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12:20:45

1974年7月中旬,一支四人考古小隊來到了陝西臨潼骊山腳下的西楊村。

隊員們興緻勃勃,他們接到的指示是,此次發掘期限為一周左右。

西楊村南側西距秦始皇陵1.5公裡的一處地點,被當地村民喚作“石灘洋”,該地荒冢遍地,砂石累累,了無生氣,考古小隊的目的地,正是這片荒漠之地。

一心想要完成考古任務的考古隊員們充滿幹勁,他們帶着行軍床等行李以及考古工具入住考古工地,在一夜休整過後,視察了考古現場,不久後就開始了正式勘測與試掘。

出乎考古隊員們意料的是,這次發掘任務耗費的時間遠遠超過預期,他們在後續的發掘過程中發掘出震驚世界的“地下軍團”——秦始皇兵馬俑。

在測定一号兵馬俑坑的面積時,考古隊員們遲遲無法确定俑坑邊界,一件特殊的工具幫了大忙,它就是曾被廣泛用于盜墓的鑽探工具洛陽鏟。

考古隊員們在發掘兵馬俑時遇到過怎樣的難題?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

一号兵馬俑坑

這一切還需從48年前的那個春季說起。

一場幹旱,“揭開”兵馬俑神秘面紗

1974年3月,乍暖還寒,春風尚未吹散驟寒,一場突如其來的幹旱讓八百裡秦川的生機再度黯淡幾分。

陝西臨潼骊山腳下的西楊村裡,田中的莊稼變得萎蔫,勤勞的村民們積極抗旱,他們決定挖井取水,以解決燃眉之急。

同月24日,西楊村村民楊全義、楊志發等人在生産隊長楊培彥等人的帶領下,正式開始動工。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

楊培彥老人,曾任山西省臨潼縣西楊生産隊長

在選定的一處地點旁邊,長着一棵大柿子樹,該樹長勢喜人,在幹旱的季節裡仍舊枝繁葉茂,經驗老到的村民們推斷,柿子樹下存在豐富的水源。

大柿子樹的出現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挖井的地點被确定在大柿子樹南邊10多米的地方。

為了有個好收成,樸實的村民們揮汗如雨,用農具在堅硬的黃土地上辛苦挖掘,期待着地下水能“喚醒”莊稼的生機。

随着工程的進行,時間來到1974年3月29日,村民們經過三天的挖掘,已經使用鐵鍬等工具,挖到地下3米左右的深度。

這時候,村民們使用農具挖出的土壤“變了色”,他們仔細分辨後發現,這些“變色”的“土壤”是木炭遺迹和紅燒土塊,村民們沒有停止作業。

随着鐵鍬、镢頭的不斷落下,深度在4米左右時,村民們意識到土壤越來越不尋常,土越挖越硬,村民楊志發使用镢頭挖掘時,不經意間用镢頭在“土”上挖出一個洞。

一開始楊志發以為自己挖到了老祖宗們建造的瓦罐窯,但他繼續向下挖掘時,發現了一件讓隊員們意外的東西——“瓦人頭”。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3

土中的“瓦人頭”

經過觀察,楊志發等人認為挖出的這件奇怪東西是廟中的神像頭部,楊志發繼續向下挖,發現了“神像”的身子。

借助井辘的幫助,楊志發等人将挖到的“神像”頭部和身子傳送到地面,又通過手推車運回了小村莊。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4

井辘示意圖,人可以通過井上方的井辘從井中取水

村莊中的一些村民們心中仍保留着對鬼神的敬重,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看到楊志發這些年輕人運回來的“神像”,頓時有些不快。

一些老人在晚上拿着香來到楊志發家中,責怪楊志發,埋怨他不該将“神像”挖出來,還破壞了它的身體,這種做法是“亵渎神靈”。

挖出“神像”的楊志發等人當時并不知道挖出的究竟是何物,但楊志發等人挖到“瓦人頭”的消息不胫而走,最終消息傳到了臨潼縣文化館。

臨潼縣文化館的幾位幹部得知消息後,趕到了發現“瓦人頭”的地點,和村民不同的是,文化館的幹部們有着深厚的文物考察經驗,他們察看現場後認定打井處為文物現場。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5

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民,曾前往村民打井處考察

趕往現場的其中一名幹部名為趙康民,看到現場七零八落的陶俑身子、碎片,趙康民叫停了村民們的打井工作,并要鄉親們将已經挖到的陶俑身子、碎片等上交,以便後續研究。

趙康民并沒有将這些陶俑視為普通的文物,因為它的發掘地點十分特殊——位于骊山腳下,距離秦始皇陵不過1.5公裡。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6

