複等情況發生。

第二,作業内容的設計要具有整體性。學習是具有連續性的活動,通常前一階段學習的成果是後一階段學習的基礎,後續學習環節是前置學習環節的續動和升維,因此,作業擁有溫故知新、知深、知寬、知聯的整體功效。在核心知識這條主線的牽引下,作業内容設計要做到課前預習作業、随堂練習作業、課後複習作業、課外實踐作業内容的相互關聯、渾然一體;課時作業和單元作業要遙相呼應,形成完好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分解與集成的關系。如果有可能,不同學科的作業之間亦應随機鍊接、相輔相成。

第三,作業内容的建構要追求豐富性。作業内容的豐富性首先體現在設計角度的豐富性,即以核心知識為主體,從不同角度進行設計;其次表現為學習層次的多樣性,即作業内容設計要涉及從必備知識的夯實到關鍵能力的形成,從學科素養的養成到核心價值的培育;再次是選材、取材的鮮活性,即緊密聯系時代背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豐富多彩的情境化作業對于學生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激發性。

第四,作業内容的選擇強調差異性。學生的認知能力及水平因年齡、生活背景、學習經曆、個性、智力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作業内容的設計也因此應強調差異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低年級的作業内容應更傾向于動手實踐、觀察表達等趣味性強的設計;高年級的作業内容應更傾向于綜合應用、科學探究等創新性強的設計;就同年級、同班級的學生而言,教師也應正視其客觀的個體差異性,體現分層分類的設計意圖。

作業内容要回應作業目标,緊扣核心知識。作業内容的質量對于作業在學生學習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至關重要。枯燥乏味的作業内容不但不能延伸自主學習的進程、激活持續的後置學習環節、激發學生樂學善學的内驅力,而且容易導緻學生的厭學情緒和消極心理。

3.确定作業形式

确定作業形式是作業設計的又一關鍵步驟,其基本要領是契合具體學情、具體内容和具體目标,目的是促使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任務。作業形式是作業内容的呈現方式。作業形式多種多樣,很難用一個邏輯維度進行區分。教師在進行作業形式選擇時應把握好四個着眼點。

第一,着眼于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個人智力特點及外部學習環境差異的影響,或多或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個性化的學習特點和風格,因此,學生作業形式就要有所區分,因人而異,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二,着眼于特定的學習内容。形式是為内容服務的,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加以呈現。學習内容與作業形式高度關聯,不同的學習内容要求不同的作業方式。人文類學科作業應更多選擇背誦、閱讀、辯論、寫作、陳述等形式;數理類學科作業應更多選擇計算、測量、繪圖、實驗、探究等形式;藝體類學科作業應更多選擇賞析、模仿、創作、訓練等形式。

第三,着眼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定的學習方式對于作業形式也有重要影響,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更多設計交流分享、實踐、實驗等作業形式;在項目式學習中,應更多選擇中長期的項目作業或綜合類作業。

第四,着眼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作業形式同樣存在客觀影響。對于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作業形式,如辯論、實驗探究等适合高年級的作業形式,就不能簡單地複制到相對較低的年級,反之亦然。即便是同一學段,作業形式也需要分層。

作業形式與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呈正相關,恰當的作業形式有利于作業目标的達成及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時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産生愉悅感和成就感。反之,不恰當的作業形式會降低作業實施的效果,會導緻學生産生畏難情緒,會抑制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生成。

4.強化作業功能

謀求作業功能最大化是作業設計的核心要求。确保作業功能的足量釋放,其基本要領是聚焦學生素養提升,本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終是為了促進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學深悟透到實踐創新、從學用分離到知行合一。作業功能的發揮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循序上升的過程。在設計、組織、把控、運行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特别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強化記憶與鞏固理解。作業是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本方式。在課前、課中、課後作業中,教師應不斷強化以核心知識為主體的學習内容,促進學生複習、鞏固、掌握已學知識,不斷提高從中獲得的相應能力。

第二,深化認知與拓展視域。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時空局限等原因,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實現的拓寬認識與深度學習問題,可以通過作業的補償功能予以解決。例如,社會實踐類作業、新聞學習類作業、信息收集整理類作業等,均可以拓展學生的視域;以現實情境為背景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新聞述評、科學探秘等作業,有助于深化學生的認識。然而,此類作業在課堂教學中是很難實施的,但課後作業環節可以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綜合運用與實踐探究。學生思維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是學習活動的高階目标。學科拓展類、實驗探究類、綜合學科類等作業能夠彌補單一學科或單一課時的知識量不夠、知識體系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第四,素養提升與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功能是育人,作為教學全過程的構成環節之一,作業的本質功能也必然是以育人為目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充分認識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作業目标、體量适度的作業内容、靈活恰當的作業形式,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訓練和養成恪守誠信的道德操守、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等優秀品質的過程,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意義。

“學”與“習”是不可分離的,二者構成一個前後銜續、相互推動、循環往複、螺旋上升的完整學習過程,促進知識與見識、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和諧生長。“習”是學生學習快樂感的主要來源,因為“習”更具有挑戰性,更需要創造性、凸顯主體性、包容多元性。作業是學生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習”的方式,這種“習”如果能夠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悉心指導下變得更加科學嚴謹、有的放矢、形質兼優,必将會讓學生樂在其中。

總而言之,隻有高度關注學情分析結論、教學内容所涉及的能力素養、教學目标和課堂教學實施情況,隻有精準把握構建作業目标、作業内容、作業形式、作業功能等的操作要領,才能實現作業設計高質量、作業實施高效率和學生學業獲得最大化。

本文來源于《中國教師》雜志2022年第1期,作者齊學東、劉建友。

來源: 中國教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