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物考試答案

生物考試答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6 04:57:00

下列語句能夠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的是()

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B.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C.螳螂捕蟬,黃雀在後D.向日葵朵朵向太陽

《中國詩詞大會》帶動了全民學詩熱潮,許多詩詞中蘊含着生物學知識,下列詩句中所反映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描述正确的是()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适應環境B.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環境影響生物

C.春風又綠江南岸-生物影響環境D.千裡之堤,毀于蟻穴-生物适應環境

小明同學對人體卵細胞、人體成熟紅細胞、葉表皮細胞、艾滋病病毒(HIV)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并實驗觀察,獲得如表結果(表中“√”表示“有”,“×”表示“無”),你認為小明的實驗記錄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1

下圖為大豆生長發育過程的示意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2

A.②③④⑤組成的胚由胚珠發育而來B.花(Ⅳ)中最重要的結構是花瓣

C.種子萌發時首先突破種皮的是②胚芽D.果實(V)由種子和果皮組成

4.婷婷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青春美少女(如下圖),其中說法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3

A.I表示正在受精的卵細胞,此受精過程是在媽媽體内的子宮完成的

B.Ⅳ是由Ⅱ經分裂和分化等過程後形成的,通過胎盤和臍帶從媽媽的體内獲得營養物質和氧

C.婷婷體細胞中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

D.進入青春期後,婷婷體内會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月經,這與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有關

關于性狀、基因和環境的關系,描述正确的是(

A.性狀隻由基因控制,與環境無關B.性狀控制着基因

C.性狀由基因控制,但其表現受環境的影響D.性狀由環境控制,與基因無關2

針對人的舌頭能否向中間卷曲這一性狀,小華同學對家人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下表.根據表中信息判斷,不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4

A.能卷舌是顯性性狀,受顯性基因控制B.姑姑和媽媽的基因組成完全相同

C.控制能否卷舌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D.小華未出生的弟弟或妹妹能卷舌的概率是50%

下列實驗操作與目的描述不相符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5

A.A B.B C.C D.D

如圖中的圓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們的共同特征,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6

A可表示變态發育B.B可表示卵外有堅韌的卵殼. C。C可表示體内受精D.D可表示脊椎動物。

如圖是某同學建立的生物分類圖,其中①④分别代表一種生物,下列哪組能用該圖分類()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7

A.①蘑菇②醋酸菌③銀杏④紫菜B.①HIV②酵母菌③蘇鐵④水綿

C.①銀耳②結核杆菌③地錢④葫蘆藓D.①綠膿杆菌噬菌體②乳酸菌③卷柏④海帶

“胡楊林是牲畜天然的庇護所和栖息地,馬、鹿、野駱駝、鵝喉羚、鴛鴦等百餘種野生動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還伴着甘草、駱駝刺等多種沙生植物,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态體系,營造了一個個綠洲…《八年級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下列有關上述資料中生物的叙述,錯誤的是()

A.馬、鹿、野駱駝、鵝喉羚等動物都屬于哺乳動物,牙齒有門齒和臼齒的分化B.鴛鴦的雛鳥由鳥卵中的胎盤發育而成

C.鹿群有組織、有分工,這說明鹿具有社會行為D.駱駝刺根系發達,可以生活在幹旱的環境中,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适應

“爆竹聲聲辭舊歲”,新年燃放爆竹,在一旁觀看時最好張開嘴,或閉嘴堵耳,這種做法主要為了()

A.保護耳蝸内的聽覺感受器B.防止聽覺神經受損

C.使咽鼓管張開,保護聽小骨D.保持鼓膜内外氣壓平衡

養牛場飼養員用殺蟲劑殺蒼蠅,第一次使用效果顯著,随着使用次數增加,藥效逐漸下降。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觀點,該現象是由于殺蟲劑()

A.使蒼蠅繁殖能力增強B.對蒼蠅進行定向選擇

C.使蒼蠅産生抗藥性變異D.增強蒼蠅的免疫力

如圖表示血液流經腎單位形成尿液的過程中部分成分在各種液體中含量的變化,字母表示相關的結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8

A.甲所示物質是葡萄糖B.乙所示的物質是尿素C.結構B内的液體是血漿D.結構C具有重吸收功能

下列關于西瓜種植過程中,采取的相關措施與目的不一緻的是()A.合理密植一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幼苗帶土移栽一保護幼根和根毛

