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靈感往往來源于生活,而對于創作者來講,生活就是一個源源不斷提供肥料的倉庫,用作者的巧思打造出一個又一個花香四溢的大花園。
在上個世紀,發行一本連環畫。這本連環畫上的人物,即使是五六歲的孩童都能将他的故事娓娓道來。
人們談起他,就會想到一位瘦弱,衣衫褴褛,頭上隻有三根頭發的形象。可以說,他是幾代人童年的記憶。是的,他就是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人物---三毛。
張樂平先生認為,三毛就是上個世紀底層小人物的縮影,是真實的寫照,他告訴大家,之所以畫出三毛,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三毛’。
張樂平希望,三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張樂平1910年出生于浙江一個小縣城裡,在張樂平的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但是全家生活的來源全部靠父親教學,那一點微薄的工資來支撐。
張樂平的童年物質生活是不太富裕的,但是張樂平的母親是一位擅長刺繡,剪紙之類的女性。母親用雙手做出來的藝術品也使張樂平對美術産生了興趣。
或許有母親藝術基因的緣故,張樂平對于美術的學習漸漸頗有心得。家裡雖然買不起畫筆和畫紙,但是張樂平依舊想盡辦法沖破條件的限制,練習畫畫。
等到了上學的時候。張樂平的美術天賦又被他的小學老師發現,所以在1923年,張樂平畫了他的成名作《一冢負五元》。
這幅漫畫雖然簡單,背後卻寓意着張樂平對于當時時事政治的諷刺與批判,這也為他日後創作三毛系列的漫畫奠定了基礎。
在那個年代能夠讀完小學,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張樂平在1925年小學畢業後,就在朋友的介紹下,去到一間木行當了學徒。
在木行的這段期間,張樂平又非常幸運,遇到了一位賞識他的老闆。
這個老闆平時喜歡書法,且心地善良,熱衷于做慈善。
或許是尋到知己的緣故,老闆對于張樂平喜歡繪畫的這件事情異常支持。
他在精神上鼓勵張樂平堅持畫畫,又在生活中有給予張樂平許多幫助。這就讓他有了想要進私立美術學校進修的想法。
當張樂平的畫技到達一定境界以後,他就開始将畫畫當成自己賺錢的工具,年紀輕輕的張樂平已經開始為各大書籍畫插圖,可以說畫畫已經成為她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張樂平開始向職業畫家發展。
1935年,張樂平開始創作三毛這一漫畫形象。他希望能夠借三毛這一人物來表現出當時大環境下,底層人物的辛酸與苦難。
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三毛這一靈感就是來源于張樂平的一次非凡經曆。
張樂平在沒有出名之前一直是以畫畫為生,他為教科書畫過插圖,也做過一些關于廣告的工作。因為沒有名氣,所以張樂平自己的生活也異常的艱難。
在1947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張樂平在回家的途中碰到了三個流浪兒在抱在一起瑟瑟發抖。
那一天晚上的天氣異常的寒冷,冷風刺骨。但是那三個流浪兒隻是披了一件撿到的麻袋,連基本的蔽體都做不到,更何況是禦寒。
這三個流浪兒圍坐在一個快要熄滅的火爐旁,他們努力的吹氣跺腳,企圖讓自己溫暖,也讓火爐裡的火不那麼快熄滅。
張樂平看到這一畫面後,心裡十分不是滋味兒,他心疼那三個流浪街頭的流浪兒,但是卻無能為力,因為他自己能否果腹還是個問題。
張樂平狠心的走開了,他心裡雖然想給予這三個流浪兒物質上的幫助,但實在有心無力。
第二天張樂平見到了他此生都不會忘記的場景,昨天晚上他遇到的那三個流浪兒已經有兩個凍死在街頭,身上披着麻袋,隻是多了一張包裹屍體的草席。
張樂平看到孩子們赤足躺在地上,渾身凍得通紅發紫,他痛心不已,甚至心情難以平複一時大哭起來。
張樂平很想改變這一局面,他想要讓這樣的流浪兒被社會關注,讓發生在流浪兒身上的悲劇不再重演。
于是他拿起了自己最擅長的畫筆,開始創造出了三毛這一人物形象。
其實在張樂平創作三毛流浪記的過程并不順利。當時沒有人願意資助他,也沒有人相信這本漫畫會成功。
張樂平在創作的過程中因為長時間的伏案作畫,疲勞過度再加上生活質量不高。張樂平的身體很快就支撐不下去了。
長時間積勞成疾,讓張樂平被診斷出得了肺病。但是那兩個流浪兒死亡的場景一直盤旋在張樂平的腦海中,他隻想着自己能快一點完成漫畫,讓更多的流浪兒受到幫助。
即使肺病已經侵蝕着他的身體。張樂平也依舊堅持作畫,到了後期他甚至邊咳血邊進行漫畫的創作。
為了能使漫畫更加真實生動,張樂平還與上海裡的流浪兒做朋友,詢問他們的遭遇。
在創作的過程中,他還特地換下西裝穿上舊的衣服,深入到流浪兒群體中,将他們的真實事件,都畫到漫畫中。
這也是為什麼《三毛流浪記》後來能被讀者評為是真實寫照的原因。
張樂平認為三毛實際上也是他自己人生的一個真實的寫照,人生來艱難。
《三毛流浪記》,就像《苦兒流浪記》一樣,在1947年連載開始,就産生了巨大的社會轟動。
因為它的真實引起了當時無數人的共鳴,與感同身受。一時間張樂平名聲大噪,他筆下的三毛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三毛流浪記》的成功,其實是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它是有靈魂也是有思想的。
但是張樂平,也因為《三毛流浪記》過于真實的情節而受到了一些權貴的威脅。他沒有絲毫的恐懼,他希望可以為這個社會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在當時張樂平的肺病已經非常嚴重了,每天都會不斷的咳血,但是他沒有放棄,仍舊不知疲憊的作畫。并通過朋友家人的幫助,三毛流浪記得以全篇完整的發表。
1948年,昆侖電影公司把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拍成電影。并且邀請了當時許多非常有名的電影明星來擔任三毛流浪記的演員。
其次,三毛流浪記的發表,也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流浪兒,在1949年宋慶齡與張樂平聯合舉辦了三毛原作畫展,并且将衆籌來的所有資金,都用于收留流浪兒童上。
可以說《三毛流浪記》是舊社會吃人的寫照,它背後所蘊藏的社會意義是不可估計的。張樂平也因此在漫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真正好的作品是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三毛流浪記》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影響,與張樂平身上的社會責任感是分不開的。
好的藝術家,創作者一定要腳踏實地,從現實出發,為群衆着想。文藝作品更需要為群衆發聲,因為隻有這樣,作品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