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日期裡包含兩個數字“九”,古人遂稱其“重九”。《易經》中将“九”視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所以“重九”即為“重陽”。重陽節是一個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中國傳統節日,全國各地保留着豐富多樣的重陽風俗,我們可以從中感受這個古老節日的獨特魅力。
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按照天文自然規律,“大火”星會在九月隐退,這使一直以星象标識季節的古人失去了坐标。古人對這種現象産生恐懼,所以每到九月就進行“大火”星祭祀儀式,可以這說是重陽的原型。先秦《呂氏春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可見先秦時,人們就已經在九月祭天帝、祭祖,以表對天神和祖先的感恩。重陽節這個名稱則首現在三國時期,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唐朝時期,重陽作為節日被正式普及。
最公認的重陽活動非登高莫屬,這幾乎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的習俗。傳說古人崇拜山神,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上山登高,可避免災害。賞菊、飲菊花酒,也是重陽的一個古老習俗。重陽時節,正是一年菊花盛開之時,農曆九月俗稱菊月,人們喜歡舉辦賞菊大會。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葛洪《抱樸子》中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句詩中的“插茱萸”正是重陽節的一個傳統。重陽前後,秋雨潮濕,熱氣也未退盡,衣物容易生黴,也易滋生蚊蟲。茱萸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可以殺蟲消毒、逐寒祛風,因此人們認為重陽節這天,佩茱萸囊,或以茱萸插頭,可以驅邪求吉。古代以吳越地、即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
“重陽糕”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傳統重陽食物。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的人們就有在重陽節吃蓬餌的習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重陽糕品種很多,主要有菊花糕、獅蠻糕、萬象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按照傳統,講究的點心師傅會把重陽糕做成九層,糕上面做出兩隻小羊,即為重陽(羊)之義。有的人還會在重陽糕上點一蠟燭燈,“點燈”和“吃糕”蘊含着“登高”的意味。今天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粿。莆仙重陽粿層層分明,細嫩甜爽,不粘牙,是重陽敬老的最佳食禮。“糕”有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征,同時小孩子吃重陽糕也有快高長大的美好寓意。
福建海澄、廣東惠州等地有在重陽“放紙鹞”的習俗,紙鹞即為風筝。北方地區清明、重陽都是放風筝的好時候,因為春秋兩季都是少雨時節,天晴多風。而在南方,春季陰雨連綿,隻有重陽時節天高氣爽,風筝才可乘風而上。福建海澄放風筝時系上燈火,點亮夜空,明徹星河,古人稱其為“風槎”。
山東昌邑的村人會在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而在鄄城生活的人們認為重陽節是财神生日,家家戶戶烙焦餅祭财神。福建福州人們登高時會帶上一根長長的甘蔗,蘊含着“節節高”的寓意。福建長汀縣村人會采田中毛豆相互饋贈,稱為毛豆節。福建莆仙一帶還有“三月小清明,重陽大清明”的說法,當地民衆敬奉媽祖,九月九正是其羽化登仙之日,鄉民會到媽祖廟祭祀,祈求保佑。
從古至今,重陽節發展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承載着獨特的文化内涵。重陽佳節,倍思親情,你還知道你的家鄉有什麼獨特的重陽傳統風俗嗎?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區高原湖泊】,椱ァ製這段描述₳E6u7Y7lTp22₳後到◇綯℡寳
複制以上内容,打開淘寶APP即可購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