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賈島,大家會想起他在月光下苦苦思索“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的苦吟形象。他與孟郊并稱“郊寒島瘦”,一個被稱為詩奴,一個被稱為詩囚。從他們兩個人的綽号,我們就可以想見詩人作詩之苦。對于很多詩詞愛好者而言,詩詞過于苦心經營,似乎就少了份自然純真,多了些刻意雕琢,意境上要比出乎天然的詩作遜色幾分。
賈島曾在長安做過和尚,因此有很多道士,和尚,隐士的朋友,于是在他的很多詩中,隐居生活便成了經常出現的意象。賈島作詩講究字斟句酌,苦心經營,所以他的詩作就呈現出一種瘦硬冷寒的風格。
然而,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小詩卻完全颠覆了賈島的“苦寒”形象,飄逸靈動,充滿童真。詩中有雲霧缭繞的青山,有不知何處的隐者,不愧是驚豔千古的佳作。它就是《尋隐者不遇》。
尋隐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大約寫于賈島還沒有還俗的時候。有一天,他去尋訪一個隐者高人卻沒有遇到,但是詩人并不失望,而是一片傾慕之情。與他“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幹枯蕭索相比,這首詩寫得天真爛漫,頗含飄逸之氣。這大概也印證了人隻有對自己真正體驗過的東西才能得心應手駕馭得當的道理。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前兩句寫“尋",後兩句寫“不遇”,又以“隐”字貫穿全詩。“松下問童子”,尋者問了一句,童子答了三句“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如果童子隻答“言師采藥去”,那麼詩作就顯得冷淡而無趣了。
好在他補充了兩句,“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就使整首詩活了。一個天真可愛,憨态可掬的童子就躍然紙上了。他告訴訪者,師傅肯定就在山中,但是回答了又像沒有回答一樣。因為師傅在白雲深處,具體行蹤根本無法尋覓,結果不就等于沒有說嘛!這樣一個憨憨萌萌的童子真是讓人心生喜愛!
那麼何以得見“隐”字呢?“隐”在松下,在采藥處,在雲深處。那麼,為何非要在松下問,而不是在柳樹下或其他的什麼樹下呢?這裡面大有文章。因為松樹有深厚的道家文化淵源,它是長壽和隐者的象征。在《列仙傳》中,道家尊主就叫“赤松子”,而“松樹”在人們眼中一直都是仙人的食物。
而“采藥”呢?也大有來頭。最早源于東漢時期的民間傳說。傳說民間有兩個叫劉晨和阮肇的人到天台山草藥,竟然遇到兩位仙女。後二人與仙女結為夫妻。半年後,二人回家才發現人間已曆七世。因為這個故事的鋪墊,“采藥”就滿含了仙氣與道骨,自然與采花采茶不同了。至于“雲深”那就更加的飄渺難覓。讀到此處,想必讀者眼前已經呈現出一幅煙霧飄渺的景象了吧!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