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曆朝曆代,豪傑英雄輩出,往往有人乃百年一遇,有豪傑乃五百年一遇,憑借咱們普通人的所見所聞可能幾輩子也無法親眼見到真正的英雄豪傑,以及賢聖之人。不過其實他們到底什麼樣子從經典文字中可以看出來。
我讀《莊子》,《列子》,《道德經》,《參同契》觀道家經典之精微。又見聞《論語》《易經》等四書五經,《傳習錄》等儒家經典,入佛法《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瑜伽師地論》《宗鏡錄》等經典。讀《史記》,看古今曆史,方而有以下之總結!
到底古往今來的古聖先賢長相幾何,為人幾何,比普通人強在何處,到底為何能流傳千古,德化天下?
首先第一點:不要高推聖境,《莊子》中說過,所謂古之至人,常人絕不會看出來,所以說古語有言:和其光同其塵,所謂聖人絕不是長相極其出衆,或許某方面超常讓人能一眼看出來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天地之間的大道就是不可窮盡,但高深莫測的。而所謂高深莫測絕不是常人所理解的玄之又玄,絕不是上天入地,絕不是怪力亂神,無所不能的。真正怪力亂神的東西聖人都懂,但是聖人不屑為之,故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所謂不語并不是不懂或者是不會,而是因為不是光明正道,而且世間之人多好玄奇,多好怪誕,多好談災異。如果談多了隻會使世人誤入歧途,走向魔道!故而聖人不語也!
現在的人們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是因為孔子不信。這完全是以偏概全。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說明不談這些鬼神,是有智慧的人。孔子注解易經中說過: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第二點:所謂古聖先賢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無所不知之人,并非從學習知識而得,而是通過學習一定的知識,通過觀察萬物,通過表面的知識推理萬物之道而得。所以切莫以為知識懂得越多學問越高。子曰:我有知乎?我無知也,一人問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也就說孔子并不是僅僅因為見多識廣,讀的書多而成為聖人,而是因為掌握了萬物規律,明心見性,從而對一個完全沒聽過的事情也可以直接說出要害,關鍵所在。這種遷移能力,這種悟性,佛家講叫做開悟。
第三:這種明心見性的本事,能夠聞一知十,能夠舉一反三,能夠處萬事萬物都能恰到好處,處理得當,對萬物規律的把握的能力,這種一通百通的能力是如何來的?古人早就說過了,歸根複命,允執厥中,執中守一。首先要絕假純真,恢複赤子之心,所謂天性赤子之心不過就是絕假純真,不能摻一點私心,不能摻一點虛僞,不能摻一點做作作秀,不能摻一點憤懑,帶有一點欲望之情。
所以所謂古聖先賢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為人處世是極其率真的,有時候給人感覺像個沒長大的孩子,絕不是一闆一眼的老學究。另外古聖先賢是,君子不器的,也就是說它沒有一種固定的樣子,不是說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樣子,不是研究學家一眼看出來是研究學家的樣子。所以可能他們書讀的很多,但是普通人卻感覺他好像沒有讀過書一樣,好像沒學問一樣。他們遇到什麼場合有什麼樣的樣子,如同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象,放到杯子裡是杯子模樣,放到盆裡是盆的模樣,他們在做學問時如同一個大學問的思想家,人人都覺得其學問見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可窮盡。但是一旦他們不講課的時候,不知道他們的人還以為他們很膚淺無知像孩子一樣淺白。所以聖人是靈活自如的,随物賦形,絕不是一種單純一種模式。
另外所謂聖人在于那顆聖人之心,所謂聖人之心并不是說他們做所有的事情都能做的合世人的眼光,不會像現在明星一樣,高尚的很虛假,作秀人設情商高,讓不了解他們的人很喜歡很崇拜,但實則一跟他們深入接觸,馬上知道他們是什麼人了,再也不願交往。但古聖先賢是那種讓人一見感到親切,長久接觸感到愈加敬佩,孔子弟子說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别人與他交往越久越覺得由衷敬佩,尊敬!而古聖先賢嬉笑怒罵,發怒的時候也說髒話,開玩笑的時候也不一定講什麼禮儀,做人做事小的方面和普通人沒什麼不同,但是當他們遇到大的場面馬上知道該做什麼,立刻能随物賦形,像水一樣,做到最好。當他們遇到大的名利抉擇面前他們這時才體現出來能人所不能,才能體現出來其中仁義忠恕!古語有言: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也就是說在原則性問題上面他們寸步不讓,舍生取義,視疏财仗義,體現出他們的德行!
古聖先賢也愛财,不過子曰: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古聖先賢也喜歡名利,不過他們能看到名利背後的危險,故而有些名利不受!古聖先賢也喜歡精美的宮室,優美的音樂。但是他們應物不迷,适當的享受來怡情,但是決不會沉迷,故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所以說首先古聖先賢從普通人眼光來看和普通人沒有不同,佛經: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但是高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高人,這正是因為世俗人所重視的,正是高人所輕視的。高人所重視的,世俗人反而卻輕視!
故而言之曰:有不聖之聖,不道之道,不言之辯,不勉而中,無為而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