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珍惜糧食深度分析

珍惜糧食深度分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13:45:43

“袁隆平院士有禾下乘涼夢,我也有着小麥畝産一千公斤夢。”

“當産業鍊不斷延伸,以市場思維主導生産端發展理念變革,糧田畝均效益也将獲得提升。”

“今年這個價格極大激勵了種糧人的積極性,這次夏種很多地方連田頭地尾都種滿了,基本看不到抛荒地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玉華 姜剛 水金辰

随着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今年夏糧小麥增産豐收已成定局。

少有的好産量、好品質、好價格……從長江沿岸到華北平原,金色飽滿的小麥已經歸倉,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種糧人臉上。豐年問糧,好收成的背後,是過去十年,我國糧食産能跨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更是我國農業邁向現代化中悄然發生的新變革:農業生産主體從職業走向專業,越來越多懂農業有新知的年輕人加入種糧大軍;新技術、新裝備加速向農業生産領域滲透應用,實現了地力提升、産量增加;大國糧策更加精準富有“含金量”,激勵更多增糧豐産的力量。

珍惜糧食深度分析(瞭望豐年問糧)1

2022年5月17日,青島平度田莊鎮幸福莊村,植保無人機在進行“一噴三防”田間作業 李紫恒攝/本刊

新糧人:耕耘沃野生力軍

“90後”種糧大戶宋來寶,皮膚黝黑,一說起種糧渾身精神。“袁隆平院士有禾下乘涼夢,我也有小麥畝産一千公斤夢。”

今年夏收,宋來寶的麥田最高畝産突破了900公斤。十多年前,高中畢業的宋來寶從父親手中接過幾十畝承包田,從借錢買來第一輛拖拉機起步,如今已經成為安徽省渦陽縣店集鎮宋牌坊村宋來寶農作物種植業合作社負責人,流轉土地3000餘畝。

宋來寶是當地人眼中“有本事”的新糧人。走進他的合作社基地,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設備讓人眼花缭亂:大型收割機、高智能植保無人機、大型自走式噴霧機……

和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耕耘不同,宋來寶挑起機械化、信息化種糧的“金扁擔”。他的手機裡有着各種農業農技服務的APP,經常參加各類大型農機展會和操作培訓,研究如何用機械化實現精量播種,甚至還在自己的地裡搞起高産攻關試驗。今年夏種,國家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今年初他就先行試驗,如今地裡的玉米已長得快一人高了。夏種時,他結合前期試驗結果,還專門繪制了栽培圖:株距多少、如何施肥澆水、成本怎樣控制一目了然。

通過科學種植,宋來寶的小麥連年增收,從2010年時的畝産450公斤左右,達到了現在的約750公斤。“小麥畝産突破一千公斤,我相信能做到。”宋來寶充滿信心地說,要努力探尋小麥産量的極限。

根據農情調度,今年安徽夏糧種植面積4280萬畝,較上年增加約10萬畝,呈現“面積增、單産增、總産增、效益增”的“四增”态勢。

曾經“誰來種地”成為農業之問,而今,豐收的田野上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文化的“80後”“90後”新糧人給出了回答。

4年前,“90後”海歸碩士平東林回到安徽省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幹起了農業。那時村裡人質疑他“混不下去回村裡種地了”。平東林用了4年時間,讓父親和村裡人信服:知識能夠變革農業。

2018年,平東林從當“飛手”提供單一無人機飛防服務起步,逐步擴展延伸至耕種管收售全鍊條農業社會化服務。他用産業化、市場化的思維經營農業,稭稈回收曾被村民們視為賠本的事情,卻在他手中發展起稭稈炭化産業,成為掙錢的“金稈”。一公斤水稻産生近一公斤稭稈,而3000噸稭稈可以制成2000噸炭顆粒,每噸能賣1200元。平東林還通過全程托管進行規模經營,統一水稻種植品種,銷售品牌大米,又通過消費者認養土地,倒逼綠色種植,提升糧食附加值。

“當産業鍊不斷延伸,以市場思維主導生産端發展理念變革,糧田畝均效益也将獲得提升。”平東林說。

從宋來寶到平東林,不斷湧現的新糧人正在成為耕耘沃野的生力軍,他們用新知識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也探索着糧食增産的更多可能,通過引領示範帶動更多小農戶,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600萬家,僅安徽省目前家庭農場就多達20.5萬個、農民合作社達11.3萬個,數量分别居全國第一和全國第五。

農業生産中的人力變革正悄然發生,更多新糧人将成為保障和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力量。

新糧技:農技 農機跑出加速度

烈日炎炎,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正在試驗田裡查看大豆、玉米長勢情況。“種糧不再靠運氣,要靠良種良法。”徐淙祥說,今年夏收,他配合選育的“阜航麥1号”小麥畝産達811.29公斤,再創新高。

糧食生産出路在科技。夏糧豐收的背後,顯露出越來越多技術力量的加持。

良種是助力豐收的“中國芯”。一粒種子可以創新一個奇迹。徐淙祥告訴記者,“阜航麥1号”是經過航天育種并在海南、青海等多地選育,從中選出的優異品系,矮稈大穗、結實好抗病強,成為穩産高産的麥種新品。2021年,安徽、河南兩省首次大規模推廣“阜航麥1号”,種植面積超10萬畝,當年實測畝産就達到787.8公斤。今年,更是創下畝産811.29公斤的高産。

