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麥郎所在的方便食品賽道早已“刀光劍影”——前有康師傅和統一的阻擊,後有白象等強勁追兵,還要面臨“自熱鍋”等新對手的突襲。為圓一個資本夢,今麥郎像個搏擊鬥士,頻頻向資本市場和競争對手們秀出肌肉。能否經得起摔打,就要看今麥郎功力幾何。(圖/歐陽葉萍 攝)
文 |《财經》新媒體 歐陽葉萍
編輯 | 蔣詩舟
“唱衰”與“複興”的輿論拉鋸戰,在方便面行業已上演數載。誰料2020年的一場疫情,刷新了人們對方便食品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方便面企業的命運軌迹:從匍匐于低增長通道變成了銷量逆勢上揚。
方便面的再度翻紅,讓康師傅、統一和今麥郎成為銷量赢家,三者2020年上半年的方便面業務均實現雙位數增長。近日向A股發起沖擊的今麥郎,更是成為行業焦點。
1月4日,據河北證監局消息,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與中信建投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談及上市事宜,今麥郎方面回應《财經》新媒體稱,一切以官方渠道公布的信息為準。
在業内人士看來,今麥郎早有上市的底氣,200億元的年營收已逼近統一,它不再滿足隻做一個市場追随者。
如今行業老大和老二均已上市多年,康師傅控股(00322.HK)市值達770億港元,統一企業中國(00220.HK)市值達363億港元。那麼老三今麥郎的上市路,就變成了與時間賽跑的“圓夢之旅”。
要知道,今麥郎所在的方便食品賽道早已“刀光劍影”,前有康師傅和統一的阻擊,後有白象、日清等強勁追兵,還要面臨“自熱鍋”等新對手的突襲。
為圓一個資本夢,今麥郎像鉚足了勁的搏擊鬥士,頻頻向資本市場和競争對手們秀出“肌肉”。
去年8月,今麥郎宣稱一桶半/一袋半方便面5年累計銷量突破50億份,意味着平均每秒就有32份方便面售出。
這個喜人成績發布一月餘,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公開宣布:過去30年是“康統”之間的競争,2020年将開啟“康今”競争的時代。
而今,按下重啟上市按鈕的今麥郎,是為江湖地位而戰,也在向資本市場證明:方便面的故事并未過時。
再戰IPO董事長範現國迫切希望行業競争格局發生改變。他2020年喊出的那句“開啟康今競争時代”,彰顯其超越統一、比肩康師傅的野心。
這位當過工廠小工,賣過冰糖和冰棍,把一家鄉村小面廠最終變成方便面巨頭的創始人,也的确有“傲嬌”的底氣。
曆經26年發展,今麥郎以方便面為主業,産品覆蓋方便面、挂面、面粉、綜合、飲品等。2019年,今麥郎總營收達218.488億元,規模直逼統一的同年總營收220億元。即使身處行業低迷期,今麥郎每年仍保持20多個點的增長,正擠占康師傅和統一的市場份額。
英敏特數據顯示,按方便面銷售額份額計算,2018—2019年,康師傅的份額從48.2%下降到46.6%,統一從17%下降到16.3%。今麥郎從14.1%上升到15.8%,白象從5.8%上升至7.5%。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向《财經》新媒體指出,2019年全國方便食品行業整體競争格局雖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以今麥郎、白象為代表的内資企業發展提速、利潤增厚、份額擴大。
“其實今麥郎早就具備IPO的實力。”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向《财經》新媒體表示,超200億元的全年營收,已與老二統一相差無幾。預測2021年今麥郎可能超越統一,躍升為行業老二。
事實上,今麥郎的“上市夢”醞釀已久。
範現國2017年在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上市啟動會上,就道出了他的願景:融資,上市,“打造大營銷平台,将來實現一千億的收入。”2年後,今麥郎打算借殼萊茵體育上市的傳言四起,但很快不了了之。
進入2020年,金龍魚(300999.SZ)、農夫山泉(09633.HK)、品渥食品(300892.SZ)、芭比食品(605338.SH)等衆多食品企業登錄資本市場的火爆行情,更是加大了今麥郎上市的迫切性。
盡管不時傳出今麥郎籌備IPO的消息,但輿論始終繞不開針對今麥郎“短闆”的描述。
朱丹蓬指出,今麥郎在一二線城市沒有區位優勢,市場占有率方面仍聚焦低線城市。
《财經》新媒體近日走訪物美、永輝、京客隆等超市發現,隻有物美上貨今麥郎。物美采購部人士向《财經》新媒體透露,2020年物美全渠道方便面品類的銷量占比情況為:康師傅超五成,統一約三成,今麥郎不到兩成。
由此可窺見,相較于以絕對優勢入駐北京主流商超的康師傅和統一來說,今麥郎仍缺位北京市場。
