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态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台。通俗的說,“互聯網 ”就是“互聯網 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态。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态。
高考地理中主要考查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并解決現實問題。
互聯網 的含義
互聯網 是指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态,也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
“互聯網 ”簡單的說就是“互聯網 傳統行業”,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和互聯網平台,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特點,創造新的發展機會。“互聯網 ”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升級轉型,使得傳統行業能夠适應當下的新發展,從而最終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互聯網 概況
“互聯網 ”概念的中心詞是互聯網,它是“互聯網 ”計劃的出發點。“互聯網 ”計劃具體可分為兩個層次的内容來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聯網 ”概念中的文字“互聯網”與符号“ ”分開理解。符号“ ”意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與聯合。這表明了“互聯網 ”計劃的應用範圍為互聯網與其他傳統産業,它是針對不同産業間發展的一項新計劃,應用手段則是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産業進行聯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互聯網 ”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其深層意義是通過傳統産業的互聯網化完成産業升級。互聯網通過将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在傳統産業的運用,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整合,試圖理清供求關系,通過改造傳統産業的生産方式、産業結構等内容,來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提升效益,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互聯網 的提出
國内“互聯網 ”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 ”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 ”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産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台用戶場景結合之後産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幹這樣的想法。而怎麼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 ”,則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 的變遷
随着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互聯網 ”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态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台。通俗的說,“互聯網 ”就是“互聯網 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态。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态。
互聯網 的基本内涵
“互聯網 ”是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升級版,将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隻有創新才能讓這個 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此,“互聯網 ”被認為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态演進。
通俗來說,“互聯網 ”就是“互聯網 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态。
互聯網 的主要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産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夥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确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互聯網 的主要特征
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 社會治理、虛拟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例如UGC,例如卷入式營銷,例如分享經濟。
互聯網 的主要特征
五是開放生态。關于互聯網 ,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 ,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六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 的目标。
互聯網 消費模式新常态
1、滿足了消費需求,使消費具有互動性
傳統消費模式與商業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給與需求在時間和信息獲取上的非同一性。在傳統消費模式中,供給方依照自身對于市場和消費者的理解,自行設計制造商品和服務,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達到消費者手中。在傳統模式下,消費者是商品服務的被動接受者,同時因為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供給方很難滿足需求者的個性化需求;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為各種類型商業機構,商業機構充當了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中間樞紐。但在“互聯網 ”背景下的消費模式中,互聯網為消費者和商家搭建了一個快捷而實用的互動平台,供給方直接與需求方打交道,中間樞紐環節被省去,供給方與需求方直接形成了消費流通環節,同時互聯網使得個性化“私人訂制”成為可能。
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将自身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給供給者,能夠親自參與到商品和服務的生産中;生産者則根據消費者對産品外形、性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提供個性化商品。“互聯網 ”間接上促進了消費個性化趨勢的形成,消費者成為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産出發點與歸宿,與生産有了直接緊密的聯系。這種互動性體現的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更代表着未來新經濟和新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2、優化了消費結構,使消費更具有合理性
在物資匮乏的年代,一個地區甚至全國同時追求千人一面的産品和服務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屢見不鮮。這一特定的曆史階段雖然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産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當規模化生産愈演愈烈時,産能過剩就不可避免。随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對特色化、趣味化的需求更加強烈,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消費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消費者置身于資源豐富的網絡世界中時,不僅僅能夠借助于互聯網的特點進行方便快捷的消費,同時互聯網購物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消費借助于互聯網的各種創新特點,使得消費者能夠體驗到與傳統消費模式截然不同的感受,體驗消費過程就與消費本身融為一體,體驗中有消費,消費中蘊含體驗。
