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的律詩中脍炙人口的傑作。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
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征着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複返了,隻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由眼前之景進一步生發,聯想到六朝的繁華。
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後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
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内,兩岸彙聚六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
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
如今看來,吳國曾經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時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華也如鳳凰台一樣消失在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雲霧之中,若隐若現,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長江,被白鹭洲橫截,江水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河流。
此二句氣象壯麗,境界闊大,為末聯“不見長安”作鋪墊。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颢《黃鶴樓》詩,欲拟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隐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
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潇灑清麗。
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相傳其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
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餘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關于李白之死,曆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最具浪漫色彩的莫過于民間傳說,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李白流放夜郎,後遇赦得還,在當塗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騎鲸而終,就此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