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04:13:52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1

南無阿彌陀佛。有人說:這個法門很殊勝,那個法門很殊勝,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就會影響念佛熏修的力量。我們念佛,百千萬億地念,就是為了成就最後那一念。請問這樣的說法對嗎?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2

這個問題比較細微,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3

先總答。這段話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半段基本正确,就是“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就會影響念佛熏修的力量”,這個基本正确。

說基本正确,就是有所保留,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還是站在一般通途法門修行的立場來看待念佛的,還沒有揭示阿彌陀佛願力的作用,也就是多從衆生這邊。

因為念佛,你反複地念,這個熏習就是不斷地累積,熏修,串習,讓它成為習慣,成為一種自然的力量。這樣說來,它所形成的業,就是一種定業、重業。不管做什麼,比如抽煙,反複抽,養成不好的習慣;喝茶,經常喝,就上了瘾。念佛也是不斷地熏習,就形成一種固定的力量。

這句話雖然說得對,但是對名号本身的作用、功能、力量,還有阿彌陀佛的本願,都沒有涉及到。雖然正确,還是站在一般的立場上,沒有深入。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4

後面這一半,“我們念佛,百千萬億地念,就是為了成就最後那一念”,如果按照上下文字面的理解,這後半段可以講少少的對,多多的不對。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

這段話,它有四個概念。

第一說“百千萬億地念”。“百千萬億地念”,應該是講平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之一念——念有“行的一念”,還有“信的一念”,就是“心的一念”。“行”就是在行業上,行為上看得到的,如口稱;“心的一念”,或者“信的一念”,是内心信願的一念。平常講百千萬億地念,這個應該沒有異議,就是說平常反複地口稱名号,“行之一念”的累積,即前面講的熏修。

接下來第二概念,“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指什麼呢?如果看上下文,似乎是指臨終念出這一聲佛号,至少在心中能夠憶念,所以它也是指臨終的“行之一念”。我們暫且這麼理解,有了這樣一個理解,才能讨論它到底正确不正确。

第三個概念,就是“成就”。他不是為了成就最後這一念嗎?這個“成就”應該是指“淨業成就”,就是往生之業達成,“我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就定了,不會再改變了”。

第四個概念“為了”。“為了”是表示目的,平常反複地念,目的就是為了這“最後一念”。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5

有這麼四個概念。如果我們理解的這四個概念就是說者的意思,那下面就有幾個問題。

第一,淨業成就是否一定要在臨終?

因為他說是為了臨終那一念,似乎淨業成就就限在臨終這一念。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不正确的。

為什麼呢?

因為淨業成就大緻分為兩個部分:

● 第一類是平生業成

● 第二類是臨終業成

“平生業成”,像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裡就說了,“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并不限制在臨終。

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的本願,包含這兩類,就是平生達成往生業成的,還有臨終達成業成的。

臨終往生業成的,又有兩種情況:

● 一種就是他平常沒有遇到念佛法門,他當然毫無辦法,隻能到臨終,隻有這一個機會臨終業成。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就下品三生都說了臨終遇法,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那就是臨終業成。

● 還有平生遇到這個法門的,他平生沒有業成,為什麼呢?信願不具足,懷疑、猶豫,雜行雜修而不相信,這樣七拖八拖,七賴八賴,賴到臨終了,能成不能成還是兩回事。如果成了,他的時間就在臨終。

這樣我們至少知道,往生并不一定限在臨終,所以你這樣說“為了臨終最後那一念”,這隻是一類人。

看來這個人不是臨終遇法,因為平常念了百千萬億念,所以他不是臨終遇法、臨終業成那種人,而是平生遇法。

那幹嗎不追求平生業成呢?一定要等待臨終業成呢?是誰限定說念佛法門必須要臨終業成呢?這都是問題。

第二,念佛法門是不限臨終業成的。

我們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平生業成的,比如造五逆重罪的人,殺父殺母,他現在幹了壞事,地獄的業因就已經定下來了,就是這個地獄業業成了——就是從反面、負面的——它是業成了。不管他現在死沒死,他當來,比如說再過三年才死,一定是堕落地獄。不是說現在幹了惡事,到死的時候才業成——不是的。

他雖然是過三年才死,但是業現在就成了。這是染污業、虛妄業,都不用等待臨終來成,他現在做,現在就成。何況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它能夠消除五逆重罪,功能力用更大,有什麼必要一定等到臨終才業成呢?而且現在念了百千萬億聲都不能成呢?

