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江蘇東台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中考語文試題研究中心成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會員,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就讀師範學校時就開始寫作,先後在《人民日報》《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國内主流媒體發表散文、雜文、時評4000多篇(次),作品入選多種文集,并有文章入編高中寫作教材。同時在《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報》等學生類報刊上發表許多作文指導類、閱讀指導類文章,主編、參編各類圖書100多種。
名師命題學校文學社正在開展“我愛你,中華傳統節日”主題征文活動,請從“節日與民俗”“節日與時尚”兩個欄目中任選一個,撰寫一篇文章,向其投稿。
要求:①自拟題目;②文體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題目點撥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要求考生寫一篇主題為“我愛你,中華傳統節日”的作文,參加學校文學社的征稿活動。這裡的“我愛你,中華傳統節日”隻是此次征文的大主題,并非題目,這一點要明确。
根據征文主題,隻能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進行寫作,寫外國的節日顯然不符合要求。我國傳統節日衆多,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可以作為寫作對象。另外,像火把節、潑水節這些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也可作為寫作對象。在立意的時候,必須體現出對傳統節日的愛。
征文除了要符合“我愛你,中華傳統節日”這個大主題,還要考慮“節日與民俗”“節日與時尚”兩個欄目的特征。
如果向第一個欄目投稿,就應把寫作重點放在傳統節日中的民俗上;如果向第二個欄目投稿,就應把寫作重點放在傳統節日與時尚的交融上。如果偏離 “民俗”與“時尚”這兩個具體的“點”,寫出的征文就不符合要求。
具體構思時,可以寫一篇記叙文,通過寫人記事,去呈現傳統節日中的民俗風情,去展示傳統節日變革中的時尚元素;可以寫一篇散文,通過大段的描寫,把讀者帶進如詩如畫的民風民俗中,帶進傳統節日融入時尚元素的那種新鮮和浪漫中;可以寫一篇議論文,針對“節日與民俗”“節日與時尚”這兩個話題發表觀點,展開論述,比如“弘揚傳統節日,呼喚民俗改革”“傳統節日不應排斥時尚元素”等都是不錯的觀點。
滿分作文一節 日
遼甯沈陽育才學校 王培堅
不知不覺,除夕那天的一幕幕歡天喜地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吃過午飯,我就聽到媽媽在和奶奶念叨:“小芳說今天到家,怎麼還沒到?”奶奶聽了,不由感歎道:“都兩年沒回來過年了,我都想死她了。”“誰想死我了?”正說話間,姐姐背着大包小包,風塵仆仆地推開了院子門。媽媽和奶奶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兒去接姐姐身上的大包小包,我呢,則趕緊沖上去,抱住她舍不得放手。“盼星星盼月亮,我們終于把你給盼回來了。”爺爺頗有感慨地說。爸爸則調侃地說:“我們張燈結彩,終于把你這一位貴人給迎回來了!”這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真難得,我們一家人終于了。
媽媽和奶奶讓姐姐歇着,什麼也不用幹。然而姐姐是個閑不住的人,很快就系上圍裙,光榮地上崗了。她一會兒捏粉團,一會兒剁豬肉,可謂是英姿飒爽。奶奶雖然年紀大了,可也毫不示弱,一會兒添柴火,一會兒洗菜理菜,顯得意氣風發。媽媽呢,發現自己廚師長的頭銜被罷免了,就拿起抹布,仔仔細細地打掃起衛生。一時間,廚房裡可謂“風聲水聲剁菜聲,聲聲入耳”。看着廚房裡那三朵铿锵玫瑰,我不免感歎:“這年頭,誰說女子不如男?”
