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為什麼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0:10:00
  • 文/MBA智庫·張公子 編輯/MBA智庫琉琉

生活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驗:

用過的東西,總是随手一扔,久而久之,房間就會越來越亂。

再次要用的時候,翻箱倒櫃還不一定找得到,弄得自己垂頭喪氣。

其實,不僅是我們的房間,其他諸如人際關系、閱讀能力,如果我們不刻意維持,似乎總在朝拉垮的方向演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提出了的概念,用來形容分子的運動狀态:

分子從有序到無序,是一個不斷熵增的過程;從無序到有序,是一個不斷熵減的過程。

所謂的熵增,指的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所有事物都在向着無規律、無序和混亂發展,最終“熄滅”。為了維持系統長時間的運轉,通常要外界輸入能量,讓系統減熵,趨于有序。

平移到我們的生活中,熵增就是生活不由自主地走向混亂的一種趨勢。比如房間不整理,就會越來越亂;不閱讀,閱讀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差等等。

于個人而言,為了讓房間看起來的井井有條,就必須經常性的整理房間;要變得自律,就必須時時拒絕懶散。

但整理房間、自律,是需要耗費能量,耗費精氣神,對抗人性,這往往會讓我們很痛苦。

不過,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成長,變得優秀,生活井然有序。所以,薛定谔說:“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深以為然。

為什麼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1

1

自我成長,對抗能力熵增

人的能力,是不斷變化的。

生物學上有個“用進廢退”理論,指的是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映射到個人能力上,即經常鍛煉某項能力,就會越來越擅長,反之,能力就會退化。

很多人明白這個意思,但潛意識或行動中,卻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本質上是不同思維導緻的結果。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暢銷書《終身成長》中說: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希望能夠确保自己的成功;

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範疇,意味着變得越來越聰明。

簡而言之,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不變的。他們厭惡挑戰,傾向于在做能力範圍之做事,很少突破,能力通常原地踏步。但相對于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他們能力其實是在退步的。這類人的能力是熵增趨勢。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斷成長的。他們敢于向未知挑戰,不斷嘗試新鮮事物,接納新鮮事物,哪怕中途會挫敗感。但他們會從中積累經驗,不斷思考,從而提升個人的能力。這類人的能力是熵減趨勢。因為面對新的環境,他們自身的能力也在成長。

想要對抗能力熵增,就必須具備成長型思維,嘗試新鮮事物,不斷地挑戰,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升個人能力。

隻要能夠打破屏障,任何人都能夠獲得很大的成長。

為什麼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2

2

升維思考,對抗行動熵增

想要健身,總是堅持不下去;

想要寫作,總是堅持不下去;

······

觀察很多的日常行為,通常立完flag之後,往往三分鐘熱度。之後,行動力就呈熵增的趨勢,很快被生活打回了原型。嘗試了很多方法,總是無法持續良好的行為,為何?

因為能夠決定我們行為的,并不是“行為”本身,而是那些比“行為”更高一層的東西。

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提出過一個六層的邏輯層次理論

願景層:超越個人身份的,關于我們想要怎樣的人生,或者說關于我們的人生使命的。它位于最高層。

身份層:關于“我是誰”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誰”或“我希望成為誰”。

價值觀層:是關于“什麼是重要的”,以及“為什麼重要”的。

能力層:是關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狀态、策略和處世模式。

行為層:則是關于“我要做什麼”或者“我已經做了什麼”的,涉及具體的行動步驟和行為。

環境層:是指我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樣的。

這些層次中的上一層對下一層有指導作用,高層次的改變将向下“輻射”,使低層次上産生相應改變。所以,當我們想改變較低層次時,可以通過升維思考,往上一層改變往往更加有效。

比如健身屬于行為層的問題,那可以思考:“為什麼需要健身呢?”

答案可能是想要健康的身體,讓自己更加有魅力,獲得别人的青睐等等。

此時,往更高層次的願景層看,腦海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畫面:身材苗條的你,臉上洋溢着青春的風采,走在陽光下,皮膚散發着的光芒,引來一衆羨慕的目光。當你看到這樣的景象時,你是否會馬上去健身?

答案不言而喻。

當我們聚焦在行為層時,思考的僅僅是如何讓自己堅持。但如果能升維思考,聚焦在願景、身份或價值觀上,我們的行為就能對抗熵增,動力十足。

為什麼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3

3

如何對抗熵增?

本質上,任何我們想要獲得的、美好的東西,都是在對抗熵增,比如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康的體魄等等。

這些都需要耗費我們的能量,對抗人性中的貪、嗔、癡,才有可能得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對抗熵增?

1、物理方面:飲食、運動、睡眠

對于外界而言,人體是封閉的系統。需要汲取外界能量來維持生命體的活性,否則就是枯萎。

人體一切能量來源,最重要的就是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讓身體擁有足夠的精力。

運動能加速體内新陳代謝,促進廢物排出,改善睡眠,提高身體免疫力,緩解精神壓力等等。經常鍛煉,一般也會睡得好。

此外,據《柳葉刀》研究,适當的鍛煉相當于中等劑量的“解憂藥”,能大大降低得抑郁症的可能。

良好的睡眠不僅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還可以存儲未消耗的能量,以備不時之需。

總的來說,飲食、睡眠,鍛煉是保證物質能量的黃金三角,相輔相成。

2、精神方面:讀書、踐行、反思

物質能量是基礎,能讓我們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精神狀體啊。

但僅僅吃飽、喝足、睡好,就是一隻快樂的豬,終日昏昏,蠢蠢而食。為了對抗熵增,我們需要閱讀書籍,開拓眼界,與優秀的人對話,汲取精神能量,充實自己。

而踐行可以驗證我們的學識,提升實際做事的能力,幹自己的一番事業。通過反省複盤,我們可以在閱讀、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讓人生上一個台階。

以上三者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寫在最後

《增廣賢文》中寫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想要進步就得持續不斷地學習,給自己的生命系統注入能量,持續熵減。而每一次的懈怠,都會導緻熵增。

這種熵增,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時間久了就會有積累效應,讓自己趨于毀滅。

劉墉在《肯定自己》裡寫過一句話:

“記住!再玩一球、再來一局、再睡一分鐘,聽起來都是小事,那裡面“自我妥協”的細菌,卻可能侵蝕你的骨髓,使你一輩子都站不直。”

每一次的微小的放縱,都會熵增,慢慢積累拖垮我們。

希望我們都能時時刻刻保持努力的姿态,持續熵減,升華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THE END-

●本文為MBA智庫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系我們。作者:張公子(MBA智庫專欄作者),一個喜歡讀書寫字的手藝人。圖源:圖蟲創意。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台,兼具熱點與幹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号、微博@MBA智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