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界地震帶比較

世界地震帶比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21:56:04

地球内部有一種推動地殼岩層的應力,當此應力超過了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使得岩層破裂,快速地發生相對移動,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産生一種像鋼片反彈發生的彈性波,經由地球内部向各方擴散,我們稱它為「地震波」,當地震波到達地表時,引起地表的震蕩,就叫做地震。

世界地震帶比較(全球常見的地震帶分布)1

地震一般是指自然的地震,不包括因核爆或巨大工程所引發的地面震動,它發生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認為可能和闆塊運動、火山活動或隕石撞擊等有很大關系,其中尤以闆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為主(如圖)。全球常見的地震帶約分布在三個地帶: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從南美安地斯山脈經中南美洲西海岸到北美,再經阿拉斯加、阿留申、

千島群島、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到紐西蘭止恰環繞太平洋一周,為全世界

主要的地震帶。

世界地震帶比較(全球常見的地震帶分布)2

2. 地中海地震帶:從地中海北岸開始,經義大利,西西裡島、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方到我國青藏邊界,其分支再延伸到新疆甘肅、陝西,四川約占 1/5 左右。

世界地震帶比較(全球常見的地震帶分布)3

3. 中洋脊地震帶: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東太平洋及北極海等中洋脊上,約佔 11%左右。許多規模較大的地震發生後,常有地表破裂或地層移動的現象,因此斷層經常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地方。

世界地震帶比較(全球常見的地震帶分布)4

地球内部真正引發地震的地點叫做「震源」,經震源垂直引伸到地面上的地方叫做「震央」。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的小地震叫 做「前震」,主要地震後的小地震叫「餘震」;而地震所造成的地表震動,能被我們感覺到的叫「有感地震」,隻由地震儀記錄出而不被我們感覺者叫「無感地震」。

而四川恰好位于地中海地震帶,因此地震活動甚為頻繁,屬于西部内陸人口聚集地區,一旦發生地震就會造成嚴重的災害。通常我們根據震源距離地面的深度,常将地 震分為三類:

1.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地面以下七十公裡以内的地震。其中若震源深度更淺,在地表以下三十公裡以内者又叫極淺源地震。中洋脊附近常發生淺源地震。

2.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七十公裡以上到三百公裡之間。

3.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地表三百公裡以上的地震。

當地震發生後,能量傳遞過程中由于岩石物理性質的不同,能量、振幅的衰減也會不同,此外,一般能量釋放愈多和淺源地震在有效距離内,所造成的災害也較大。

每當地震發生時,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常會報道所發生的地震規模有多大,目前全世界所通用的地震規模 是依據震源所釋放的能量大小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它是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于 1935 年所創,又叫「裡氏地震規模」,其定義是一标準扭力式地震儀在距震央一百公裡處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且用微米(μ )計的對數值(故常有小數)再加上一個由經驗所得的修正量(就是因離震源愈遠,震波會變愈弱)來表示,因此地震規模不受離震源的遠近而有不同的數值。每一單位增加的規模,其振幅為前一單位的十倍,例如規模 5.0 的地震是規模 4.0 地震的十倍強度,是規模 3.0 的一百倍強度;通常規模小于 5.0 的地震為小地震,介于 5.0 到 7.0 之間為中度地震,7.0 以上的則為大地震。

此外我國中央氣象局在報道地震大小時,也常用人所感受到震動的激烈程度或建築物受震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來分級,稱為「地震強度」,簡稱震度,此種分級現采用地震儀所偵測到的震波加速度來計算如下表:

世界地震帶比較(全球常見的地震帶分布)5

愈近震中,加速度愈大,因此震度也愈強,由震中向外,震度逐漸減小;若以震中為中心,向外将地震強度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稱「地震帶」或「地震線」。地震小則使人驚恐,大則使建築倒塌、山崩地裂、地表變形,電線,天然氣管線破裂造成火災,甚至引發海底地形變動發生海嘯, 對人畜造成相當大的損害。因此平日的預防及房屋的耐震設施、防震演習和發生時的緊急處置和防火觀念的養成,更是處在地震帶上的人們需要随時警覺和注意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