爺爺忙完手中的活兒,就招呼我和爸爸過去貼春聯。為了盡快貼完春聯,爸爸給我們進行了明确分工:我負責刷糨糊,他負責貼春聯,爺爺負責用刷子把春聯刷平整了。由于我們配合得天衣無縫,春聯貼得又快又好。正在這時,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門框,我踮起腳尖,勉強把糨糊刷了上去。輪到爸爸貼春聯時,他怎麼也夠不着,我幸災樂禍地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還是我來吧。”爸爸尴尬地笑笑說:“是啊,‘江山代有才人出’嘛!”爺爺撓撓頭,說:“你們都說的啥?我老頭子聽不懂。就剩這一副對聯了,你倆負責把它貼好,我要歇一會兒。”我和爸爸聽了,哈哈大笑。
最熱鬧的要數吃年夜飯了。三鮮水餃、紅燒獅子頭、春卷、油焖大蝦、清蒸鲈魚……每一道菜都讓人垂涎欲滴。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一邊高談闊論,好不惬意。小貓小狗也過來湊熱鬧,爺爺更是破天荒地把香噴噴的臘肉夾給它們吃。酒過三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開始給我發紅包。我别提有多興奮了,“萬事如意”“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事業有成”等吉祥的話連珠炮似的從我的嘴裡跑出來。吃完飯,一家人又團團圍坐,吃着瓜子、糖果、花生,品着茶,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搶微信紅包,等待新年的到來。
不知什麼時候,燈熄滅了,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點着15根蠟燭的大蛋糕,耳旁響起了生日歌。對啊,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怎麼就忘了呢?我趕緊閉上眼睛,默默地許起願來:“希望全家人都幸福安康!”然後,我睜開眼睛,輕輕地吹滅生日蠟燭。門外,煙花爆竹聲突然四起,把天空染得殷紅……
希望我家每年的除夕,都是幸福的、團圓的、美滿的!
【與你分享】該文亮點有二:
1.語言優美,描寫生動。除夕那天是令人難忘的,作者開篇就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接着展開回憶,即對姐姐回家、廚房做飯、貼春聯、吃年夜飯、生日許願等場面展開描寫,語言生動傳神,叙述有詳有略,顯示出深厚的語言功底。
2.感情真摯,引人共鳴。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帶着無比快樂的心情來寫的,這種情感,在字裡行間悄然流淌。閱讀此文,相信每個人都會為作者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回憶起和家人一起過除夕的情景,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黃書滿 薦評)
滿分作文二又是一年清明節
一考生
又是一年清明節。往年的清明節,細雨紛紛;今年的清明節,豔陽高照。變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其實,變了的不隻是天氣,還有人們的行動:不再燒紙錢、點香、燃鞭炮,而是文明祭掃、綠色祭掃。
那天去掃墓前,爸爸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準備紙錢、香、鞭炮等傳統祭祀物品,而是買了三束鮮花和兩棵小刺柏。我們來到太公太婆墓前,磕了三個頭,然後雙手捧着鮮花,畢恭畢敬地擺放好。注視着墓碑上太公太婆的照片,我和媽媽禁不住落下淚來。媽媽對太公太婆說:“你們在天堂就安心吧,我們生活得幸福美滿,小A也讀九年級啦,成績很好……”爸爸則對我說:“太公是個慈祥的人,太婆是個善良的人,他們一輩子都沒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聽了爸爸的話,我在心底默默地對太公太婆說:“你們放心吧,我不會給你們丢臉的。”接着,我和爸爸在太公太婆的墓前種上兩棵小刺柏。
種完樹,我環視四周,有的在虔誠地跪拜,有的在擺鮮花,有的在栽樹……看到這新奇的一幕,我不禁想起去年的清明節。整個掃墓的過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燒紙錢。紙錢一旦被點燃,袅袅的青煙就不停地往上蹿,熏得人的眼睛都睜不開。風一吹,紙灰漫天飛舞,像是黑山老妖。祭掃的人走後,地上留下一攤攤黑灰,污染了墓地的環境。
祭掃墓地,懷念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傳統的祭掃方式與時代格格不入了,不但污染環境,而且浪費資源……為什麼就不能改變一下呢?
