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提到,制裁被執行人的一些措施,非但沒有幫助申請人獲得執行利益,反而大大降低了被執行人的履行義務的能力,是不是得不償失?更何況,有些被執行人債台高築,十幾個查封措施疊加使用,申請人這輩子沒希望能見到執行款了,還查封凍結有什麼用?
其實關于這個話題,我也試圖解釋過,但是後來發現,現實太難了,事實勝于雄辯,低得可憐的執行到位率,使得我說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都顯得矯情。
但我還是要強行再辯解一次。先說一說執行措施的好處。
首先,執行強制措施對有履行能力而不積極主動履行義務的被執行人還是很有用的。至少在這些案子裡,執行強制措施可以有效确保讓申請人獲得執行利益。
其次,執行措施分很多種,有些措施還是很有用的。比如查封不動産。在保全被執行人财産的時候,對于有财産可供執行的人,這些執行措施直接就可以為申請人保全利益。但是,對于确實沒有财産的人,這些措施也就無計可施了。
第三,采取強制措施的過程,也是一個調查取證的過程,查明被執行人财産,也是執行案件的一個重要工作内容。隻要執行法官肯動手,就是好事情。
第四,執行強制措施的采取,并不隻是要立即獲得執行款,也是為了預防将來不流失執行款而采取的。尤其是對于收入比較少但卻能細水長流的被執行人,采取凍結等措施,也是必要的。
第五,最嚴厲的強制措施就是人身自由的限制,拘留。主要是為了督促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有時候,也能起到緩和申請人情緒的作用。
另外,還有這些年來創新的限制高消費或者被執行人黑名單措施等等,盡管宣傳得很熱鬧,還時不時有案例報道,取得了多少良好的效應。但是誰受益誰知道,不可否認這些措施的作用,不過我的當事人中,目前還沒有聽說有誰獲得了這些措施的恩惠。可見,也不容易。
其實,問問題的人,主要是針對沒有履行能力的被執行人。所以,再說一說不利的方面。
對于沒有履行能力的被執行人,我覺得也要先分個類。有一部分沒有履行義務能力的被執行人,其實隻是暫時沒有能力,但他還是有獲得收入的能力的。當然,說實話,大部分沒有履行義務能力的被執行人,的确是永久喪失了履行義務的能力,要麼是債務太多,要麼是年齡偏大,要麼是主體資格被注銷沒有權益繼承者,或者其他因素。對這些人,還真的沒有什麼作用,所有能采取的執行措施,也隻能說是守株待兔了,坐等哪一天他天降橫财吧。但是切記,絕對不能不采取執行措施。
對于隻是暫時沒有能力履行義務的被執行人,有些強制措施的确是會限制這些人的履行能力或者限制了他們獲得收入的途徑,反而是降低了他們履行義務的能力,甚至由于一些執行措施的限制,導緻這些人本來可以通過努力償還義務,但是最終被縛手縛腳,而失去了獲得收入的能力和機會,變成了永久性喪失履行能力的人。
比如凍結賬戶,使得賬戶使用人無法完成正常交易,從而失去一次次獲得收入的機會。再比如查封生産設備,使得被執行人無法正常開展生産,從而失去獲得訂單達成交易的獲利機會。而這些損失,最終也會影響申請人的利益。
的确存在這樣的情形。所以在執行過程中,有遠見有經驗的執行法官,會和申請人協商,進行活查封,或者采取承諾保證書等措施,讓被執行人先活過來,去給申請人賺錢。但也不排除有些法官急于結案或者機械辦案,一頓死闆操作,使得這些還有轉機的案子也變成一個僵屍案件(這是我的個人定義,就是指那些隻存在于案件管理系統裡挂着案号永遠也不會最終解決問題的案件,這話是說給審核員的,希望不要因為這個詞把我的文章給斃掉)。
所以,對還有希望履行義務的被執行人,在采取強制措施時,還需要多斟酌一下。申請人也不要因一時的沖動,給法官壓力(這樣肯上心辦實事的法官不多,遇上了要珍惜),要求這樣那樣。我有個當事人在執行階段因為和被執行人産生了沖突,因此動用各種手段,給執行法官強大壓力,最終讓法官把被執行人的賬戶、财産全部凍結查封,并成功拘留(疫情期間拘留一個人可不容易),但最後,因為這些執行措施的作用,使得被執行人公開表示,能做的生意也不做了,能收的賬務也不收了,天天到法院報道,主動要求被拘留。導緻,原本可以在一兩年内還清的債務,變得遙遙無期。當然了申請人覺得出了一口氣。
雖然說,申請人維護自己的權益合理合法,但畢竟,不管案子到哪一個地步,官司打到哪個層面,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覺得這樣兩敗俱傷的情形,還是應當盡量避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