所以,我們從五逆重業成在平生,不待臨終,反過來推論,超過五逆的真實淨業——彌陀願力的成就,那當然不用等待臨終。我們念佛是不必等待臨終業成的。

第三,從無量壽佛本身來說。

無量壽佛是光壽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廣度衆生。他是恒常不變的佛,是法界常住的佛,是報身常住的佛。在永恒的時間之内,他其實已經超越了時間的概念,所以才叫“無量壽佛”。

無量壽命本來就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而是超越了時間的概念,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我們認為有現在,有臨終,臨終業成,這是凡夫的妄想分别,并不是佛定了說“你平時念佛不管用,到臨終才管用”,佛沒有這樣說。

從阿彌陀佛救度衆生、名号本身的功能來說,阿彌陀佛的名号盡虛空遍法界,常放無量光明。

任何時候念佛,當下業成;任何時候念佛,當下救度;任何時候念佛,當下光明攝取。不是說等到臨終才起作用。

所以,這樣的臨終業成完全是凡夫自己的一廂情願,自己的想法,自局其分。

第四,從衆生這邊來說臨終和平生。

阿彌陀佛的名号盡虛空遍法界救度一切衆生,你是平生在念佛,但是隔壁老王可能臨終了,他臨終念佛就能得救——這句名号在他那個時間點,比如說十二點,他怎麼當下就被名号的功能圓滿地救度了?

你現在也是十二點,幹嗎你念的時候,名号就不能救度你呢?在同樣一個時間點,“那個人臨終了,他就管用,我活着就不管用”——沒那回事,佛不會有分别念,同樣一句名号,誰念都一樣。

臨終的人,他的心力更弱,更慌亂,他念都能業成,何況你現在心比較靜定,比較悠閑,生命力也比較旺盛,那你念怎麼就不能業成呢?所以,這一比,就顯出臨終業成的荒謬,就是說一定要等待臨終業成,這是荒謬的想法。

就一個人來說,也沒有所謂的臨終不臨終。

比如說,你現在病重要死了,你念佛了,如果當下死掉了,這一念管用了,臨終業成了;可是如果你沒死呢?又活過來了呢?你不就變成平生了嗎?“哦,又取消了,沒有死,那你念的不管用”——同樣是那一句佛号,死了就管用,不死就不管用,那麼能往生不往生,業成不業成,不是決定在名号的功德,是決定在你死不死了?

或者說,你平時在相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如果突然遇到車禍死了,臨終念了這一聲,管用了;如果沒有車禍,你活下來了,不又成為平生了嗎?“哦,那又不管用”。這樣就颠颠倒倒,就沒有标準。這是第四點,關于業成的時間。

第五,所謂臨終業成,臨終的概念完全是衆生的一個身見,就是說我們的身體脫掉之後,往生之業才達成,并不是要等到這個時候。

當然,你究竟往生淨土肯定是在色身謝滅之後,你不可能現在帶着你的肉身飛到淨土,但是,業成的時間不在這時候。

“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就是用蠟刻成一個印,比如說,刻成一個“佛”字,然後印在泥巴上面;印在泥巴上以後,再用火一烤,蠟化了之後,印文的字,這個“佛”字就顯示出來了。其實不是把蠟烤化的時候字才顯出來,蠟沒有化的時候,這個字已經成形了。

蠟代表我們的身體,以我們的身心來念佛,到最終抛棄身體的時候,往生的印文就顯示出來了。但是它是那個時候才成的嗎?它早就成了。

就像蠟印印上泥巴一樣,這個“佛”字早就在裡面了。就是說,我們往生雖然是到臨終才見彌陀、觀音、勢至來迎接我們,但是早就成就在衆生的身心之内,所以叫“平生業成”。

你一定要講臨終業成,這就是把身體認為是“我”。佛法是講心法的,你一念信心決定,一念信願具足,念念不改念佛,當下往生成就。業已經成,心已經在極樂。人雖然在娑婆,名已在極樂挂号,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了。

所以善導大師才說“聖衆莊嚴,即現在彼衆,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極樂聖衆是包括現在已經往生的人,還有十方法界沒有往生,但是念佛決定能往生的人,都算極樂世界的戶口,都算極樂世界的人。

如果一定要說等待臨終才成就往生之淨業,這樣的人缺少無常感。念念之間都是臨終,沒有固定說哪一念是臨終,所以它也不符合事實。

第六,這種觀點也是善導大師所破斥的。為什麼呢?

