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不得沒鞋穿的人,因為我嘗過受凍的苦。”就因一句話,63歲的衢州市常山縣大橋頭鄉客弄村人傅珍芳省吃儉用,連續13年做出9000多雙棉鞋,免費送給敬老院孤寡老人,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棉鞋阿姨”。
可今年已過去,傅珍芳還沒做出幾雙成品鞋。原因是為了進貨,她不慎摔斷4根肋骨,在家足足躺了兩個多月。
為進貨肋骨骨折
卻舍不得住院
走進傅珍芳家中,客廳陳設很簡單,一張八仙桌,一台縫紉機,然後就是一堆堆布料與棉鞋。
傅珍芳一般會在晚上,安靜地坐在縫紉機前趕制棉鞋,剪裁布料、拼接海綿、縫合,所有工序都由她一手完成。
這些年,傅珍芳的生活可以用規律又單調來形容。早晨6時起床,洗漱、做早飯,之後便坐在縫紉機前開始工作。有時,甚至要忙到晚上11時多。通過不斷摸索,她的棉鞋樣式有了改進,從最早的毛線鞋到後來的海綿夾層,雖然每雙成本貴了幾元,但保暖效果更好。
“現在鞋底成本高,為了省5角錢一雙的成本,她要去外面進貨。”丈夫吳榮金心疼卻又無奈。
3月30日,傅珍芳搭着小姐妹的電動車到離家10公裡外的招賢鎮批發鞋底。因為路況複雜,電動車摔到路邊溝裡,兩人雙雙受傷。接診的醫生告訴他們,幸虧沒有傷到關鍵部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傅珍芳斷了4根肋骨,需要住院。為了省錢,傅珍芳執意回家養傷。兒子和老伴站在診室門口,一把把地抹眼淚。
這兩年,因為疫情,從事外貿行業的兒子收入減少,傅珍芳夫妻倆都是殘疾人,家庭經濟壓力不小。
“這些年,做鞋送鞋用了十幾萬元。”傅珍芳說,雖然自己始終咬緊牙關堅持,但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說起這些,她的眼角泛着淚光。
養老錢悉數投入
她想要堅持下去
因常年低頭納鞋,傅珍芳落下頸椎病,經常痛得擡不起頭。也因此,原本一天能做十來雙,現在一天隻能做兩三雙。不過,傅珍芳說,希望自己能做到70歲。
很多熟悉傅珍芳的人都知道,她自幼家境貧困。3歲那年,因為一次意外,她從高台上摔下,摔傷一條腿,當時家裡條件差,沒能及時治療,落下殘疾。
十幾年前的一次杭州之行,傅珍芳看到吳山廣場的一場公益行動——為留守兒童捐助棉鞋。這次活動讓她深受觸動,第二年,她帶着親手做的幾十雙鞋,趕到活動現場,捐給有需要的孩子。
說起給老人做棉鞋,傅珍芳至今對一位老人印象深刻。當時老人收到她送的棉鞋,非常喜歡,說又舒服又暖和,他從來沒穿過這麼好的鞋子。
自那以後,傅珍芳下定決心,要給衢州所有養老院的老人送鞋。13年來,她已經送出9000多雙棉鞋,而這幾乎花光了兒女給她和丈夫的養老錢。
因身體和經濟上的雙重原因,家人曾多次勸傅珍芳不要再做棉鞋,可傅珍芳怎麼也不答應。随着“棉鞋阿姨”名氣越來越大,周邊省份的公益組織也慕名前來“求鞋”,傅珍芳覺得肩上的責任更重,老人們也都盼着她繼續做下去。
“希望好人有好報。”同村村民說起傅珍芳,都會豎起大拇指為她點贊。
前幾年,大橋頭鄉一支以她名字命名的“珍芳志願服務隊”組建起來,志願者主動為需要幫扶的對象提供制作棉鞋、修理電器、免費理發等服務,将“幫助别人,快樂自己”的理念傳遞開來。
“此前受疫情影響,服務隊很久沒有組織線下活動。接下來,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傅珍芳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