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矽谷“鋼鐵俠”馬斯克談到他的事業總是會提到“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基本不證自明的命題或假設,不能從任何其他命題或推導的假設),這是他事業底層思維的起點。而在地質工作者的心裡也有個“第0定律”,地球有一顆火熱的内心。
本文帶你系統了解何為地熱能及地熱能的價值、技術分類、我國地熱能資源的特點。供讀者在了解地熱能基本知識點的架構下,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進入當前“雙碳“産業下的清潔能源。
以下為學習資料。
1
關于地熱能的幾點知識
1、地熱能是指一種來自于地球内部并經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是一種可再生熱能。簡單說,我們泡的溫泉,看到的火山都和地熱能有關。
2、地熱能來自于地球内部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3、地熱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地殼平均增溫率為30℃/km,地心估算4500℃,與太陽表面溫度5000度差不多,可以說地球内心非常火熱。
4、全球地熱總量相當于煤炭儲量的1.7億倍,但地熱在地表散發分布不均勻。
5、地熱在地殼闆塊邊緣散熱量大,部分在闆塊内部熱點,如夏威夷。全球有4大高溫地熱帶,即:
6、地熱在地表高溫地熱顯示形式有溫泉,間歇噴泉,噴氣孔等。還有部分顯示不強烈的,一般在沉積盆地。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盆地尤為明顯,稱之為“熱盆”。
7、地表散熱量不均勻,一般用大地熱流值表示。大地熱流值是指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從地表散失的熱量,是一個功率單位,一般用Mw表示。地表熱散失很慢,均值87Mw/㎡。
2
我國地熱資源整體格局
1、“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全國熱流值最高為青藏高原,部分地區達到150mW/㎡。
3、按照最新測量,西北延申到新疆最西端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幹,也能達到這個數值,但塔裡木盆地、準格爾盆地數值較低,屬于“冷盆”。
4、東部延申到四川西部川西高原,雲南西部滇西,熱流值都很高。
5、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海南散熱量也比較大,沿着東部向上到東北數值差不多,均為地熱能較豐富區域。
6、淺層地熱全國均分布,中深層水熱型在隆起的山區、丘陵、造山帶、沉積盆地;高溫地熱資源在西南地區。
6、總量大。經過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地調局在全國調查數據顯示,統計可采總量即3公裡以内地熱資源總量為26億噸/年标準煤當量。是我國2020年一次能源消耗(約50億噸标準煤)的一半以上。
3
地熱資源價值
1、地熱是清潔能源大家庭份子之一,屬于非碳基5大能源之一(太陽能、風能、水利、核電、地熱)。
2、地熱能連續穩定,不受氣候影響,可365*24提供基礎能源,每年可利用時長超過8000小時。相當于太陽能發電時長的5倍多,風能的3倍多。
3、成本競争力強,其中前期探礦成本約占總成本的一半。下表為全球數值統計,項目建成後不需要燃料鍋爐,可低成本長期運行。
4、二氧化碳減排優勢明顯。如果采用回灌方式開采,可做到完全清潔,且不會幹擾地上水。目前冰島普遍使用地熱資源發電、供熱,成為全球最潔淨城市之一。
5、屬于最安全能源。
4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1、地熱資源開發深度一般不超過3000米,所有地熱資源可簡單用6字概況“淺熱、水熱、幹熱”。
2、按照開發深度分類:
3、地熱資源利用技術
根據地質條件、開發深度不同,常見以下4類開發利用技術:
簡單而言,就是因為土體溫度恒定,冬暖夏涼,可把地下水通過熱泵技術(抽水 熱量提取),進入水塔,送到用戶。
在3000米以内含水層取地下熱水,将熱水抽至地面通過換熱器把自來水加熱後送到用戶用于供暖。供暖後地下熱水回水溫度比較低(一般40度以下),再通過另一個井将其回注到地下。地下熱水與自來水兩套熱交換系統分離,互不污染。這種對井開采模式是目前中深層地熱普遍采用技術模式,已經産業化、規模化。
在同一口井中安裝兩層套管,中間是隔熱套管。隔熱套管保證管的内外部沒有流體的熱交換,外層管和土體有很好的熱交換。在外管裡注入冷水,經過循環後從内管外壁流出,帶出地下熱量,實現“同軸雙套管換熱”。
該技術成熟、環保,對地下水幹擾小,不受地理因素限制。相對于對井開采模式不足在于效率低,單井熱量一般300KW左右,每延米150W左右。每口井的供熱面積有限,投入産出比稍差。
當地熱資源禀賦比較好的時候,在供暖上遊加入發電環節(一般溫度70度以上就可發電)。發電後餘熱進行梯級利用,進一步供暖,在熱量提取充分後(餘溫30度左右)再回灌地下。這個過程技術叫地熱梯級綜合利用技術,或地熱資源電熱聯供技術。也可加上天然氣就成為多聯供,一個能源站實現家庭用熱、做飯、取暖及溫泉旅遊全解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