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家黑土地保護實施綱要

國家黑土地保護實施綱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7:19:02

國家黑土地保護實施綱要(黑土地保護法8月1日正式施行)1

2021年7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八五〇農場開展蚯蚓糞肥試驗。 張海波/攝

國家黑土地保護實施綱要(黑土地保護法8月1日正式施行)2

今年4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八五六農場農業技術人員開展測土配方試驗。朱磊/攝

黑土地的珍貴使其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貓”,但更重要的原因則與黑土地的“亞健康狀态”有關。“黑土地退化的特點是變‘薄’、變‘瘦’、變‘硬’了,面積也變‘少’了。”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說,黑土地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等趨勢嚴重,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下簡稱“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國家層面立法保護黑土地的法律。

“黑土地保護法表決通過,讓我們從事黑土保護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感到特别振奮。”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表示,此前他曾多次參加立法征求意見的專題調研會議,但真正看到表決通過時,仍然非常激動。

在劉傑看來,這是一部“小快靈”專門保護黑土地的法律,可操作性強。“38條裡不僅包括了立法目的、适用範圍等一般性規定,還針對黑土資源調查和監測、科技支撐、數量保護措施、質量提升措施等方面作了規定。”

“内容很切實際,也比較全面。”黑土地保護法甫一出台,吉林省雙遼市種糧大戶張學武就認真研讀了一遍,心中充滿期待,“相信能提升大家對黑土地保護的重視程度。”但他也坦言,能否真正落實到位是農民更關心的事情,因為“這關系到我們能否端牢手中的飯碗”。

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迫在眉睫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我國黑土地總面積109萬平方千米,包括其在内的黑土區在全球僅有4塊,占全球陸地面積不到7%,但黑土地卻堪稱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全國人民每3碗飯中就有1碗出自東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所研究員隋躍宇說,我國東北黑土區涉及黑龍江省、吉林省、遼甯省及内蒙古自治區東部部分地區,糧食的産量和調出量占全國總量的1/4和1/3,是我國糧食生産的“壓艙石”和“穩壓器”。

落葉、枯枝……經過年複一年的累積、沉澱逐漸形成黑土地。據隋躍宇介紹,黑土地之所以“黑”,就是因為覆蓋着一層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質,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最宜耕作。有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厚度的黑土層需要數百年。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東北黑土地白皮書(2020)》顯示,近60年,東北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區下降了50%。黑龍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觀測顯示,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為0.6至1厘米。

隋躍宇認為,黑土區土壤健康長期透支緣于個别地區的過度墾殖、重用輕養、大水大肥及農化用品的過量施用。關義新指出,農民靠田吃飯,追求高收益無可厚非,但若因此造成大量土地被破壞,其收益就是建立在對土地的搶奪式或者掠奪式利用上。

以收益較高的花生種植為例,春天幹旱多大風,翻土會加劇土壤的丢失,而農民又必須通過翻土才能收獲花生。據統計,一塊種植花生的土地會由于春季風蝕損失5至10厘米表土層,若常年種植會對土壤産生極大損耗。

另一方面,盜挖、濫挖黑土,非法出售黑土等行為也是造成黑土地流失的一個原因。比如,東北某市就有9萬多平方米的黑土地被非法開挖,已經形成一條黑色産業鍊,在電商平台上以每公斤0.5元到幾元的價格公開出售,部分商家還美其名曰“大自然的搬運工”。

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法律規範和宣傳教育顯得非常必要。比如,黑土地保護法中特别指出,盜挖、濫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處罰,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購買的,沒收非法購買的黑土,并處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等。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主任謝建華日前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座談會上強調,黑土地保護法“把黑土地保護、利用、治理、修複等活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來,對黑土地資源實行全面保護、綜合治理、系統修複的原則,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寶貴的土地資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解決好“用”和“養”的問題

“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創造了世界的奇迹。”隋躍宇說,奇迹背後便是我國耕地無法實行免耕休耕的保護措施。因此,“黑土地保護的關鍵在于如何解決好‘用’和‘養’的問題。”關義新說。