立于超市方便食品區域焦點位的康師傅堆頭。 歐陽葉萍 攝
彼時,今麥郎并未把同樣聚焦農村市場的白象放在眼裡。
轉眼到了2010年,白象和今麥郎争奪行業老三的戲碼登場了。從事方便面行業十餘年的李興,是這場“排位戰”的見證者。
李興告訴《财經》新媒體,由于當時原材料漲價,今麥郎放棄了方便面零售1元價格帶,加大克數做1.3元的大今野。白象也入局1.3元價格帶,一直無法突圍,于是降低克數回歸零售1元的價格帶,這為白象反超今麥郎埋下了伏筆。
2010年下半年,白象推出零售1.5元的精炖大骨,1元價格待定産品限制發貨。在李興看來,這種價格定位順應了“天時”,白象從行業老四的位置上升到了老三,并且一坐就是5年。
經此一役,今麥郎飽嘗戰略失誤的苦果,管理層意識到,企業綜合實力的競争歸根結底是創新的競争。今麥郎開始聚焦零售1.5元大今野的創新升級,面餅加大到100克,并喊出“六袋頂七袋,一箱等于多四袋”的營銷口号。從2014年起,今麥郎的大今野開始反攻白象的精炖大骨。
今麥郎的爆品繼續誕生。2015年8月推出了一桶半和一袋半,搶占了康師傅的部分份額。截至2020年,這兩款産品累計銷量超50億份。2017年,今麥郎終于從白象手裡重新奪回老三的位置。
随着消費升級,今麥郎和白象都在努力撕掉低端、低價産品的标簽,嘗試重塑消費人群,用創新翻越各自的“圍城”。
範現國曾直言,沒有颠覆性創新,行業不會有好的發展。2018年今麥郎推出的非油炸老範家速食面館面,就是範現國重磅打造的“新物種”。該産品還走出了國門,已進駐韓國最大型連鎖便利店GS25。
“非油炸品類的崛起,也在向正餐發起挑戰。”範現國認為,技術創新直接降低了食品價格。以老範家速食面館面為例,用現代食品科技将面館裡的面放進塑料袋和碗裡,消費者在家裡花7元就能吃上面館裡20多元的面。
方便面的故事還未過時在今麥郎波折的上市路背後,國内經濟與需求也曆經起起伏伏。方便面經曆過輝煌,一度廣受诟病,乃至跌落谷底,也曾“絕地反擊”。
追溯方便面在中國的往事,很多人會打撈起這樣一個畫面:火車略過重重樹影,泡面揭蓋後熱氣升騰,香味彌漫車廂,驅散了旅途的疲憊。
這是方便面受寵的巅峰。據世界方便面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消費方便面超400億包,幾乎獨占全球總銷量的一半,2013年銷量達462億包。國内方便面市場,也邁入以康師傅、統一為主的“寡頭競争時代”。
随着高鐵的普及,乘車時間縮短,乘客的車上餐飲内容日漸豐富,方便面不再是“旅途伴侶”的首選。
加之外賣訂餐的攻城略地,對方便面行業形成跨界打擊。“騎手們”穿梭于大街小巷,重塑了人們對“方便生活”的想象,方便面需求場景越發萎縮。2013年後,方便面的銷量大幅放緩,甚至連年下跌。
到了2020年,疫情新消費模式助推方便面成為食品行業的寵兒。尼爾森數據顯示,上半年,方便面行業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6%,銷售額同比增長11.5%。
“疫情這種特殊事件導緻的大幅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向《财經》新媒體表示,但方便面的市場空間依然存在,城市快節奏生活需要更多預包裝食品,方便面是其中之一。
孟素荷也指出,整個方便食品正在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實現健康轉型,未來方便食品市場将向高端化、正餐化和營養化發展。
方便面的故事還未過時。但今麥郎所要應對的市場環境更為複雜,競争對手不隻是同賽道的康師傅和統一。
速食界“新星”自嗨鍋。歐陽葉萍 攝
眼下,螺蛳粉、自熱小火鍋、即食幹面等便捷新品類的崛起,已切分了原本屬于方便面的受衆、份額以及資本關注度,讓方便面行業白熱化的競争格局再添變數。其中,成立不過三年的自嗨鍋品牌,在短短10個月内完成3輪融資,去年獲得中金資本、經緯中國投資的超5000萬美元C輪融資。
彙聚資本目光的自熱食品賽道,變得擁擠起來。海底撈、小龍坎等餐飲企業争相布局,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等休閑食品趁勢入場,康師傅、統一、白象等方便食品也推出自熱産品。
海底撈的自加熱火鍋套餐。 歐陽葉萍 攝
一方面,螺蛳粉、自嗨鍋等“後浪們”撼動了方便面在方便速食界的絕對主角地位;另一方面,它們的迅速爆紅也給方便面企業帶來啟示——這是一個以年輕人消費需求為主的行業,要創新,要有差異化特色,要不斷滿足叠代的消費需求。
在範現國看來,近年來方便面行業起伏波動的一大原因,就是微觀行業創新力不足。他把創新求變定為今麥郎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如今攪動市場格局的今麥郎,已重啟IPO步伐。而能否經得起摔打,能否實現“千億夢”,就要看今麥郎到底功力幾何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