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問,不同的主食之間的區别如何呢?吃什麼主食比較容易胖?哪個不容易?尤其是中國人最常吃的米飯、面條、饅頭等主食的差異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聊一下這個話題。
我們主要的主食“原材料”就是米或者面兩種。雖然不同種類的米和面,在營養成分中有些許的不同,但是整體來說,不同種類的米和面中的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差異并不大 —— 大概有70-80%是碳水化合物,剩下的主要是水分。
從我國疾控中心CDC營養與健康所開設的食物營養成分查詢平台上,我們可以查到不同種類食物的營養成分。
比如香大米的營養成分表↓,每100克中含約72.4克的碳水化合物。
而小麥面粉的營養成分表↓,每100克中含約73.6克的碳水化合物。
所以從米vs面上來說,其實效果差不多,并沒有哪種吃了會胖,那種吃了不胖的差别。
那差别出在哪裡呢?其實出在烹調方法上。
中國人日常吃的最多的主食,主要通過兩種烹調方法來做,一類是煮出來的,比如米飯和面條,另一類是蒸出來的,如饅頭或花卷。
這是導緻主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差别的關鍵。
我們來看看白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是25.9克/100克。
而在熱幹面(面條)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28.7g/100g,和米飯差不多。
但饅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幾乎比米飯或面條高了一倍,是每100克中47克。
和饅頭烹調方式類似,也是蒸出來的花卷,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差不多,是45.6g/100g。
不過饅頭并不是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主食,一些不是蒸出來的主食,會更高,比如烙餅中的碳水化合物為52.9g/100g。
面包的碳水化合物更高,是58.6g/100g。
而煎餅(數據庫沒說明是哪種煎餅,按照水分含量比例,應該是類似山東煎餅)的更是高達每100g中84g。
這裡的差别,其實就是因為在烹調過程中,食物中含水量的變化 —— 直接泡在水裡煮的米飯、面條,會大量吸水,所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比較低,占據60-70%的都是水。
而用蒸熟的饅頭,除了和面過程中加入的水外,隻能在蒸的時候吸收水蒸氣,因此水的含量較低,隻有40%多,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對就高了很多。
而烘焙制成的面包,在過程中不會吸水,面坯反而會因為烘烤失去水分,所以水分的含量隻有不到30%,碳水所占的比例就更多了。
所以如果關注飲食,希望控制碳水化合物的同學,在選擇主食的時候,需要考慮這幾點:
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多的并非取決于米還是面,而是取決于烹饪的方式,準确的說,是烹饪中是否可以吸收水分,以及吸收多少水分。總體來說主食中的水分由多到少是水煮>蒸>烙、烘焙、煎,而反過來就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順序。
因為主食中的水分,可以給人提供一定的“飽腹感”。所以吃含水量高,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主食,更容易飽。如果希望能減少三餐中的熱量,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那麼可以優先選擇煮的主食,減少煎烤烘焙等方式烹調的主食。
不過此外,還需要考慮到主食中其他營養成分的情況,比如面食相對于米飯來說,蛋白質的含量會高一些。而全麥、雜糧類的主食中,膳食纖維的含量則會更高。
所以最标準的建議依舊是:混搭着吃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