“在促進糧食增産方面,農業科技具有引領性的示範作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喬玉強說,該院精心選育小麥優良品種,全省各地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通過示範創建,湧現出一批高産典型。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在小麥主産省安徽,打開“小麥種植電子地圖”,小麥種植品種、地點一目了然,按圖“索”麥,該省今年夏糧落實優質專用小麥超過3100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七成以上。

除了良種,各種農業新技術、新裝備也在加速應用,讓種糧更有科技感、更加現代化。

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峨山鎮沈弄村的“智慧蕪湖大米”生産示範基地,蕪湖金晨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隻需要點開手機裡的“中聯智農雲”,就能查看土壤墒情和肥力。利用數字化和機械化,每畝水稻的種植成本至少節省了50元。

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這“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正在加速提升農業勞動生産率和農業畝均産出率,推動糧食生産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僅在安徽,今年以來,就選任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名,新建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5個,遴選發布省級農業主推技術78項,為豐産插上科技翅膀。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剛剛收獲的麥地,已經整齊地長出玉米新苗。“株距相等,誤差不超過5厘米。”他說,“過去種糧是‘漏鬥播’,現在變成‘精量種’,一畝地節種1斤左右,不僅播種精度提高了,而且漏播率和重複播種率也明顯降低了。”

亳州市農科院院長劉坤告訴記者,如今廣泛應用的農業技術,不少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誕生,但隻在這幾年飛速推廣,對糧食和農業的貢獻率遠高于過去。“過去有技術但沒有應用,重要原因是農機裝備跟不上,相關的應用條件達不到,比如拖拉機,由于土地分散,大型機械沒法使用。”劉坤說,貫徹“藏糧于技”,更多地是要讓技術潛力得到釋放。

在國家糧食生産百強縣安徽省渦陽縣,當地農業農村局生産室主任楊玉亭說,以前農機裝備跟不上,制約了“藏糧于技”的效果。2019年以來,機械化水平上來了,拖拉機、收割機都有150至200馬力的,深翻播種機也有北鬥衛星定位,就像裝上“智慧眼”,不僅整地、犁地質量提高了,而且避免了漏播漏種。

病蟲害防治、施肥等田間管理從“人工”走向“機管”。今年安徽省僅小麥赤黴病防治就投入現代高效植保機械超過2萬台/套,在監管平台注冊的植保無人機有2萬架,有效避免了小麥赤黴病發生,确保了糧食豐産優質。全省二等以上小麥占比超過90%,其中一等小麥占比超過77%。

高性能農業機械的應用,既提升糧食生産質量,也提高糧食生産效率。今年夏收期間,安徽省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台,烘幹機械1.6萬台,用10天時間基本完成小麥搶收任務,機收率穩定在99%以上,力保豐産豐收、顆粒歸倉。

不僅如此,減損也是增産。今年夏收期間,安徽、山東等地相繼開展機收減損培訓、示範和“大比武”競賽等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安徽省農業農村部門實地監測,機收損失率較往年下降1個百分點,幫助該省挽回小麥損失3億斤以上。

新糧策:盯住抓糧人激活種糧人

“實際種糧3000餘畝,應發補貼6萬餘元。”盡管夏收已經過去,但宋來寶算起今年夏糧的政策補貼賬仍然滿滿的獲得感,除了政策補貼外,今年他3000多畝地的深翻、打藥也都獲得了政府的項目支持。

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其中重要一項就是激勵種糧人多種糧、種好糧。今年5月,為應對農資價格上漲形勢,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央财政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100億元,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産,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此次補貼對象明确為,實際承擔農資價格上漲成本的實際種糧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種糧的農民,流轉土地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開展糧食耕種收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個人和組織,确保補貼資金落實到實際種糧的生産者手中,提升補貼政策的精準性。

“農業生産風險大,過去種糧大戶也是大風險戶。近年來,國家日益強化和精準的補貼讓我們越來越安心種糧了。”徐淙祥說。

導之以利,讓種糧人更有積極性。近年來,國家強化農民種糧收益保障,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今年全國兩會上,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徐淙祥遞交了一份議案,希望完善對優質高産示範田的保險政策,讓更多規模種植戶受到保險保護。

今年,夏糧小麥市場收購價創曆史新高,開秤即達到1.4元每斤,此後高開高走,一度沖到1.6元每斤,目前雖然回落到約1.5元每斤,仍在高位運行。

“今年這個價格極大激勵了種糧人的積極性,這次夏種很多地方連田頭地尾都種滿了,基本看不到抛荒地了。”安徽省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震宇說。據測算,今年小麥價格較去年每斤隻上漲0.4元,卻可實現每畝淨收益增加超過100元。

近年來,國家要求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同時将年度糧食生産目标任務分解下達各省份,推動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義務共擔、責任共扛。

安徽在全國率先制定省級層面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兩個清單,設立支持優質糧生産的專項資金,在高标準農田建設方面提出使畝均财政投入逐步達到3000元以上。在種業振興方面新增安排種業資金1億元,在農業保險方面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産糧大縣全覆蓋。鼓勵小田改大田,推動農業大托管……無論是中部糧倉還是西南山嶺,各地都在想方設法最大限度激活糧食生産的人力、地力等要素,實現增産增收。

随着全國夏收基本結束,夏種夏管正在展開,又一季的希望的種子播下,錦繡大地上新力量仍在生長,新的收獲開始播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