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僅修建了長城與阿房宮這兩個宏偉的建築,在阿房宮前還立有十二尊霸氣的高大銅人,可直到秦朝覆滅,曆史上都鮮有關于十二銅人下落的記載,這些銅人到底去了哪裡?如今它們是否存在?如果您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讓小編來為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秦始皇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他不僅統一了紛亂百年的戰國,更是讓華夏民族邁進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融合時期。他在兼并天下後,為了能夠讓國家迅速發展,保持自己政權的穩定性,秦始皇做了很多的舉措,如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收繳世間兵器,以防天下再有異動。
為了能夠彰顯自己的盛世之功,秦始皇還特意命人将收繳上來的兵器熔掉,鑄成十二個銅人,雄壯威武的立在阿房宮前。據史料記載,這些銅人“高三丈,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銅人),高三丈,鐘小者皆千石也。
通過上面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雖然銅人大小不等,但是換算一下,這些銅人的高度起碼有八米到十三米,重量也在三十噸到八十噸左右。
為何到了後世,這些銅人卻消失不見了呢?關于銅人消失的說法有很多,最靠譜的說法還是董卓毀銅人。據史料《魏志·董卓傳》記載,東漢末年,由于十常侍之亂,大将軍何進緊急召董卓進京,可沒想到,自此之後董卓開始禍亂宮廷,一直把皇帝當作傀儡,鬧得天下苦不堪言。
董卓進京之後,便下令将長安城外的銅人熔掉,僅留下兩座銅人,權當是給了漢帝面子,融出來的銅汁被鑄成了銅錢,用于給董卓揮霍。這在《三國志·魏書·董卓傳》有明确的證明:椎破銅人十及锺鐻,以鑄小錢。
靠着十個銅人熔出來的銅錢,董卓在長安吃香喝辣,快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也幸虧後來董卓被誅殺,不然剩下的兩個銅人也逃脫不掉被熔掉的命運。
這兩個銅人後來的命運又當如何呢?此事還得從史料中大海撈針般的尋找。據史料記載,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君主曹睿曾經下令,把剩下的兩個銅人運到洛陽。可是,當勞工們将銅人運到灞城的時候,由于銅人的重量太重,導緻無法行進,這才作罷。其實根據這段史料記載,我們還是能找到關于銅人的蛛絲馬迹。
對于銅人這種幾十噸重的大家夥來說,若是靠着人力搬運,絕非易事。同時代典故曹沖稱象,就告訴我們,一頭大象都需要用分石法來進行稱量,又何況這麼大的銅人呢?因此,如果想要搬運銅人,就必須用滾木法一點點的行進,方才奏效。要嚴加說明的是,這種方法肯定也是臨時起意,任何人都不敢向皇帝打包票,一定能将其運輸到目的地,因此這兩個銅人被分批搬運的可能性很大。
對于皇帝的旨意,任何認都不敢怠慢,否則腦袋搬家是必然的,隻要有一點人力所能搬運的希望,也不會将銅人被迫停在通往洛陽的路上。這就說明在灞城,勞工們遇到了人力不可抗的自然環境,比如天降暴雨,或者是銅人陷入低窪處難以拖出等狀況。
根據以上推斷,我們就能知道,當年曹睿命令運輸的銅人,很可能已經被埋在了灞城附近的河道中,另一個銅人由于無法運送,依然立在長安城内,隻不過現在已經被曆史的黃沙,埋在古長安城的遺址中了。
對于上述的史實,《關中記》有這樣的記載: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将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緻……
對于這兩個銅人如今還是否存在?小編覺得,如果在史書中,沒有找到關于後人銷毀這兩個銅人的史料證據。那麼即使過去了兩千年,這麼大的兩塊銅疙瘩,是不可能自我分解掉鏽蝕,全部消失,故此它們依然存在的可能性自然很大。也許在将來的某一天,機緣巧合之下,它們會在考古中被發現,到時候我們可以重新一睹秦始皇銅人的真容和風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