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在電子閱讀侵占紙質閱讀的當下,還有讀者願意為嚴肅閱讀買單嗎?專業的學術譯著,如何走出精英的象牙塔,吸引更多受衆?
5月11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旗下圖書品牌“甲骨文”主辦,在杭州單向空間舉辦的第二屆譯想論壇“翻譯與我們的時代”上,北京上河卓遠文化總編輯楊全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長董風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文學主編魏東、青年學者蕭轶就譯著出版的話題展開讨論:如何兼顧譯著的商業性和學術性?
在市場和内容之間尋找平衡點
甲骨文成立于2013年,在紙質書銷售越來越難的大背景下,甲骨文的圖書銷量卻逆勢上揚,例如《地中海三部曲》等代表作品,銷量在10萬冊左右,還有一些書在5萬冊左右。董風雲介紹,剛開始和國外機構談版權,提起這些世界史的大部頭,一般反映都是:“啊,中國人不愛看這些書,沒人要”。因此,當時這些書的版權費還很低。
董風雲
而他的觀點恰恰相反:隻要文本足夠好,即使地域和時段不同,文明總是相通的。這些年,國内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斷擴大,和世界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2010年前後,他發現能做到和世界同步、介紹國外前沿作品的國内出版機構還不太多。甲骨文引進的這些比較新的、相對冷門的、有獨特視角的書,國内的讀者那時不太有機會能接觸到。在選書過程中,他尤為注重既有嚴肅的學術性,又有通俗的可讀性,讓高冷的學術著作走進更多讀者心中。
魏東介紹,自己在選擇圖書題材時,會刻意選擇比普通讀者高端、比專業研究者低端一些的内容,在市場和内容之間尋找平衡。某些特别冷門和專業的題材,可能市場銷量不良好,這時編輯就會轉而選擇相對大衆,但又有學術趣味的書籍,盡量同時滿足出版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魏東
楊全強認為,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學術譯著是無用的。精英讀物所發揮的作用,建立在廣泛傳播的基礎上,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出版鍊條,形成穩定可持續的體系和有效的商業運營手段,這比短期内出版幾本小衆的學術著作,對行業有更深遠的影響。
楊全強
翻譯作品漸成出版新潮流
蕭轶介紹,自己在年輕時代就受到翻譯作品的廣泛影響,他的人生軌道與經曆,都離不開這些曾經深深塑造過自己的外國文學和翻譯者。楊全強回憶,自己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工作時,讀者對譯著的興趣已經有所提升,到了近幾年,翻譯作品已成為大大小小的公司競相開發的新潮流,和十幾年前相比,有幾何級數的增長。
翻譯文學是當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回憶與精神底色。如今,國内湧起一股世界曆史的閱讀熱潮,其中翻譯世界史尤為受歡迎。在人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當下,對世界的好奇心日漸豐裕,因此也引發了對翻譯作品的閱讀興趣。但随着讀者受教育水平提高,對翻譯也更為挑剔,在豆瓣讀書上,常能看見對譯者尖銳而不失力度的吐槽,這也對譯著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魏東表示,受到薪酬等條件影響,許多優秀譯者無法全職投入到翻譯中,往往都是兼職。在編輯的日常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出色的文本吸引優秀的譯者,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來。
董風雲提到,優秀的翻譯者是出版社的寶貴資源,他希望更多專業學者、高校教師等加入到譯者的隊伍中來,共同推進思想的傳播和發展,或是在學校中尋找優秀的年輕譯者進行長期的合作和培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