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上汽名爵上險量6607輛,環比上月下跌了8.8%,1-9月份累計上險量76880輛,同比下跌了34.01%,平均月銷量不到9000輛。
就算是銷量最大的名爵5,每月平均銷量也不過是5、6000輛,而名爵6和MG ONE的月銷量也就在1千輛上下浮動,旗下其他車型的銷量就更為慘淡了,月銷量在三位數,個别車型的銷量甚至僅兩位數。
雖說在疫情、供應鍊短缺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大部分的車企的銷量都出現下滑,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上汽名爵身上看似在情理之中,實際情況并不樂觀,2018年上汽名爵在華銷量還能突破20萬輛,今年能否突破10萬輛尚且存疑。
在銷量下滑的背後更應該被看到的,是上汽名爵産品力的不足,而這也已成為名爵旗下車型的共同問題。盡管名爵近幾年推出了多款車型,卻未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睐,由此也足以見得名爵在消費者這裡讨不到好。
首當其沖的就是名爵的産品研發,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上汽名爵旗下多款車型一直在不斷進行“小改”,卻未有大的變化。就拿名爵6來說,“第三代名爵6”看似重新調整了發動機,結果實測加速成績不僅比“第二代名爵6”慢0.67秒,更難與一衆競争對手相媲美。甚至,“第三代名爵6”的整車設計語言還是五年前的設計。
慢慢地,上汽名爵正在脫離時代潮流,不論它是否承認,當它一直裹足不前時,競争對手們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強。這是事實,也是上汽名爵失去消費者青睐的根本原因。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上汽名爵旗下車型正逐漸遠離品牌定位,“運動”的标簽不斷褪色。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嘴名爵的曆史。MG原誕生于英國倫敦,是擁有近百年曆史的純正英倫品牌。但在破産後,被南汽重金收購MG品牌商标和生産線,沒過兩年,南汽又被上汽并購,至此,名爵便成為一個國産品牌。除了八角的“MG”LOGO,名爵已經跟當初那個MG品牌沒有任何關聯。
上汽集團想要以名爵的賽車基因作為賣點、誇大營銷,可内裡卻是完完全全的上汽制造,而更重要的是,上汽本身的技術并不足以支撐“運動”這一标簽。
也正因上汽系的技術,導緻名爵産品問題頻發。其中,名爵6的雙離合變速箱頓挫異響,名爵5發動機抖動/故障燈亮、影音系統故障,名爵ONE影音系統故障和電瓶故障等問題都是本土車型的典型問題。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風口正盛,名爵也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新能源轎車MULAN。目前,名爵旗下車型的售價區間基本在10萬-20萬,MULAN也不例外。
但是,這個價格的緊湊型車在新能源市場并不吃香,截止今年上半年,緊湊型車的車型滲透率不足20%,不僅低于整體市場,更比不上傳統燃油車市場中,緊湊型車50%的市場份額。
更不要說,SUV的外觀更加大氣、内部空間更寬敞,并且SUV的底盤比轎車高,不僅視野開闊,在通過一些不平坦複雜的路面時通過性會更好。因此,相似的價格下,消費者會更偏向選擇純電SUV也就并不意外。
而事實上,在緊湊型純電轎車市場,除了比亞迪海豚月均銷量能将将過萬,幾乎沒有車能賣動,月均銷量2000輛左右的大衆ID.3不行,月銷量在200輛上下的名爵MULAN更不行。
從産品力上看,MULAN和大衆ID .3的表現比較相近,在中低配車型上,MULAN的電池能量和密度上略弱一籌,且百公裡電耗0.3kWh,雖然MULAN的駕駛模式有5個,但在輔助駕駛功能上不如ID.3豐富。
如此看來,MULAN在同價位的緊湊型車市場都表現平平,又如何與同價位的SUV相比?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上汽名爵想用MULAN這款車打開市場可謂是難上加難。
盡管,根據上汽乘用車名爵工程師彭嶽華介紹,名爵未來的發展是往新能源推進。看上去,MULAN是名爵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開始,也是實現電動化戰略的關鍵一步,更是名爵升級品牌調性的關鍵點。
但就目前而言,名爵的現狀并非一款車所導緻,更不是一款車能解決。如今“内卷化”的汽車市場中,“啃老本”隻會讓自己不斷後退,當務之急,名爵更應該考慮如何把持好創新與傳承的平衡感,推出被大衆所喜愛的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