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外出參觀訪問,一般都會順便欣賞一些名勝古迹,同時也會觸發自己的感懷和思考。英雄豪傑的壯舉,可以讓人振奮精神,激發鬥志;王朝更替的故事,能夠令人居安思危,提高警惕。
南宋有一位詩人就有這樣的體驗,有一次他奉命出使北方,一路上的見聞讓他感懷萬分,回來後就抒寫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學遺産。下面分享範成大的兩首絕句,技巧高超,情感深沉,更令人感觸不盡。
《宜春苑》
狐冢獾蹊滿路隅,行人猶作禦園呼。
連昌尚有花臨砌,腸斷宜春寸草無。
範成大是南宋著名詩人,他才華卓越,見識廣博。他的很多詩文反映百姓生活的疾苦,其晚年的詩歌作品多抒寫田園風光,表達恬淡心境。
作者48歲時曾出使金朝,沿途創作了很多絕句,并以日記的形式,詳細地記錄了自己的羁旅見聞。這首詩就展現出昔日繁華的京城變得滿目蒼夷,令人不忍目睹,抒發了作者對朝代興亡的感慨。
宜春苑曾是北宋皇家的東禦園,自從二帝被俘之後,就逐漸變得荒蕪。詩人作為特使,獲得允許可以進行參觀,于是便順路前往。首句描繪了其破敗的景象,曾經氣派非凡的皇家禦花園,早已不見燈火輝煌與笙歌豔舞,卻到處都是狐冢、獾蹊,既顯得肮髒和荒涼,又讓人感到非常寒心。
次句抒寫了當地百姓們的感受,失地的百姓們也時常經過那裡,他們依然稱呼此處為禦花園,并未因為其落在金人手中,而忽然改變自己的習慣和信仰。詩人用“猶作”二字,表達了對故國強烈的思念之意。
後兩句抒發詩人的感觸,“連昌尚有花臨砌,腸斷宜春寸草無。”唐代的安史之亂對整個社會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中唐詩人元稹也曾悲慨地說,“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禦榻臨階斜。”
所以範成大才會郁悶地說,動亂之後,唐明皇倉皇逃跑之後,他的連昌宮的台階旁,還生長着幾株殘花。而宜春苑卻寸草不生,實在令人痛斷肝腸。
詩人一方面通過對比,抒寫了一派極度荒蕪的景象,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自己對山河破碎的萬分悲痛。全文情景交融,惆怅滿懷,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南宋大臣的愛國情懷。
《翠樓》
連衽成帷迓漢官,翠樓沽酒滿城歡。
白頭翁媪相扶拜,垂老從今幾度看。
範成大出使金國的過程中,目睹了失地百姓的悲慘生活,也感受到北方滿目蒼夷的蕭條景象。詩人悲憤之餘,譜寫了很多詩文,記錄了自己的感受,也傳達出一種極其深沉的怨恨和無奈之情。
翠樓位于河南安陽附近的旗亭,是來往旅客休息和用餐之地。作者在首句刻畫出那裡的獨特場景,“連衽成帷迓漢官”。翠樓裡聚集了很多人,他們的衣襟連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布幔。
衽,指衣襟;帷,指布幔。作者不說這裡熱鬧非凡,卻形象地以“連衽”二字,指代一種相對安定的生活,可謂技法高超。
第二句進一步抒寫一種歡樂的氣氛,來往的人們在翠樓把酒言歡,似乎毫無煩惱,好像也忘記了自己是北宋的遺民。“滿城歡”三字,語言凝練,表達出一種矛盾心情。他們一方面渴望王師北伐,另一方面又不想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其悲戚之情都融于短短的7個字裡。
結尾更是值得稱贊,一些白發翁媪得知南邊來了一位大官,都相互攙扶着,趕緊從屋裡出來,生怕動作遲緩了,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看見大宋的使臣了。
“幾度看”三字,真是令人淚目,他們應該拉着詩人的手,從頭到腳仔細端詳,卻不管詩人此時痛苦的心情。那些慈祥而又略帶凄迷的目光,就像一把把鋒刃,一次次地紮在詩人的心間,讓他不敢發話。
範成大的這兩首絕句語言樸實,情感深沉。第一首詩描繪了北宋禦花園的衰敗,傳達出詩人的一份悲戚和無奈。第二首詩細膩地刻畫出失地百姓們的憤恨和期盼,也委婉地道出了作者對故國的眷戀,以及對那些無所作為的王公大臣們的怨憤和不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