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後的第一個大型節日。
舊時的北京,春節期間,婦女們一般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到了元宵節這一天,不管是結了婚的婦人還是沒出嫁的姑娘,都可以走出家門參加元宵節的各種活動。
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街上挂滿了花燈,大家賞花燈猜燈謎、放天燈、耍龍燈、踩高跷、舞獅子……晚上再吃一碗熱乎乎的元宵,可以說,這個元宵節過得非常圓滿了。
除此之外,在元宵節這天“走橋”和“摸釘”也是必做的。隻是,曾盛行于明清時期的走橋、摸釘,如今已經很少見了。
什麼是“走橋”呢?
“走橋”,也叫走百病,遊百病,散百病等,這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橋在佛教中有“渡化”的意思,所以,過橋也就意味着度厄。
明朝的詩歌、地方志和文人筆記中都有關于“走百病”的描述。明朝《宛署雜記∙民風一》中就曾記載:“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祈免災禍,前令一人持香避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而過,取變厄之意。”
明清時期,走橋活動為什麼這麼流行呢?
在我國古代,一年四季中,婦女們整日忙于家務與田地勞作,久而久之,自然會腰酸腿疼。
而在人們心中,元宵夜走橋不僅會讓人們延年益壽,還會消除腰酸背痛等身體不适。
所以,每當元宵節這一天,廣大婦女們都會積極參與到走橋的活動之中,樂此不疲。
那何又為“摸釘”呢?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這首舊時的民俗曲中唱的是,婦女們走百病時,如果來到了城門、廟門前,那些已婚但尚未懷孕的婦女,還要悄悄的摸一摸大門上的釘,叫做摸門釘。
在“重男輕女”還是社會主流思想的封建社會裡,人們普遍認為,“釘”與“丁”同音,預示着家丁興旺,而摸門釘可以幫助婦女們實現生男孩的願望。
而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門、寺廟有很多,而婦女們最愛去正陽門“摸釘”。
傳說,正陽門秉“正陽之氣”,摸了正陽門的門釘很容易生男孩。所以,很多婦女都會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不懼路途遙遠,紛紛前往正陽門去摸釘。
而摸釘的習俗早在元朝時便已出現,到明清兩朝時更為流行。後來,随着科學的發展,摸釘這一頗具迷信色彩的活動已經很少見了。
如今,當人們再次來到北京的古建築旁,見到高大的故宮城門,也會熱衷于”摸釘“,隻是沒有了從前“求生男孩”的願望了,更多的是為了祈福。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