趙康民修複殘片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趙康民開始着手修複這些殘片,并在殘片的發掘地周圍找到一些新的殘片,對殘片進行粘貼,粘貼之外趙康民還用石膏進行修複,以還原文物的形狀。

經過趙康民兩個多月的努力,與真人大小相似的陶俑面世,趙康民根據陶俑的衣服等細節進行推斷,陶俑就是秦代的武士俑。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7

《人民日報》關于秦始皇陵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參報道

西楊村出土秦代武士陶俑的消息被記者蔺安穩寫成了内參報道,刊登在《人民日報》的内參報道上,這一消息引發了高層的注意。

在進一步了解了陶俑出土情況以後,國家文物局與陝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商議,決定組織考古隊伍前往西楊村進行後續的考古工作。

同年7月15日,距離西楊村村民們發現“瓦人頭”已經過去将近4個月的時間,一支四人考古小隊帶着行李、考古工具來到了西楊村。

這支隊伍将對西楊村遺迹進行更深入、細緻的發掘和保護,隊伍的隊長正是後來被譽為“秦俑之父”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袁仲一。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8

袁仲一,被譽為“秦俑之父”

在專業的考古隊員的努力下,籠罩在秦武士兵俑身上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

出人意料,小村莊裡發現“地下兵團”

在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之前,西楊村隻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樸實的村民們守着家中的一畝三分地,勤勤懇懇地在黃土地上耕耘。

誰也沒想到,在村民們生活的黃土下方,埋藏着一個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曆史奇迹。

1974年7月,袁仲一和隊員們一路上風塵仆仆,乘着解放牌卡車,帶着随行行李來到考古工地,當晚隊員們就住在了西楊村生産隊倉庫院内。

一夜酣睡洗去了昨日的疲憊,恢複了精力的考古隊員們前往考古現場進行勘查,并為後續的考古工作做準備。

為了解決考古工作時的吃飯問題,袁仲一等人和西楊、下河兩村村民商議好,在兩村輪流吃派飯,為答謝村民,袁仲一和考古隊員們交給村民們一些糧票和錢。

正式的勘探、試掘工作開始于同年7月17日,考古隊員們經過多日的準備,能夠更安心地進行一系列的考古工作。

村民們挖井時已經發掘出部分文物,原本在地下埋藏着的遺迹也暴露出來,袁仲一等人一開始對已經暴露的遺迹、遺物展開記錄、繪圖等。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9

1978年袁仲一在秦俑一号坑發掘

在後續的工作中,袁仲一等人還清理、收集村民們挖掘出的失散在外的文物,越來越多的文物碎片被考古隊員們收集起來。

趕來西楊村之前,袁仲一和隊員們接到的任務時間要求是一周左右,但是他們的考古工作卻無法輕易收尾。

原來,袁仲一等人在測定俑坑邊界時,遲遲無法找到邊界,這意味着隊員們不能輕率地寫出一篇簡報,結束整個考古工作。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0

在秦兵馬俑一号坑工作的考古隊員們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轉眼到了1974年7月末,隊員們在現場已經發掘、清理出了100多平方米的範圍,但坑的邊沿卻仍舊沒有出現。

為了弄清楚真正的邊界在哪,隊員們在次月1日開始了擴方試掘,試掘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文物出現,試掘的面積漸漸超過了300平方米。

随着試掘面積的擴大,袁仲一等人意識到,這次發掘并不是一場可以“速戰速決”的考古工程,四人小隊将承擔着較大的考古壓力。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1

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一号坑

考慮到更大的發掘面積需要更多的考古隊員參與,袁仲一從陝西省文管會請來其他同志,幫助隊員們進行清理、鑽探工作。

同年8月2日,隊員們開始了鑽探工作,經過将近一周的探尋,俑坑的邊界卻依舊難以探明,直到一周後,一位老者的出現,讓鑽探工作有了大的進展。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2

農村老井

這位老者并不是西楊村人,他來自于鄰村,偶然到了考古現場看熱鬧。

熱情的老人與考古隊員們進行了交談,無意中向考古隊員們講述了一件引發考古隊員們關注的往事。

老人稱自己小的時候,父親在打井時也曾經挖出過一個“怪物”,隻是當時父親沒有理會,繼續挖井。

在老人父親的挖掘下,地下湧出清冽的井水,但繼續挖下去,井水卻消失了,老人父親這才感覺到異樣,他懷疑井水的消失與“怪物”有關。

于是,老人的父親将“怪物”運了上來,将它挂在樹上“懲罰”它,然而井水并沒有因此出現,老人的父親就打碎了“怪物”。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3

