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
自古就有吃黃泥螺的傳統
尤其是經過醉制
腌漬的醉泥螺
膏溢殼外,瑩若水晶
味道鮮美,清香脆嫩
可久藏,是佐餐的佳肴
而濱海則是食用黃泥螺的代表地
黃河曾從此入海,留下廢黃河故道,千裡淮河和蘇北灌溉總渠幾十米河道并排,也在此一起沖向大海。由此這裡形成廣袤沿海灘塗,盛産一些特色海産品。尤其被當地人稱為屎螺的黃泥螺,物如其名,沒一點嘴上功夫,是不敢吃的,它殼薄易碎,吞吐含沙,肉屎同殼,在潮汐起落的灘塗泥沙中生存。
關于黃泥螺食用的曆史文獻記載很多,明代《食物本草》:黃泥螺“以腌藏糟浸,貨之四方,以充海錯”;清代《随園食單》:“吐鐵…用酒釀浸之,加糖則自吐其油,名為泥螺,以無泥為佳”。這些記載,都介紹了黃泥螺的腌制之道,尤其是古人很喜愛醉泥螺。
醉泥螺的加工方法比較繁瑣,選體大殼薄、腹足肥厚、體内無沙、足紅口黃、滿腹藏肉、無破殼的黃泥螺為加工原料。
黃泥螺的吃法衆多,紅燒、蔥油、作羹,或酒漬腌食及曬幹制湯,無不讓人回味無窮。但以醉泥螺最為普遍,也是民間最傳統的吃法。經姜蔥酒醬炮制,将小小的鮮味釋放出來,帶上了一種微妙的小腥,卻又是恰到好處的鮮甜,讓人愛不釋口。
經過腌制的泥螺要立即放入冷櫃中冷藏,這樣腌制出來的泥螺才會脆嫩。腌制好的醉泥螺,殼薄如蟬翼,螺肉通體透明,就像是一粒粒小琥珀,鑲嵌在蝸牛造型的薄殼中。濕潤柔軟,清香脆嫩,豐腴可口,甜甜的螺肉中溢出黃酒的醇香,味極鮮脆香美。
别看醉泥螺味道鮮美,但要想品嘗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會吃,吃時需要牙齒、舌頭和筷子相互配合才能吃得起來,先用筷子夾住螺頭,然後用牙齒咬住螺頭,用舌頭往裡吸,筷子往外擠拉,泥沙盡入螺殼中。
幾粒泥螺,送一碗熨帖的白粥下肚,鮮美,也果腹。在物資相對匮乏的年代,這一壇子泥螺,是老百姓的當家智慧,也支撐起了一代濱海人的味覺記憶。
作者:栾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