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緩肝

緩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31 03:52:35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1

“肝病者……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病者……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病者……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病者……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病者……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一、名家注釋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1

張介賓注:“肝為将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

全元起雲:“肝苦急,是其氣有餘,木性柔軟,有餘則急,故以甘緩之,且調中,以實脾也。

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者,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補以細辛之辛,瀉以白芍藥之酸。”

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1

肝屬木,應春季,陽氣從内而發,“急”是因為陽氣郁滞在内,不能順利生出的狀态。釋字:苦者,《說文解字》:“勞苦也。”急者,《說文解字》:“褊也。褊者,衣小也。故凡窄狹謂之褊。”急是因為空間狹小而郁急的意思,對于肝木來說,陽氣的順利生出是需要肝木的陰陽平衡,如果肝的陽氣過于旺盛則有熱,肝的陰氣過盛則有郁。由于肝氣不能順利疏洩而成郁急的症狀,急食甘味緩急,釋字:甘者,《淮南子·道應訓》:“大疾則苦而不入,大徐則甘而不固。《注》甘,緩意也。”經雲:“辛甘發散為陽”,味為陰,甘味屬陽,因此甘味為陰中之陽,而郁急又是由于陽氣被陰寒郁滞引起,因此甘味可以緩解因寒而造成的肝氣瘀阻。

臨床上人在很抑郁的時候喜歡吃巧克力,吃了就好一些,多發生于女性病人,有的病人每當抑郁的時候都大量吃巧克力,時間長了,不但抑郁沒好,還增加了很多濕氣,脾胃因此而受困。甘味可以緩解郁急的症狀,但不是解決肝苦急的根本方法,對于這樣的病例,可以适當吃些甘甜的食物,更重要的是找到肝氣郁滞的原因,俗話雲:“解鈴還需系鈴人”,隻有根本解決了肝氣瘀阻的問題,肝苦急的現象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釋字:緩者,《說文解字》:“綽也。”《釋名》:“緩,浣也,斷也。持之不急則動搖,浣斷自放縱也。”從以上這些解釋來看,“緩”是指持之不急則動搖,還有放縱的意思。心為陽中之太陽,五行屬火,心藏脈,主神明。經雲:“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心苦緩是指心有熱而神不收藏浮于上。急食酸味以收之,酸為肝木之五味,其用為收斂,收斂肝之陰精,減少肝精化氣而生熱,肝為心之母,由于肝氣收斂,而心神收斂。同時酸味本身也可以收斂心神。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之天氣為濕,脾之地陰為甘味。脾的功能是運化水谷精微,首先是化其為氣,然後上輸于肺,如果脾虛則濕氣停留,濕氣過盛則脾氣不能運化,水谷精微運化不足而留于中焦,不升反降而成腹瀉并帶有不消化的食物。濕邪困脾應該燥濕健脾,燥濕的方法有兩個,第一,是辛溫芳香化濕,這個方法是燥地之濕,是局部寒濕之氣。第二,是苦寒燥濕,此方法是通過寒凝使天之濕氣降為雨,這就是苦寒燥濕的機理,是祛除天之濕氣。在天的濕氣是濕熱之氣,在地之濕氣是寒濕之氣。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夏天天氣容易濕熱。記得有一年夏天帶美國學生去杭州實習,氣候悶熱,洗好的衣服晾在戶外,一個星期都發黴了還是晾不幹,這時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阿姨告訴我,把衣服晾在屋裡幹得快,我們住的酒店裡都是空調,屋外這麼熱都晾不幹,屋裡空氣很涼能晾幹衣服嗎?雖然半信半疑,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還是決定試一下,沒想到半天的時間衣服就全晾幹了。仔細思考一下,這就是苦寒燥濕。夏天南方天氣悶熱潮濕,如果不下雨河流同樣要幹枯;冬天氣候雖然寒冷,但空氣中雖然很少有濕氣,但河流是滿溢的。總之,辛熱可以燥濕,此濕的性質為陰,為地之寒濕;苦寒燥濕,此濕的性質為陽,在天之濕熱。因此,這裡的“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是苦寒燥在天的濕熱之氣,換句話說如果脾有寒濕之邪郁滞,治療應該是選用辛溫芳香化濕法。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肺藏氣,此氣源于脾所上輸的水谷精微之氣,前面講過了,水谷入于胃後,經過胃的腐熟,轉化成為水谷精微的物質,然後在脾的作用下氣化,上輸于肺,再加上天之清氣成為肺氣。肺氣以降為順,灌于脈中而成血,行于脈外則為氣。行血于脈中,降氣于脈外。如果肺氣不降而逆于上,應該急食苦味以降之。經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這裡的苦味作用與此相仿,肺氣上逆則為熱,或者肺氣因熱而逆于上,苦味的功能是堅,也就是能使濕熱之氣變得堅實,其作用在精上,所謂精堅是指精的收藏,精藏則堅,精不化氣則寒,苦味總是與寒氣相伴。這裡用苦味堅精存陰,以降肺之氣逆。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4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燥為天之六氣之一,燥是由于氣候涼而燥,因此也稱為涼燥。涼燥之性可以降肺氣,肺氣在上性熱,當氣候涼燥時,肺氣凝結成水而最後歸于下焦。如果下焦水過盛,則腎精化氣不足。補腎氣有兩個方法,第一,開精化氣,扶助腎陽。第二,辛散化濕,淡滲利濕,水濕減少了腎氣也就恢複了。