互聯網逐漸培養了消費者享受快捷選擇、快捷支付的舒适性,消費者也就逐漸習慣于互聯網所提供的“唾手可得”和“無所不及”的精神享受。這種傳統消費模式不能提供的體驗使得消費已經進入了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的新階段。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有助于實現空間分散、時間錯位之間的供求匹配,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供求雙方的福利水平,進而優化升級人們的基本需求。
3、擴展了消費範圍,使消費具有無邊界性
傳統消費由于時間、空間限制,在消費内容、消費時空上都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互聯網消費由于成功運用了互聯網技術,使得傳統消費的時空限制趨于消失,形成了一種無邊際消費模式。首先,消費者在商品服務的選擇上是沒有範圍限制的。
當前各個電商在互聯網上銷售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特别是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個性突出的非标準化産品,如圖書、影視、音樂和遊戲等。在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背景下,互聯網能夠以無限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次,互聯網消費突破了空間的限制。随着互聯網在全球普及範圍的逐步擴大,消費者能在世界各地購買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務,互聯網提供了超越國家和地區邊界的能力,互聯網消費沒有了邊界限制;再次,消費者的購買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得包括商品搜尋、支付手段等在内的各種消費支撐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完全能夠滿足當前消費者方便快捷購物的需求;最後,互聯網提供信息是無邊界的。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各種類型信息排山倒海般地被消費者接收到,信息的傳播同樣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同時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消費習慣等微觀信息也被歸納統計,生産方更能借助于這些數據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服務,消費信息在生産與消費方的充分流動促使整個互聯網消費穩步健康發展。
4、改變了消費行為,使消費具有分享性
AIDMA作為分析消費者行為傳統模式理論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該理論認為,消費者從最初接觸到商品到最終完成購買将經曆五個階段:A(Attention)誘發注意;I(Interest)激發興趣;D(Desire)形成欲望;M(Memory)産生記憶;A(Action)促成購買。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該理論已經鞭長莫及了。AISAS理論能更好地诠釋在“互聯網 ”背景下消費者購物的行為模式。新消費行為模式AISAS與AIDMA相比較,在前兩個階段基本相同,但從第三個階段開始就出現了變化。新行為模式在第三個階段變為了S(Search),即消費者在互聯網背景下主動進行商品服務的搜尋,第四個階段為A(Action),即采取購買行為,最後一個階段變為了分享即S(Share),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消費者也成為了自媒體的代言人,能夠随時随地分享自己的信息,能夠将自身商品和服務的使用體驗與其他人分享。
基于“互聯網 ”時代特點而重新構建的AISAS模式強調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而着重突出了信息獲取和信息分享環節。正是因為消費者自主“搜索”和“分享”行為的普遍,所有的信息将以互聯網為中心聚合擴散,産生成倍的傳播效果,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及信息收集模式帶來了颠覆性的變革,這就使得消費者能直接接觸到網絡中由其他消費者分享的商品服務的各式各類信息。
5、豐富了消費信息,使消費具有自主性
“互聯網 ”時代的消費者不喜歡被動接受消費品和消費服務,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流行、時尚、前衛的新鮮事物來彰顯自我魅力。這種傾向性的選擇緣于互聯網把産品、信息、應用和服務連接起來,使消費者的“搜索引擎”有了 “庫”、有了“源”。消費者如果想購買商品,可以方便地找到同類産品的信息,并根據其他消費者的消費心得、消費評價作出是否購買的決定。也就是說,“互聯網 ”的消費時代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消費增量、盤活了消費存量,強化了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的系列權益。
互聯網 實際應用
1、工業:“互聯網 工業”即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原有産品及研發生産方式,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的内涵一緻。
(1)“移動互聯網 工業”。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傳統制造廠商可以在汽車、家電、配飾等工業産品上增加網絡軟硬件模塊,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等功能,極大地改善了工業産品的使用體驗。
(2)“雲計算 工業”。基于雲計算技術,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了統一的智能産品軟件服務平台,為不同廠商生産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并實現各産品的互聯互通,産生協同價值。
(3)“物聯網 工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工業企業可以将機器等生産設施接入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系統(CPS),進而使各生産設備能夠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實施控制。
(4)“網絡衆包 工業”。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通過自建或借助現有的“衆包”平台,可以發布研發創意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想法與智慧,大大擴展了創意來源。
2、金融:在金融領域,餘額寶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覺得不可控,也有人懷疑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隐患,但随着國家對互聯網金融(ITFIN)的研究也越來越透徹,銀聯對二維碼支付也出了标準,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較為有序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互聯網 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這種結合至少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如果這種現象大範圍發生,并且取代原有的金融企業,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颠覆論。第二種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合作。
從2013年以在線理财、支付、電商小貸、P2P、衆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衆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衆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财選擇。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2013年是初始之年,2014年是調整之年,而2015年将成為各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進一步穩定客戶、市場,走向成熟和接受監管的規範之年。
3、商貿
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過去這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正如馬化騰所言,“它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不是颠覆掉傳統行業。”在其中,又可以看到“特别是移動互聯網對原有的傳統行業起到了很大的升級換代的作用。”
202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其中吃類和用類商品分别增長32.7%和10%。直播帶貨表現強勁,成新消費造風口。直播為商家帶來的成交訂單數同比增長超過160%,新開播商家同比增長近3倍。“除了電商網購之外,遊戲、教育、醫療等衆多消費場景都在線上集中爆發,相應的消費需求同樣井噴,”蘇甯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全場景觸網”态勢使得互聯網更加深層次地融入到了國人的生活之中。