“改變什麼?”爸爸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改變清明祭掃的方式啊!我們可以用獻鮮花、栽綠樹來祭奠祖先的。”我說。
“孩子,你想的正是目前政府所提倡的。明年清明節,我們從自己做起,變傳統祭掃為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爸爸說。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今年清明節,不但我們家的祭掃方式變了,而且别人家的祭掃方式也變了。在回去的路上,我看到一束束鮮花安靜地躺在墓碑前,是那麼鮮豔,那麼美麗;一棵棵小樹挺立在墓碑前,是那麼英勇,那麼無畏。
【與你分享】
在該文中,考生講述了清明節掃墓的故事,先叙述今年祭掃墓地的經曆,後回憶去年祭掃墓地的情景,兩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祭掃方式的變化。該文順叙中有插叙,既豐富了文章内容,又使得故事情節曲折有緻。
(周立雄 薦評)
滿分作文三想念外婆的端午節
陝西西北工業大學啟迪中學 張浩揚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可以趁着假期回老家看望外婆,并吃上她親手包的我最愛吃的豆沙餡的粽子,咬開一口,嘴裡是滿滿的愛的味道……
今年的端午節有點兒遺憾,因為功課緊張,無暇回外婆家了。看着街邊誘人的綠皮粽子,思緒漸漸飄遠,仿佛又回到令人回味的童年。
我是由外婆一手帶大的,直到上小學。依稀記得那些年,每到端午節,外婆就準備好五色絲線,将它們撚搓成一條條花花繩。看着那些花花綠綠的絲線在外婆粗糙的手中靈活地翻滾着,跳躍着,最終成為陽光下一條條耀眼奪目的“彩虹”,我驚歎不已。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的一雙手是很靈巧的,好像就沒有她不會做的東西。
端午節前,外婆不但會為全家準備好塗抹上雄黃藥粉的辟邪花花繩,而且會縫制一些裝有雄黃粉的大大小小的香包。這些香包除了給我們佩戴,外婆還會送給街坊鄰居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端午節那天早上,睡夢中的我被一陣淡淡的香味兒喚醒了。睜開眼,我看到自己的手腕上和腳脖上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被外婆系上了花花繩,枕頭邊還放着香包。
記得有一年夏天,我身上被蚊子叮了很多小紅包,外婆就用紅棉綢布給我做了一串小辣椒香包和四串指甲蓋大小的小草莓香包。香包上面用金銀絲線鑲了邊,一顆顆鮮豔的紅果實用五彩缤紛的花花繩串起來,分别戴在我的脖子上、手腕上和腳脖上,以驅避蚊蟲。神奇的是,戴上這些香包後,蚊蟲們都躲得遠遠的,再沒叮過我,我身上的小紅包也很快好了。
“五月人倍忙”,在北方,端午正值麥收季節。外婆也閑不住,她在給地裡幹活兒的外公送飯回來時,總不忘采割一些艾草,用麥稈紮成一小束一小束的,挂在大門兩旁和每個房間的門口。外婆說,蚊蟲害怕艾草的味道,就不會進屋了。
端午少不了吃粽子。外婆包的豆沙餡粽子是我最愛吃的,糯米的清香黏軟,豆沙的香甜軟糯,咬一口,滿是幸福的味道。想到這裡,沒出息的我竟然流出了哈喇子。
真期待下個端午節快點兒到來,我要去看我的外婆,吃她親手包的豆沙餡粽子,戴她為我精心制作的香包和花花繩。
【與你分享】作者對外婆、對端午懷有深深的情感,因而筆下的文字才細膩真切。文章看似在寫端午節,實際上外婆才是重要的角色。做花花繩的心靈手巧,分發香包的古道熱腸,給在地裡幹活兒的外公送飯回來的路上采摘艾草的勤勞,做出的粽子的美味可口,這些無不豐滿了外婆的形象。除此,文章還散發着濃濃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氣息,說明作者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田宗昌 薦評)
(文中所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