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興勇擡工号子

楊興勇擡工号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5:00:25

我的故鄉在丘陵山區,登高一望,座座小丘曲線柔和,輕輕滑入天際。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我們,除了愛山,也會恨山阻擋了外面的世界。

起起伏伏的淺丘阻礙着人們造屋架橋、婚喪嫁娶。聽四爺說,他們小時候每逢大興土木需要搬運,那些淺淺小丘就成了難以逾越的屏障。可四爺他們那一輩人骨子裡有一股韌勁,要生生克服山的阻礙,将人的故事在一座座山間唱響。

四爺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18歲就開始學打石頭、擡石頭,幫人家修房建屋、砌豬圈羊圈、安石磨石梯。那時故鄉沒有一條機耕道,都是羊腸小道,坡陡路窄。老百姓都是通過山間小道往來,物資運輸全靠肩挑背扛。遇到又大又重的東西,人們想到螞蟻啃骨頭,由衆人合作擡起走,由此形成了專業擡工隊伍。

楊興勇擡工号子(四爺與擡工号子)1

擡工的工具很簡單,兩人共用一根兩頭細中間粗的木杠子,一根打杵棍,一根粗麻繩。如果是四個人以上幹活,還得有一根一米左右的短木杠,叫作“牛子”,有些地方喊“四牛”“六牛”。在貨物上套好“牛子”,“牛子”兩頭套扣繩,把木杠子穿進扣繩,方能擡運。因為貨物重了,就得增加擡工,均分肩上的重量。

除了擡運工具,每個擡工都有一塊用針紮的棉布做的墊肩,以此減輕木杠對肩膀的摩擦,避免紅腫或磨破皮,另外還有一條擦汗的毛巾。擡工穿的鞋也很有講究,都是用岩邊生長的一種梭草,曬幹後人工編織成草鞋,主要是穿在腳上易吸汗,不打滑。

路途漫漫,山高水長,為保證步伐統一、動作協調,擡工們發明了擡工号子。号子内容由起初的“嘿喲嘿喲”到“好兄弟,一起走;好兄弟,加把勁喲”,再到“前輩古人把話講,修建長城秦始皇,當數元老張擡匠,帶出徒弟幹這行”,後來又唱《十二月歌》《季節歌》《花草歌》。

擡工們将一塊塊地基石、山門石、豬圈石從一座山運向另一座山,将他們的故事從一個村帶到另一個村。铿锵的号子聲在山間回蕩,從一間間農舍的修建到一個個村落的建成。

要幹好擡工,要懂得很多号子内容。比如八人擡的,走在第一位的稱為打頭人,他會唱“報路”号子,還要控制行進速度,邊走邊報前面的路況,引起後邊擡匠的注意。如果前面道路平展、寬闊,打頭的擡匠會報“平原大路”,後面的擡匠會答“甩起走喲”;如果路中間有障礙物,打頭的擡匠會報“天上鹞子飛”,後面的擡匠會答“地上牛糞一大堆”;如果路上有泥坑水凼,打頭的擡匠會報“天上明晃晃”,後面的擡匠會答“地下水凼凼”;打頭人報“擡頭望”,後邊人答“往上升喲”,意思說要爬坡上坎了;打頭人報“左(右)邊有個大石包”,後頭人答“不會石匠你莫摸”,意思是左邊或右邊臨岩坎,不要撞到岩壁上去了;過橋時要報“單橋兩空”,回答則是“專踩逢中”;調轉擡行方向時要報“前沿的大(小)”,回答“後治的小(大)”;轉彎抹角時要報“幺二拐”,答“二邊甩喲”;地上有擋腳的東西報“滿路的筋筋柈”,答“兩腳來蹬斷”;前面是下坡路報“仰仰坡”,答“帶到梭”,意思是前後擡匠的步子都要放緩一點,減少所擡物品的前墜力,以免發生跌倒傷人事故。

四爺邊幹邊學,很快就學會喊擡工号子,見什麼報什麼,句子不長,念起來順口,中間配以“嗨佐、嗨佐”的加油聲,目的是整齊劃一,排除擡行過程中的幹擾和羁絆。

楊興勇擡工号子(四爺與擡工号子)2

隻有初小文化的四爺還幹了件大事。1970年10月,故鄉開始修建黑龍灘水庫。6萬多名擡工組成7500多支擡工号子隊,四爺所在的禾加擡工隊參加了水庫大壩及配套工程建設。砌築大壩的28萬方條石,都是擡工們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擡上大壩的。因為四爺去修水庫了,四娘又要上山出工,不得已把幾個月大的孩子放在家中睡搖籃。孩子竟被一隻大老鼠咬斷鼻脊骨,失血過多而死。每每說起這件傷心事,四爺都會号啕大哭……

四爺在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沒幾年就去世了,徒子徒孫們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八個徒弟親自擡着四爺的靈棺上路,人稱“八大金剛”。徒弟們用兩根碗口粗、長4米、叫作“龍杠”的木頭夾住棺材,用粗麻繩索作底籠,兜住棺材挽在“龍杠”上,然後用繩子絞住“龍杠”兩頭,将“牛子”穿入繩子内,再在“牛子”兩頭套住扣繩,穿上擡杠,前後各兩根杠子,共8個人,就擡着棺材上山了。

我親眼見到這“八大金剛”擡着四爺的棺材,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過田埂還要轉九十度的直角,中間兩個徒弟甚至吊在木杠上,才得以走過去,非常驚險!

随着時代發展,擡工号子逐步發展成一種獨具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少用于勞動場合,更多則用于民間紅白喜事等生活領域以及地方民俗的傳承與展示。

2007年3月,仁壽擡工号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可惜這些榮耀,四爺沒有看到,但四爺傳承的擡工号子卻一直激勵着我們。它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值得我們銘記、傳承。

而今,仁壽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擡工們步步丈量過的土地已經覆滿果林,仁壽人民踩着他們的腳步開拓出一畝又一畝良田,曾經的“屏障”已成為“寶山”。現在的仁壽鄉村産業興旺,生态宜居,柏油路、水泥路通村達戶,座座山間唱響了全新的幸福之歌。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

楊興勇擡工号子(四爺與擡工号子)3

楊興勇擡工号子(四爺與擡工号子)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