20世紀60年代,黑龍江國營農場開始試驗小麥免耕播種。關義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盡管我國一直不乏相關探索,但黑土地流失逐漸成為學界共識是在2000年以後,是保護性耕作真正吹響了黑土地“保衛戰”的沖鋒号。

保護性耕作技術發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以稭稈覆蓋、少耕免耕為主要特點的土壤保護與利用技術,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風蝕水蝕、培育土壤肥力。2002年起在我國正式立項推廣,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黑土保護技術。

目前,東北已形成多種行之有效的保護性耕作模式,包括以稭稈覆蓋、少耕免耕為特點的吉林“梨樹模式”和以稭稈粉碎、深翻深埋為特點的黑龍江“海倫模式”。不過開始時并不順利,直到2008年底,推廣面積也隻有4000多萬畝,占北方旱作區的4%。隋躍宇認為,當時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改變當地農民的觀念。

在東北松嫩平原腹地、寒地黑土核心區内,有着“中國黑土硒都”美譽的海倫市,于2018年被确定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經過多年努力,其黑土地保護項目區的玉米每畝平均增産50公斤,大豆增産22.2公斤,水稻增産40公斤。

“最開始大夥兒都不懂為啥保護黑土地,想着保不保護不都還是黑土嘛。”海倫市六豐合雜糧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海兵說,起初項目區内的農戶包括他自己都沒多少保護黑土地的意識,讓老一輩兒改變傳統的種地理念并不容易。

李海兵提到,老一輩兒認為地翻得太深最後會地寒、産量會低,但是2020年台風來襲時,李海兵地裡的玉米沒倒,旁邊其他農戶的幾乎全倒了,“沒啥别的原因,就跟黑土地保護有關系!種植時我聽了技術指導的話深翻、深松,還選育了優良品種、把根部往下紮得深。”

據李海兵介紹,憑借氣溫高等地利原因,吉林玉米的品質普遍被認為高于黑龍江玉米,一般來說,吉林玉米的收購價每噸會高出10元左右,但是他種的玉米不僅産量高,品質也好,是按照吉林玉米價格賣的。

“在農村種地看‘界壁兒’,就是說農民種地看鄰居。”隋躍宇将李海兵這樣的85後“新農人”稱為“智慧農民”,認為他們有情懷、有熱情、有方法,能快速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而事實也是如此。

“大夥兒開始時不認也是覺得費用高。比如正常整地的話,一畝也就是20元,但是稭稈還田的話一畝地成本可能就要40元。”李海兵說,他當年就增産增收了,和大家計算後發現,效益相對還是高的,“現在小農戶還有些合作社也都在實施,反響挺好的。”

東北保護性耕作顯成效

土地不會辜負人們的善意。張學武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10年以前,雙遼市的黑土地色澤發白發黃,又幹又硬,“一刮風土全起來了,10米以外的東西都看不見。”如今,當地的沙塵控制住了,如黑色天鵝絨般的黑土又回來了。

吉林省雙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與科爾沁草原接壤帶,東西遼河彙流的遼河平原上,屬于典型的幹旱半幹旱區,80%的耕地面積是沙質土壤,每年都要刮好多場沙塵暴,緻使播種難、出苗難。為此,雙遼開始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試驗示範工作。

“種完以後我們成了各鄉鎮村的笑柄。”雙遼市農機總站工程師吳冠軍說,當地習慣把稭稈“摟兩遍”然後聚堆焚燒,盡量清理幹淨,“每年春天或者秋天,到處是火點,煙霧缭繞。”而試驗田裡不清稭稈不起壟直接播種,農戶根本不相信能長出莊稼。

“實踐出真知,好技術不怕被質疑。”據吳冠軍回憶,卧虎鎮的張學文、張學武兄弟倆是首批采用稭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方法的種糧大戶。當年幹旱且風沙極大,有的農戶地裡的種子甚至都“吹”沒了,“我們示範點因為有根茬和稭稈,土都沒動”。

2008年,關義新帶領團隊研發的第一台國産免耕播種機問世。2010年,雙遼農機推廣站利用吉林省示範項目購進8台康達免耕播種機。“這機器在稭稈地上,一次性就能完成開溝、施肥等全套作業,苗齊、苗全、苗還壯。”張學武說,每公頃投入減少近2000元,産量卻能增加2000斤以上。