如果說我們平時千萬億聲地念都不管用,就好像我們踢足球,前面念都是空念,都是空架子,不是真刀實槍,最後這一念才是臨門一腳。如果這樣的觀念正确,道理成立的話,就避免不了“别時意”。

● 什麼叫“别時意”呢?

就是說你現在不能成就,到未來什麼時候才能成就。“你看,你百千萬億地念,像用一個錢賺千個錢,不是現在就能賺到,要很多時間慢慢賺,到最後才能賺到”,不是一樣的道理嗎?百千萬億地念都不管用,到最後那一念管用了,業成了,這就成為“别時意”。

●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破斥“别時意”,他說什麼呢?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意思是說,這句名号本身願行具足,非别時意,當下念佛,當下願行具足,願行圓滿。而這個願從衆生來看,似乎說“我要發願回向求生極樂”,根本來講,還是佛在兆載永劫之前發願要救度我們,呼喚我們,迎請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衆生應當欲生我國”,我們才有今天的願。

推根歸本,是佛的願成為衆生的願,所以這個願才廣大深厚。那麼這個行,也是佛的行成為衆生的行,不是在衆生這邊,你嘴巴動一下,你沒什麼修行,但是“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所以,阿彌陀佛因中的願,兆載永劫的修行,到果上無上的功德、光明、力量,都在這句名号當中,成為我們的修行。

就像坐船一樣,你雖然沒有行,你坐在船上,船的行就是你的行。你坐飛機,飛機的行就是你的行,那多快呀,不能飛也能飛。你靠上佛,不能修也能修,不能成佛也能成佛,不能到西方也能到西方,這就是他力。

以此之故,才沒有别時意,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這個“必得往生”,是就這句名号本身具有這樣的功能,不是站在衆生這邊說,“你修了百千萬億念,你才這樣”——不是這樣。

而且,“必得往生”是當下,這名号本身就具足了讓衆生必得往生的功能和力用,不是說等待臨終才必得往生,那就不“必得”了,那就有很多風險,不确定,就不能稱為“正定之業”。

我們連續說了六點來證明,如果一定要限定在臨終最後一念,往生才業成,從道理,從事實,都是錯誤的。但是,這種現象是有,有的人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也不能說他完全錯誤。

那麼,這種情況怎麼造成的呢?

就是昙鸾大師所說的“自局其分”,就是自己限定自己,平常念佛,念的每一聲當下都已經平生業成了,但是他不相信,他沒有這個心量,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信心,沒有這個福報,“哎呀,那不行啊”,自己把自己限礙住了,局限自己說“平時怎麼能成?”然後“我累積啊累積,到臨終才成了”,這是他自己的一個妄想。所以,我們希望打破這種自局其分的妄想。

剛才是就第一個問題“淨業成就是否一定在臨終?”我們已經回答過了,就是上面的理解。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6

第二個問題,“淨業成就是誰來成就?”

看起來是要我們念佛人來成就,是的;但是推功歸本,是阿彌陀佛來成就的。

有三個階位:

● 第一,名号法體成就

● 第二,一念信受成就

● 第三,念念稱名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業成。

第一,名号法體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衆生的往生。這個成就的時間點在什麼時候?在十劫之前。

所以,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我們往生之業也已經成了十劫。所以,蕅益大師才說“一成一切成”,阿彌陀佛成佛了,一切都成就了:淨土也成就了,十方衆生的往生也成就了,回來度衆生的功德也成就了。

因為他當初發的本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稱我名号,願生我國,如果不能往生,那我就不成正覺”。現在已經成為正覺,所以他的名号當中就有衆生往生的功德。

這個正覺成為名号,你現在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他已經成正覺了,說明已經代衆生完成了往生的功德,因為“若不生者”,他則“不取正覺”。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衆生的往生業成,是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已經為我們成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号當中,你等到今天來都已經太遲了,你還等待臨終?所謂“現在歸去已嫌遲”,你現在念佛,當下成就,佛說“我都等你十劫了,不要說太早”。你還在磨磨蹭蹭等待臨終,等到什麼時候臨終?百千萬億念,等待臨終那一念?