4、智慧城市
“互聯網 ”行動計劃,強調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曆史、地域文化。加強城市供水供氣供電、公交和防洪防澇設施等建設。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
所謂“互聯網 ”,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态、新業态,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态演進。而智慧城市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态。“互聯網 ”也被認為是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創新湧現的智慧城市生态,從而進一步完善城市的管與運行功能,實現更好的公共服務,讓人們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環境更宜居。
5、通信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 通信有了即時通信,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然而傳統運營商在面對微信這類即時通信App誕生時簡直如臨大敵,因為語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随着互聯網的發展,來自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語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出現并沒有徹底颠覆通信行業,反而是促進了運營商進行相關業務的變革升級。
6、交通
“互聯網 交通”已經在交通運輸領域産生了“化學效應”,比方說,大家經常使用的打車軟件、網上購買火車和飛機票、出行導航系統等等。
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内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件,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貢獻。
7、民生
在民生領域,你可以在各級政府的公衆賬号享受服務,如某地交警可以60秒内完成罰款收取等,移動電子政務會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工具。
2014年12月,廣州率先實現微信城市入口接入,随後深圳、佛山、武漢陸續上線,随着這幾個城市的接入,三個月來,已有700萬人次享受了微信城市服務。
8、旅遊
微信可以實現微信購票、景區導覽、規劃路線等功能。騰訊雲可以幫助建設旅遊服務雲平台和運行監測調度平台。市民在景區門口,不用排隊,隻要在景區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即可實現微信支付。購票後,微信将根據市民的購票信息,進行智能線路推送。而且,微信電子二維碼門票自助掃碼過閘機,無需人工檢票入園。
9、醫療
現實中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等難題,業内人士認為,移動醫療 互聯網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這一醫療生态。具體來講,互聯網将優化傳統的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一條龍的健康管理服務。在傳統的醫患模式中,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預防,事中體驗差,事後無服務的現象。而通過互聯網醫療,患者有望從移動醫療數據端監測自身健康數據,做好事前防範;在診療服務中,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挂号、詢診、購買、支付,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升事中體驗;并依靠互聯網在事後與醫生溝通。
百度、阿裡、騰訊先後出手互聯網醫療産業,形成了巨大的産業布局網,他們利用各自優勢,通過不同途徑實現着改變傳統醫療行業模式的夢想。
10、教育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 教育”。
在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提供學籍注冊入學開放課程,但是網絡學習一樣可以參加我們國家組織的統一考試,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學習取得相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互聯網 教育的結果,将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
11、農業
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最遠,但“互聯網 農業”的潛力卻是巨大的。農業是中國最傳統的基礎産業,亟需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業生産效率,通過信息技術對地塊的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後據此提供種植、施肥相關的解決方案,大大提升農業生産效率。此外,農業信息的互聯網化将有助于需求市場的對接,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産品價格走勢,從而決定農業生産重點。與此同時,農業電商将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互聯網交易平台減少農産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面對萬億元以上的農資市場以及近七億的農村用戶人口,農業電商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
12、語言
“互聯網 語言”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态,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言傳播中的作用,增強語言影響力,提升語言軟實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語言發展新形态。語言傳播的動因是推動語言傳播的力量;不同時代不同語言的傳播,有着不同的動因,如文化、科技、軍事、宗教和意識形态等。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成了語言傳播的直接動因和有力工具,并在逐漸演變成為多語言的網絡世界。因此,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言傳播中的作用,對于增強語言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互聯網 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傳播模式,如何充分利用它來增強語言影響力,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13、詩詞
“互聯網 詩詞”:舊文學的新常态,“互聯網 詩詞”是由互聯網資深人士、世界漢詩協會會員、香港詩詞學會會員、詩壇新秀王加洪先生首次在全球範圍内提出。互聯網 詩詞是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關于“互聯網 ”的總體概述下而衍生的新概念。旨在互聯網新時代浪潮中,讓中華古典文化精髓得到新的傳承和發展。2015年8月初,王加洪在珠海與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知名詩人孫忠凱會面,并首次提出“互聯網 詩詞”的設想,并展開了深入探讨。2015年8月8日,“互聯網 詩詞”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播 第二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圓滿落幕。
互聯網 發展趨勢
無所不在的網絡會同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一起推進了無所不在的創新,以及數字向智能并進一步向智慧的演進,并推動了“互聯網 ”的演進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包括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以及無人機、無人車、智能穿戴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群體系統集群及延伸終端,将進一步推動人們現有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産業模式、合作形态的颠覆性發展。《創新2.0研究十大熱點》一文對知識社會環境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演進以及“互聯網 ”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
從現狀來看,“互聯網 ”尚處于初級階段,各領域對“互聯網 ”還在做論證與探索,特别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行業,他們正努力借助互聯網平台增加自身利益。例如傳統行業開始嘗試營銷的互聯網化,借助B2B、B2C等電商平台來實現網絡營銷渠道的擴建,增強線上推廣與宣傳力度,逐步嘗試網絡營銷帶來的便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