殘缺、傾倒的陶俑

考古隊員們并沒有将老人的話當作戲談,恰恰相反,想到老人父親發現的“怪物”可能是陶俑,隊員們決定前往老人父親當年打井的地方進行鑽探,不放過一絲一毫能夠找到俑坑邊界的機會。

來到老人父親打井的地方,袁仲一等人開始了新的鑽探,為了加快鑽探的速度,袁仲一申請調人,以推動鑽探工作的進展。

新加入的鑽探隊員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工具,它就是洛陽鏟,這種特殊的工具是解放以前洛陽地區的盜墓賊發明的盜墓工具。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4

洛陽鏟鏟入地下以後,伴随着鏟子的鏟出,能夠帶出一些土壤

這種特殊的工具在鏟入土壤之後,能夠帶出土壤,可以較為直觀地展現出不同土層的結構,考古隊員們通過觀察土層,能夠分析不同深度的土壤情況。

老人父親打井的地方距離考古隊員原本挖掘的地方,有着150米的距離,隊員們通過多個探洞進行探測。

探測的結果是,老人父親打井的地方和發現陶俑的地方連接在了一起。

又過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1974年9月2日,鑽探工作有了更大的進展,考古隊員們已經找到了俑坑的三面邊界。

西邊的邊界因為砂石太多,鑽探工具很難進行,因而暫時無法确定俑坑西邊的邊界。

雖然西邊的邊界沒有完全找出,但俑坑龐大的規模已經展現在考古隊員們面前,其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坑内究竟埋藏着怎樣的文物,同樣是一個謎團。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5

在考古發掘現場的袁仲一(左)

考古隊員們面對困難并沒有洩氣,他們進行了複探工作,工作在1975年6月底結束,這時俑坑的面積已經相對明朗,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超過14000平方米。

如此龐大的坑内,究竟埋藏着什麼樣的文物?懷着這樣的疑問,考古隊員們對俑坑進行了更深入、細緻的發掘。

一開始考古隊員們發現的文物大多為武士俑,發掘出的武士俑殘片被拼接成完整的武士俑,武士俑們面容各異、栩栩如生,大小與真人相似。

這些武士俑展現出秦人高超的陶俑制造技術,秦朝工匠們已經熟練掌握了制造陶俑的方法,通過模塑結合的方式塑造面貌不同的武士俑。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6

樣貌各異的武士俑

除去武士俑之外,考古隊員們還驚喜地發現了陶馬,陶馬的大小同樣與現實中的馬相似,陶馬造型古樸,透出恢弘的大國氣韻。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7

陶俑和陶馬

陶俑和陶馬的出土,再現了古代“地下兵團”陳列時的壯觀場景,更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兵馬俑坑并不止一處。

最先被發現的兵馬俑坑被命名為兵馬俑一号坑,在後續的考古工作中,關于“地下兵團”的更多遺迹,随着考古進程的深入,漸漸出現在世人面前。

兵馬俑的出土還吸引了衆多外國人士的關注,其中就包括外國首腦。

多處俑坑,展現出秦兵馬俑的非凡魅力

1976年5月,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來到了兵馬俑發掘現場,彼時的考古條件相對簡陋,一行人在露天的考古現場仔細察看這一曆史奇迹。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8

李光耀親臨兵馬俑考古現場

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李光耀動情地留下對兵馬俑的評價:“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驕傲”。

1998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也曾參觀過兵馬俑,這一曆史奇迹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展現出中華文明厚重的曆史底蘊。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19

克林頓與兵馬俑合影

考古隊員們為兵馬俑的出土做出了多番努力,在一号兵馬俑坑的範圍漸漸明朗以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被列入了日程表中。

1975年8月下旬,國家文物局長王冶秋來到了西安,召集了陝西文物考古等部門有關人員的會議,在會議上,王冶秋傳達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博物館的決定。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0

王冶秋

在相對簡陋的考古條件下,已經出土的文物需要得到妥善保護,露天的條件無法幫助文物免遭風霜雨雪的侵襲,盡管考古隊員們計劃搭建大棚,但這種保護方法并非長遠之策。

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文物,聽到中央要建立博物館的決定,考古隊員們心懷欣喜,以更認真的态度對兵馬俑一号坑展開了複探、試掘。