為什麼佛成就了,我們還在輪回呢?這是第二個位階,就是“一念信受成就”。

佛雖然成就在那裡,但是我們不相信,我們拒絕,所以我們仍然在輪回,流轉。比如說你現在是個窮光蛋,你爸媽是大富翁,他們給你蓋棟别墅,早就蓋好了,叫你住,但你不相信,“這老頭是誰呀?不要對我謀财害命”,那你不還是窮光蛋嗎?你能住進這個别墅嗎?

給你一張支票是一千個億的,結果你認為這是一張紙,你不相信,人家給了你,你還是窮光蛋。你當下相信,你就是一千億的财主;雖然說你現在是一千億的财主,然而是當初你父母死的時候留下來給你的,是那個時候成就的。

第二,一念信受成就,信願具足則往生決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信願、信受,是這一念信心來領受阿彌陀佛在名号當中賜予我們往生成就的功德,所以這叫“一念信受成就”,或者說“一念信受,往生業成”。

由此延伸出第三個階位——念念稱名成就。

一念信受,如果當下死了,那就是臨終業成(平常沒相信,懷疑,臨終才相信,臨終業成)。當下沒有死,活着幹什麼?念佛就是我們的生命。

名号救度我們,往生決定,那天天幹什麼呢?自自然然樂淘淘,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就像呼吸一樣。

念多念少,念早念晚,或許各人會不一樣。但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總是念佛,歸投靠倒。念念往生業成,這叫“念念稱名業成”,每念每念的稱名,每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從信心的一念流露出來,都是從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号本身流露出來,所以當下就是業成。

并不是說百千萬億念,念念都不成,然後在最後那一念才成。這個方向、時間點完全錯誤。是因為阿彌陀佛十劫之前那一念早就成了,所以我們一念信受,念念稱名,念念業成,念念滅罪,念念光明攝取,念念佛光來照,念念阿彌陀佛護念,念念阿彌陀佛現前。這是前面的第二個問題。

佛号為什麼能有這麼殊勝(我們平時念的成千上萬甚至上億佛佛号)7

第三個問題,“百千萬億地念是為了臨終那一念”,這個“為了”充分顯示出這是凡夫的妄想,這不是佛的“為了”,佛沒有這個“為了”。

因為佛的工作在十劫以前已經完成了,他為了衆生的往生,經過了兆載永劫的修行成了這句名号。

那我們的“為了”要跟佛相應,要順佛願,要“随順佛教,随順佛意,是名随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不要自己搞一套,那就是自局其分。

我們不是說百千萬億地念為了臨終這一念,不是這樣的。百千萬億地念也好,一聲一念地念也好,都是為了随順佛的願力,當下念念成就。

其實這個“為了”也沒有什麼為了,這是一個事實。如果加了“為了”,特别加一個目的,就好像成為兩件事。當下念佛,信順這件事,當下佛光攝取,這是個事實,請你來接受,請你來相信。

我們對上面的那段話,作了四個概念的分析,不過還可以有别的解釋,比如說這個“最後的一念”,這一念如果解釋為信願的一念或信心的一念,也有正确的地方,就是“三心具足,必得往生”。

這樣,所謂的最後,就不是指時間上的最後,而是指業成、達成,往生之業達成本身就是最後,這樣就沒錯誤了,就是說我們百千萬念都是為了達成信願這一念。

因為如果不多念佛,可能信心不夠,對一類人來講是這樣,不一定所有人都這樣。人根機不一樣,有的人是聞法而建立信心,但這個不矛盾,所以善導大師說“五門相續助三因”,“五門”就是五念門,或者說五種正行。

總體來講就是念佛,念佛相續能夠有佛光的作用、佛号的作用、佛的功德熏習我們的心的作用,調攝我們,讓我們逐漸産生信心,所以叫“就行立信”,就念佛之行,能建立信心。

這是對的,肯定的。還有信助行,就是一念的信心,你有信心,信心具足,念佛就有動力,念念相續念佛也有幫助。

實際來說,是“信行一體”,心中如是信稱念必定往生,如是信彌陀本願不虛,那麼口中就如是念,所以這樣的信和行是一體的。名号當中也是願和行具足的,這樣就是往生決定,往生業成不必限在臨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