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确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确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9時6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9時30分,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着陸後,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标并第一時間抵達着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後,醫監醫保人員确認航天員身體健康。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有關領導在東風着陸場迎接航天員。
昨日下午,圓滿完成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任務飛機平安抵達北京。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領導和成員到機場迎接。3名航天員抵京後将進入醫學隔離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于2021年10月1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随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駐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先後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等多項科學技術實(試)驗,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鍵技術。利用任務間隙,航天員還進行了兩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标志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将進入建造階段。
關注
什麼是快速返回模式?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号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從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分離到返回地面,全程僅用9個多小時,中國載人飛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體設計師、神舟十三号回收試驗隊技術負責人彭華康介紹,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後,不僅航天員回程提速,整體舒适度也進一步提高。
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減少飛船在軌繞地飛行圈數來實現。載人飛船撤離空間站後,需繞地飛行數圈後,擇機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采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繞地飛行一圈約需1.5小時。”彭華康介紹,神舟十三号任務在保持主要項目不減少的基礎上,對返回過程中的部分飛行事件進行壓縮和合理裁剪,将以前需要在繞地飛行11圈内完成的飛行事件壓縮到5圈完成。
返回時間的縮短,對着陸場系統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說:“針對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東風着陸場反複推演不同情況下的搜救力量行動方案,做到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極端情況有對策。”
據了解,我國今後的載人飛行任務,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将成為常态。
為何選在東風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内,東南部緊鄰巴丹吉林沙漠,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區主要以戈壁地形為主,有利于搜救車輛通行;東區地形較為複雜,主要地形特征有軟戈壁、梭梭林、鹽堿地、草湖等。東風着陸場具有地域遼闊、人煙稀少的特點,平坦的地勢利于直升機快速搜索與降落。
從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行任務開始,東風着陸場開啟了着陸場系統常态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從備用着陸場變為主場,東風着陸場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第一,東風着陸場僅需一支搜救力量即可滿足各任務段的搜救任務需求。卞韓城曾介紹,依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設東風着陸場,部署一支搜救力量,就可在發射、運行、返回各個任務段執行多樣化搜救任務,不僅可以搜救飛船回收艙,還可以搜索火箭殘骸和完成航天員應急搜救任務常态化值守。
第二,建設維持費用低,搜救能力強。東風着陸場可以依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力資源和測控、通信、氣象、醫療、運輸與後勤保障等設施設備,以規模有限的專業搜救力量為主,随時可組成功能體系完備、專業門類齊全的搜救隊伍,能更好地統籌利用資源,既可降低着陸場建設和維持費用,又可保持強大搜救能力。
第三,東風着陸場的地域優勢非常明顯。它位于戈壁荒漠之中,這裡人煙稀少、草場和耕地很少,目前也沒有大規模經濟建設規劃,着陸場不僅不會影響地方原有的經濟建設,還可通過發展航天旅遊産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出艙方式有何變化?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航天員系統了解到,針對神舟十三号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這次搜救回收任務有三大新變化。
一是航天員出艙方式新。與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員每出艙一名便被送入醫監醫保載體,盡可能縮短航天員出艙後在野外環境暴露的時間。
“航天員長期在軌飛行,身體會發生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等變化,給返回後的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任務帶來極大挑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吳斌說。
二是醫監醫保模式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東風着陸場新研發了航天員專用座椅、航天員醫監醫保車、航天員醫監醫保帳篷,形成首選醫監醫保車、備選充氣帳篷、保底使用醫監醫保直升機的航天員醫監醫保保障新模式,為航天員度過着陸初期地面重力再适應這一關鍵時段提供更舒适的環境,為航天員後續身體恢複打好基礎。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務首次啟用第二代醫監醫保車,車内設施配備齊全,裝有溫度控制系統等。航天員乘升降梯進入車内,不再由搜救人員擡送。
三是返回時節應對新。這是東風着陸場第二次執行搜救回收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春季返回。針對額濟納旗春季多風沙氣候特點,着陸場系統事先開展搜救戰法推演,準備大風和沙塵環境救援保護措施。
卞韓城介紹,這次任務,東風着陸場組建了1支直升機分隊、1支固定翼飛機分隊、1支地面分隊共3支專業搜救力量,組建了1支着陸場外圍封控分隊、1支機動搜救分隊、1支搜救預備隊,協同完成搜救任務。此外,着陸區周邊旗、縣政府還組織了數十個民兵分隊,為專業搜救力量提供支援。 本版文/新華社(除署名外) 供圖/新華社
特寫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圓滿完成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于4月16日下午乘坐任務飛機平安抵達北京。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領導和成員到機場迎接。
在迎接的隊伍中,還有一個穿着紅色衣服的小姑娘——王亞平的女兒,她手捧鮮花,乖巧地等候在停機坪處沖媽媽招手。
女兒跑過來後,被擡下舷梯的王亞平臉上綻開了幸福的笑容。接過鮮花,王亞平擁吻了女兒,邊輕輕拍着她的背。接着她從身上掏出一顆“星星”交給女兒。在出征之前,王亞平和女兒做了一個約定,說要“摘星星”回來,現在她真的實現了自己對女兒的承諾。被問到看到這顆“星星”什麼感覺時,女兒說,特别開心!
上午落地出艙後,王亞平也面對鏡頭對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據媒體報道 ,在前不久舉辦的與美國青少年的“天宮問答”活動中,談及會從太空帶哪些東西給家人,王亞平曾透露說,“比如我在太空畫的畫、寫的字,以及女兒的照片、一直陪伴我的布偶‘小牛’。”
“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這段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發出後,網友們紛紛留言“‘摘星星’的媽媽和叔叔都回來了”“‘摘顆星星’送給你,這不是假話,真有人實現了”,還有人留言“那就是女兒的英雄,為女兒登天摘‘星’”。
文/本報記者 李岩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