C.适時松土一降低根的呼吸作用

D.剛移栽的幼苗去掉部分葉片一降低蒸騰作用

如圖為某同學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9

A.視野④所示的部分屬于組織,它由一些排列緊密的細胞構成

B.要使圖象從視野①變為視野②的狀态,應該将裝片向左上方轉移

C.要使圖象從視野③變為視野④的狀态,應用粗準焦螺旋調節

D.要使圖象從視野②變為視野③的狀态,應轉動遮光器換成高倍物鏡

2016年末北方多個城市頻發霧霾天氣紅色警告,請分析當霧霾中的細顆粒物進入肺内時膈肌所處的狀态、胸廓容積和肺内氣壓分别是()A.收縮、擴大、大

B.舒張、擴大、小

C.舒張、縮小、大

D.收縮、擴大、小

在下列幾組疾病中,全部是傳染病的是()A.肺結核、狂犬病、流行懷感冒

B.艾滋病、夜盲症、流行性乙型腦炎

C.麻疹、結膜炎、近視眼、齲齒

D.貧血、水痘、乙肝、侏儒症

珍愛生命,關注健康,下列叙述或做法錯誤的是()A.使用藥物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B.接種乙肝疫苗可以預防流行性感冒

C.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對口吹氣法

D.堅持體育鍛煉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1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生态系統恢複”,而我國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舊諧共生”,該主題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下列行為不符合這理念的是()A.為了防止傳染病,盡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B.生活污水經過無害化處理才能排入河道

C.禁止山林開荒種地

D.對受傷的白天鵝進行救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興趣小組選用籽粒飽滿的小麥種子、利用課餘時間開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動。請結合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完成以下問題:

(1)如表所述探究活動可以構成_______組對照實驗,對照組是______。

(2)結合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影響丙組種子萌發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3)請分析出甲組實驗現象的原因是______。(4)請根據乙、丁、戊三組實驗現象,提出你對農業生産中糧食儲存條件的建議_______。(寫出一點即可)

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氣球作為材料做了如下趣味橫生的生物實驗,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10

(1)圖1是同學們制作的膈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改變的模型,甲表示______過程,此時“膈肌”處于______狀态。

(2)圖2是同學們設計的觀察酵母菌發酵現象的裝置。一段時間後,擠癟的氣球漸漸鼓起來的原因是______(3)圖3是同學們利用氣球等廢舊材料制作的眼球結構模型。若要模拟看近處物體時眼球的狀态,應使模拟睫狀體的彈簧收縮,此時氣球______(“A”或“B”)模拟的晶狀體曲度變大,物像正好落在______色鐵絲模拟的視網膜上。

調節人在明暗處看清物體的結構是()

A.視網膜B.晶狀體C.瞳孔D.角膜

地球上動物種類繁多,它們多種多樣的運動方式和行為擴大了其活動範圍,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與動物運動有關的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分析回答:

生物考試答案(生物綜合測試9)11

(1)圖甲中,蚯蚓主要靠肌肉和______的配合協調運動;圖乙中川表示蝗蟲身體的各部分,其足、翅等運動器官集中在身體的______部分(填圖中拉丁文序号)·

(2)圖丙是人的關節及屈肘動作模式圖,與關節的靈活性有關的結構有[]關節軟骨和[3]______中的滑液.屈肘動作的産生是當[6]______受神經傳來的興奮刺激時産生收縮,牽動骨繞着[9]活動.

(3)圖丁是某同學繪制的人體骨、關節、骨骼肌關系模式圖,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圖中字母)·

4月25日是世界防瘧日.瘧疾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對治療瘧疾有良好的療效,為此榮獲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全世界對瘧疾和青蒿的關注.我國自主研制的“重組瘧疾疫苗”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批準,進入臨床試驗.

(1)瘧疾通過瘧蚊叮咬傳播,瘧蚊攜帶的瘧原蟲是引發瘧疾的______,阻止瘧疾傳播的有效措施是清理積水,消除瘧蚊的孳生地,這在預防措施中屬于______.瘧蚊屬于節肢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2)在治療瘧疾的過程中,瘧原蟲逐漸出現抗藥性,從進化角度分析,瘧原蟲出現抗藥性是______的結果。如果“重組瘧疾疫苗”獲得成功後,健康人群注射該疫苗,體内将會産生______,從而獲得對瘧疾的免疫能力.

(3)青蒿素是從黃花蒿中提取出的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使用價值。從野生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含量偏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将FPS基因導入青蒿,獲得了青蒿素含量高2-3倍的青蒿植株。這項生物技術是______,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是·______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