次年,不僅合作社搶先購買免耕播種機,連“散戶”也開始購買,雙遼當年便增加70台免耕機,2018年實現免耕率90%以上。目前,全市擁有免耕播種機的專業合作社共200餘家,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全市每年節本增效可達3億元。

“很多農民即使沒有補貼也這麼做,雙遼已經從政策引導過渡為農民的自覺行為。”關義新感歎。吳冠軍表示,以前村裡牛羊數量稀少,而今畜牧業也起來了:秋收後,地表上一片片黃澄澄的稭稈,玉米地成為天然牧場,遍地都是牛羊。

“以前1公頃地平均要上1噸化肥,現在減少到0.8噸左右了。”吳冠軍說,現在土壤有機質增加了,原來的鹽堿地都成了良田,多年不見的蚯蚓也大量出現。“據我們統計,與十幾年前相比,現在每公頃能增産50%以上。”

在黑龍江省富錦市東北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劉春也深有同感。他表示,随着政府不斷出台相關扶持引導政策及大力宣傳,自己從不理解逐漸成為黑土地保護的支持者、受益者。沒想到幾年下來,黑土地真的“變”了。

“過去抓一把土就結成一團,現在的土抓起來還是松散的。”劉春說,通過稭稈還田地更有“勁”了,過去一垧地需要1400多斤化肥,随着土地有機質含量的增多,化肥用量明顯變少,平均減少了200斤左右。

黑土地保護法的正式施行對劉春而言意義重大:“保護黑土地人人有責,有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更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分責任感。隻有保護好這片土地,未來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遍地開花 我國黑土地保護邁入新紀元

《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來,為切實做好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工作,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

同時,東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區為更好地落實國家黑土地保護政策,也先後出台《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法律法規和文件。近年在東北地區推廣應用的“梨樹模式”“龍江模式”等技術模式,均取得不錯的成績。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孫國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15年,佳木斯市開始建立黑土地保護試點,截至今年已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示範區面積540.1萬畝。

同時推廣應用了以水稻稭稈翻埋、旋耕、原茬攪漿為核心技術的黑土地保護“三江模式”,利用豐富的稭稈資源,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2021年,全市農作物稭稈還田綜合利用率達到95.17%,成為農作物稭稈綜合利用的主推模式。”

據孫國傑介紹,在推廣稭稈還田過程中,農業農村局還積極引進和研究了利用高效快速稭稈發酵劑,解決氣溫低影響稭稈腐爛問題,從而進一步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地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在該模式的應用之下,佳木斯市試驗示範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比2017年提高3%以上,旱田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層厚度達到20厘米以上,耕地質量平均比2017年提高0.5個等級以上。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6月24日,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通過了黑土地保護法。“為今後依法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指明了方向,充分彰顯出我國對黑土地保護的堅定态度和決心。”隋躍宇說。

“我看到了黑土地越來越好的希望,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談到黑土地保護法的出台,張亞菲難掩激動之情。作為和黑土地打交道多年的“土專家”,他認為這不僅對于黑土地保護,對于全國耕地保護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借鑒意義。

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身為該公司科技信息負責人,張亞菲及其團隊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技術用好養好黑土地,實現耕地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據悉,公司近年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1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提升0.01個百分點。

“我們在應用全面積稭稈還田技術的基礎上,探索了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旱田保護性耕作、綠色農藥替代傳統農藥等技術。”張亞菲說,“水田稭稈當季腐解率可達30%-40%,旱田作物稭稈當季腐解率可達40%-45%。”

謝建華指出,下一步,東北4省(區)要落實好2022年度黑土地保護工程硬任務,保護性耕作覆蓋1億畝次,有機肥深翻還田2000萬畝,并繼續在東北典型黑土區83個縣(市、區、旗)中選擇40個以上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因地制宜、集中連片實施保護任務400萬畝以上。

“希望各地各部門切實把黑土地保護法學好用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動員最廣泛的力量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将法律條款落實到每一寸黑土地上,以夯實糧食穩産作為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态安全。”隋躍宇說。

責任編輯:潘圓,甯迪,王國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