1975年10月底,複探、試掘工作開始,為了獲得準确的數據,截止到1976年1月,複探工作進行了三遍。

在長期的準備工作之後,次年9月,籌建遺址博物館的工程正式動工。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1

位于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建造博物館的工程開始以後,考古隊員們的工作重心出現了轉移,他們需要探查新的兵馬俑坑。

之所以尋找新的兵馬俑坑,源于考古工作者的敏銳目光,他們想到我國古人的傳統習慣——講究對稱,因此試圖找到新的兵馬俑坑。

已經發現的兵馬俑一号坑位于秦始皇陵的東邊,袁仲一等考古隊員們便前往秦始皇陵的四周進行勘探。

設想雖然美好,現實卻困難重重,秦始皇陵西側地下有堅硬的砂石,阻礙了鑽探工作的進行,袁仲一等人在秦始皇陵西側鑽探一月有餘卻沒有收獲。

秦始皇陵南側靠近骊山,地下同樣有很多石塊堆積,給鑽探工作增大了難度,更讓考古人員失望的是,陵墓北方同樣沒有發現俑坑。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放棄尋找俑坑的袁仲一等人,在1976年4月21日,于兵馬俑一号坑東端北側探查出了夯土遺迹。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2

2014年袁仲一在兵馬俑二号坑指導工作

這一消息讓考古隊員們看到了希望,他們集中鑽探該地,經過堅持不懈地鑽探,隊員們在同年4月23日發掘出了陶俑碎片,兵馬俑二号坑随之重見天日。

1976年5月中旬,又一個好消息誕生,在兵馬俑一号坑西段北側,考古隊員們又發現了兵馬俑三号坑。

袁仲一在三個兵馬俑坑被發現後,依然進行着考古工作,1976年6月,他在二号坑西邊發現了一處人為制造的坑邊,經過鑽探他發現了四号坑。

與前三個俑坑不同的是,四号坑内未見陶俑、陶馬等俑坑代表文物,隻是堆滿了淤泥、砂石。

原本一周左右的考古計劃,卻從1974年7月進行到了1976年,一開始的四人小隊也加入了更多的新成員,這些考古工作者們奮鬥在考古現場,為兵馬俑的出世做出突出貢獻。

1978年5月,兵馬俑一号坑的正式發掘開始,考古隊員們開始揭取覆蓋在俑坑上的土層,慢慢接近遺迹、遺物層,在文物暴露以後,隊員們還對殘缺的文物進行細緻的修複。

發掘工作進行到1979年3月,多數探方上的覆蓋土已經被清除,戰車、陶馬、陶俑、青銅兵器等珍貴文物相繼出土。

修複以後的陶俑、陶馬按照原位擺放,與現實中人、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陳列在俑坑内,氣勢恢宏,仿佛聽命于君主,正嚴陣以待。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3

氣勢恢宏的秦兵馬俑

二号坑、三号坑也展開了試掘,在試掘以後考古隊員們将其用土回填,為了更好地發掘文物,展現文物的更高價值,在遺址保護大廳建成以後,正式發掘工作才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三号坑兵馬俑坑遺址保護大廳率先建成,1988年12月,三号坑先于二号坑進行發掘,發掘工作在次年9月結束。

二号坑遺址保護大廳在1993年底建成,次年3月份,二号坑的發掘工作展開。

與一号坑、三号坑相比,兵馬俑二号坑的“地下軍團”更加壯觀,對考古隊員而言,發掘二号坑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清理彩繪陶俑。

兩千多年的歲月,留給彩繪陶俑多種自然侵害,彩繪陶俑的顔色層老化,容易脫落。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考古隊員們商議許久,決定先噴水讓覆蓋土松散,再慢慢除去覆蓋土,清理期間還使用加固劑注入顔色層,以避免顔色層脫落。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一些彩繪陶俑的顔色層得以保存,展現出秦人對色彩的迷戀與運用,訴說着絢爛的曆史。

兵馬俑墓發掘現場(兵馬俑發現全過程)24

秦始皇陵博物院陳列的彩色陶俑

從1974年來到西楊村到後期的發掘、修複、資料整理、編寫發掘報告,袁仲一等考古隊員們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還原了兵馬俑的非凡魅力。

對于這段漫長的考古經曆,袁仲一曾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把最美好的時光用在銅車馬的勘探、田野發掘和室内的清理工作上,是件有意義且令人懷念的事。”

十餘年光陰倏忽而逝,考古隊員們用逝去的時光,揭開了兵馬俑的絢爛風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