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皇後朝服
清道光桃紅地彩缂絲蘭紋棉氅衣
花盆底
絨花
龍華
時尚的特征之一是新奇,最容易實現的方式莫過于一反常态的穿着打扮,有道是,有膽穿出來就是時尚。清朝後宮似乎也認同這個時尚定義,将各種生活用品極盡所能地穿戴在身上,賦予其貴族地位的含義。如果在清宮辦一場時裝秀,那每一件與衆不同的佩戴裝飾,都可以套用這樣的流行廣告句式“有一種……叫……”來推廣。
有一種手串叫壓襟
在西方人物油畫中,常能看到佩戴胸針的貴族女性,其實清代宮廷妃嫔的胸前,奪目的是形似手串的飾品,它的正經名字叫壓襟,在許多皇後像中都能看到。相傳此物在唐朝就已出現,在明清最為流行。除了周迅主演的《如懿傳》一衆妃嫔戴着壓襟,在《那年花開月正圓》裡孫俪扮演的周瑩也常戴壓襟。
有一種項圈叫領約
每當重大活動場合時,皇後及妃嫔們身着禮服、吉服登場時,脖頸處總是戴着項圈一樣的飾物,用以區别身份。在《大清會典》中就曾特别介紹了這個叫“領約”的首飾:“皇後領約,镂金,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
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
有一種多肉叫絨花
《延禧攻略》裡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後平日裡“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她頭上所佩戴的絨花,被網友們戲稱為“多肉”。這種素雅而又别緻的頭飾,盡管劇中是皇後儉德的标志,但實際上制作工序異常繁雜,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據悉,劇中的絨花頭飾參照了故宮的絨花藏品,由南京的非遺傳人趙樹憲制作完成。
有一種白絹叫龍華
清宮劇脖子上最标志性的要數那條白絹,從《還珠格格》《步步驚心》再到《如懿傳》,這種裝飾已經是清宮戲必備。猜猜這條白絹作何用途?千萬别腦洞大開,說這是為了方便皇上賜白绫,它可是有個氣度高華的名字:龍華。滿人服飾沒有領子,或者衣領分開,因此着裝時,将這樣一條龍華圍在脖子上,既保暖,也美觀。
有一種手帕叫采帨
采帨是佩戴在胸前或衣襟上的長條形絲質飾品,為清代旗人女性所專用。采帨的滿語可直譯為“裝飾手巾”。采帨最初具有明顯的生活用途,到了後來變為一種單純的裝飾品。上端拴金屬環或玉環作為連接,并垂下數條小挂墜,系上各類寶石墜角。乾隆朝還規定了不同等級女性佩戴采帨的細節。顔色上,皇太後以下、嫔以上的後宮女性用綠色,宮外命婦則用月白色。紋飾方面,貴妃以上的采帨上繡五谷豐登圖案,妃的采帨上繡雲芝瑞草圖案,嫔以及宮外命婦則不繡花紋。
有一陣披肩叫雲肩
抛棄了龍華,但《延禧攻略》的精美服飾依然讓觀衆深刻印象,這可能要歸功于雲肩的大量使用。需要說明的是,雲肩是典型的漢服元素,并非旗服标配,雲肩在清宮戲中被大量使用,或許并不符合史實。不過,道光年間的《孝全成皇後與幼子像》中,孝全成皇後倒也披着雲肩。
雲肩作為一件配飾,壓在領口肩膀的位置,在清代非常流行,至今在民間的婚慶服飾中亦能見到。雲肩典型的式樣以四合如意式、如意雲頭式、柳葉式最為常見。《延禧攻略》中不少妃嫔戴過“柳葉式雲肩”,做放射狀構成,象征春色滿園,生命長青。
有一種花盆叫旗鞋
滿族婦女總給人身材修長的感覺,除了發式要比漢族婦女高出五六寸外,穿的“花盆底”旗鞋,也比普通女鞋高兩三寸。長袍下擺多垂至地面,掩住旗鞋,更顯出修長的身姿。
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于正,在《延禧攻略》裡另辟蹊徑地告别了以往清宮劇中常見的“花盆底鞋”,而是以“元寶底”替代。如今的故宮博物院裡,也的确藏着多種樣式的後妃用鞋。
參考及推薦書目
《故宮的古物之美》(人民文學出版社)《圖說清代女子服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清宮服飾圖典》(紫禁城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