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6:52:24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1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2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群衆遊行中的“民主法治”方陣。

作者簡介 田 禾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将其納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并作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内容。

10年來,國家統籌推進法律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内法規體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發生曆史性變革,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進展。

黨實現對依法治國的全面領導

10年來,我國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确立了法治思想的領導地位。法治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集中體現在,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和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法治思想是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指導思想。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10年來,黨的領導被貫徹落實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全領域、全行業,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并且把黨内法規體系納入國家法治體系,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一體建設,反腐敗工作取得壓倒性勝利。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需要黨中央加強統籌協調。2018年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以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就完善法治建設規劃、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務改革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審議通過了多項重要的文件。《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是第一部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專門性的全面戰略發展規劃,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提出了明确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标志着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也相繼出台,為法治社會建設和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具體任務和目标。

人大和立法工作以人民為中心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3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投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10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提高立法質量為核心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履行人大監督職責,支持代表履職,做好人大對外交往工作。

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備。立法機構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突出立法重點,加快立法步伐,完善立法機制,提升立法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22年6月,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釋9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99件次,現行有效法律292件。

憲法法律在國家治理中起到主幹作用。我國設立了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誓制度,建立憲法監督的專門機構,加強合憲性審查和備案審查工作。人大監督是憲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增強了對預算決算審查、國有資産的監督,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特定問題調查與審議決定撤職案等方式履行了監督的職責。

人大代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信念。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将民主的相關要素連接貫通,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成為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賦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的内涵。10年來,各級人大認真辦理代表議案和建議;組織代表開展專題調研、考察和視察,為人大代表履職提供保障;推動地方人大組織全國人大代表就近參加代表聯絡站、代表之家和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活動,踐行了全過程民主的信念。

公衆參與民主立法助力提高立法質量。過去10年,立法機關在重大利益調整時采取論證咨詢、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引入第三方評估,在網站上征求公衆意見、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将意見征求至最後一公裡,立法的公衆參與度大大提升。

法治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4

在重慶市北碚區蔡家崗街道雲台社區24小時政務自助服務廳,居民在查看自助系統打印的婚育證明。

法治政府建設直接關系到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和成效,影響着人民群衆對法治實施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多次強調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

目标明确清晰、綱要指導穩步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為法治政府推進的制度體系、職能體系、執法工作體系等明确指導思想、總體目标和主要原則。《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的出台标志着重大行政決策步入有法可依、逐步規範的軌道,為轉變政府決策方式、提升決策民主性、科學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放管服改革持續發力。政務服務改革是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領跑者。過去10年,政府全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出“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等改革創新。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聯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40餘個國務院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可辦理全國500餘萬項政務服務事項。一些高頻、熱點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了省内通辦,并逐步擴展到跨省通辦,為人民群衆提供了有口皆碑、高效的政務服務。

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将權力關進籠子裡。陽光政府建設進步迅速,政府公信力大大提升。按照中央機構改革精神,各地相繼組建市場監管、生态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五個新的綜合執法隊伍,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即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創新執法機制,引入“雙随機、一公開”的執法模式,有效規範了執法權力,提升了行政執法的規範和文明程度。各級政府堅持以公開為常态、不公開為例外,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

司法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以改革需求為導向,圍繞“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标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5

2021年9月17日,在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文昌村塘口村民小組,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法官在設置巡回審判法庭。

司法體制改革落實到位。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标是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人民群衆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最高人民法院設立6個巡回法庭,方便群衆就地解決糾紛;人民法院設立互聯網法院、金融法院、知識産權法院等專門性法院,設立國際商事法庭、勞動争議等法庭,提升了案件審理的專業化水平。

司法人權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司法機關規範權力運行,加強對訴訟權利的司法保障。實行立案登記制,解決立案難問題;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律師辯護制度全覆蓋;完善社區矯正和法律援助制度、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和收容教育制度等。此外,在全國範圍内糾正冤假錯案,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制度和原則,從源頭上預防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行為,有效地防止了新冤案錯案的發生。

智慧法院建設走在世界前列。各級人民法院紮實推進司法數據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腦建設,深入推動電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為創造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實現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撐,為世界司法文明提供了中國方案。

司法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審判流程、庭審、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台,以公開促公正,讓公平正義看得見、能評價、可監督,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截至2022年8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總量突破1.35億篇,訪問總量超過934.2億人次;全國法院庭審累計直播數突破2007萬,全國各庭審公開網站累計訪問量超過515億人次;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實時公布失信被執行人約760餘萬人次。

司法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人民法院加強訴訟服務工作,依托“立案協作網”,建成逾1.3萬個覆蓋城鄉的跨域立案網點,累計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4萬件,90%的申請做到30分鐘内響應。經過10年努力,集約集成、在線融合、普惠均等的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已全面建成。

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6

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進校園為青少年普法宣傳,在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與學生在課間交流。

10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強化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推動用法治手段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效果。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普及公共法律服務。普法宣傳将社會治理的法律法規作為宣傳重點,幫助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居民社區矛盾糾紛、企業勞資矛盾、醫療糾紛等矛盾化解逐步趨向法治化。在全國範圍内推動法律服務下基層,截至2022年3月,全國共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工作站、工作室)57萬個,每年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各類服務1800多萬件次。

推動多元矛盾糾紛化解和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對于保障群衆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堅持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訴源治理”機制,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全國人民調解組織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3000多萬次,調解矛盾糾紛7700多萬件。人民法院建立了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機制,2021年全國法院在線調解糾紛突破1000萬件,平均每分鐘就有51件成功化解在訴訟之前,有效地維護了人民群衆合法權益和社會平安穩定。

推動社會信用治理,努力建設誠信社會。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根據中央精神,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創新誠信社會的建設。2015年6月“信用中國”網站開通,作為政府褒揚個人或企業誠信、懲戒失信的全國統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各地行政審批、政府執法的重要參考。各地法院在案件執行中還推進信用修複和守信激勵,提升了執行效果,助力了當地誠信社會的建設。司法部門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息與公安、民政、住建、工商等部門共享,落實150項聯合懲戒措施,鞏固拓展綜合治理和切實解決“執行難”格局。

涉外法治建設成效斐然

随着中國外部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在涉外領域面臨新任務和新挑戰,涉外法律服務在全面依法治國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凸顯,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迅速,涉外服務領域日益拓展,涉外法律服務質量逐步提升。

加強涉外領域立法。中國先後制定了外商投資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反外國制裁法等,推動形成反制裁、反幹涉、反制長臂管轄等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

拓展涉外法治服務。中國律師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截至2021年底,中國律師事務所已在世界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67家境外分支機構,并積極參與法律事務,協助中國企業建立健全境外投融資風險防範和維護權益機制,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反腐敗國際多雙邊合作和追逃追贓工作,為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企業和公民海外投資和創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等提供法律服務,切實維護了中國海外利益安全。

仲裁的國際認知度和影響力提升。《2021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五大仲裁機構之一,北京和上海均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十大仲裁地之一。

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着力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書寫新篇章)7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李士萌

審發:徐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