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10月4日是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易經》中寫道“以陽爻為九”,故将九月九日稱為“重陽”或“重九”。
《西京雜記》中記載,漢高祖時,宮中在九月九日都會“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可見,一些流傳至今的重陽節習俗,在西漢時期就已有雛形。
登高佩茱萸:九月九日風色嘉,滿頭争插茱萸花
在重陽節有關的詩詞中,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脍炙人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時候,與遠在家鄉的兄弟彼此挂念,寫盡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登高是重陽節流傳至今的民俗之一。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裡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晏殊亦有詞雲,“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登高遠眺,大雁飛過,勾起詞人無限思鄉之情。
茱萸是一種味道濃烈的植物,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逢兇化吉。宋代宋祁在《九日置酒》中寫道,“溪态澄明初畢雨,日痕清澹不成霞。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明代詩人申時行也在《吳山行》一詩中描繪了百姓在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風色嘉,吳山勝事俗相誇。阖闾城中十萬戶,争門出郭紛如麻。拍手齊歌太平曲,滿頭争插茱萸花。”祥和喜慶的節日氣氛躍然紙上。
賞菊尋秋韻: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重陽時節秋意漸濃,菊花盛放。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寫道,“至于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從這封信中可知,重陽賞菊習俗由來已久。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詩文中對菊花的反複吟詠,也對重陽賞菊風氣的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連初唐詩人王勃也有詩雲,“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杜牧也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唐代詩人盧照鄰曾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将菊花釀成酒,也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西京雜記》中寫道,“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宋代《東京夢華錄》、明代《遵生八箋》中均有類似描述,體現了先民祈求延年益壽的淳樸心願。
值得一提的是,據《舊唐書·王勃傳》中記載,《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寫成的。文中“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寫景名句,将江南秋色描繪得淋漓盡緻。
飲酒品美食:九月登高例吃糕,樓登丹鳳上層高
說到重陽節飲酒,或許大家都會想到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唐代詩人孟浩然也寫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糕詩酒帽茱萸席。算今朝、無誰不飲,有誰真得。”宋代詞人魏了翁的這首《賀新郎·九日席上呈諸友》展現了重陽節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陽糕。上文中也提到,九月九日要“食蓮餌”。楊雄《方言》中說:“餌,或謂之糕。”隋代《玉燭寶典》雲:“九月食餌,飲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
唐宋時期,重陽糕做得更有講究。《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京在重陽節“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呂原明也在《歲時雜記》中寫道,“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曰‘願兒百事俱高’。”
清代詩人楊靜亭詩雲:“中秋才過又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記載了重陽節制作花糕的過程和食材。《上海縣竹枝詞》中也寫道,“九月登高例吃糕,樓登丹鳳上層高,幾家賞菊朋高會,幾供黃花百種豪。”可見重陽節吃重陽糕已成為深入民心的節俗。
及至當下,重陽節逐漸淡化了古代驅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融為一體,讓人感受秋意漸濃的自然風光,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愛老敬老觀念。今天,讓我們體會傳統韻味,感悟先人情思,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與溫暖親情的重陽佳節。
(人民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