中藥的淡滲利濕方法,主要應用是澤瀉、茯苓等藥物。而辛散化濕的藥物主要使用附子、幹姜、肉桂之類。食療是食用辛味的食物,經文給出了“黃黍、雞肉、桃、蔥”五味屬辛的一類,主要作用是辛散水濕,扶助腎氣。正如經文中所說的:“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緻津液通氣也。”這個燥是指肺氣之燥,由于涼燥使上焦之氣失于濡潤,同時下焦之水過盛,腎陽相對不足,這就是腎苦燥的原因。因此辛味可以溫陽化水為氣,這個方法有兩個效果,第一,通過溫腎陽可以減少腎中的水濕之氣,從而恢複腎陽的功能。第二,辛溫化水為氣,濡潤上焦,辛味發散開腠理,津液與氣相通。

總之,五髒有藏精和化氣的兩種狀态,藏精為陰,化氣為陽。肝、心苦急、緩,急和緩都是形容脈象的狀态,寒郁則急,有熱則緩,肝心作用在血脈之上。肺、脾、腎苦氣逆、濕、燥,氣逆則熱,濕燥之性同在天之氣,肺、脾、腎的作用在氣分上。本段經文所述是五髒苦于各種邪氣,與五髒之病還有所不同,“苦”應該還是屬正常範疇,而五髒病則屬于異常。心肺在上焦,為手之六經以降為順;肝腎在下焦,為足之六經以升為順。脾居中。五髒之氣該升不升,該降不降,即表現為苦。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1

本條經文繼續讨論五味對五髒疾病的影響,上段經文所講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是指肝氣異常的早期階段,還出于肝氣失調的急性期,病邪還沒有入裡,肝病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調理起來相對比較容易。而本段經文所介紹的是肝病已經形成,而且病邪已經入裡,由于慢性肝病使肝藏本身長期處于郁滞的狀态,這時候如果肝藏有欲散的感覺,應該及時吃辛味的食物幫助肝藏疏洩,臨床常用藥物包括桂枝、生姜之類,說明肝虛的病機是由于肝氣被寒濕之邪所郁滞,這時候辛散對于肝藏來說就是補其不足,散寒祛濕,祛除肝氣郁滞,以助肝氣疏洩。所謂肝氣的實證是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表現為陰虛有熱,這時多食用酸味食物斂肝陰瀉肝實證。臨床常用藥物有烏梅、五味子、白芍之類藥物。

“心病者……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如果是心有病,心的陽氣過于瘀滞,不能生長,這時候如果感覺到心陽欲軟,軟者,《玉篇》:“柔也。”是心血脈瘀滞松解的征兆,這時應該及時吃鹹性,使之盡快軟化心藏,鹹味能助心陽開精化氣,補心陽。說明心的虛證為寒凝心脈,用鹹味補心陽。臨床常用藥物牡蛎、海藻之類。心的實證則是心陽過盛傷陰而燥,用甘味瀉燥。臨床常用藥物包括炙甘草、大棗之類。

緩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6

“脾病者……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脾五行屬土,土性緩和,中性。脾介于心火與腎水之間,土性濕溫,脾有病有兩個證型,虛證則發為涼燥,實證則發為濕熱,因此補虛用甘味治療涼燥證,瀉實用苦味治療濕熱證。因此甘味治療脾的涼燥,臨床常用黨參、太子參等甘甜類的藥物補脾氣。而用苦味瀉脾的濕熱,臨床多選用黃連、半夏之類藥物。

“肺病者……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肺有病,表現為虛實兩個證型,肺虛的症狀表現為陰虛有熱,肺氣不降逆于上,如果這時肺氣有收斂的趨勢,要及時給予酸性食物收斂之,臨床常用五味子之類藥物,這種酸收就是補肺氣之不足。肺的實證則是指肺中寒濕過盛,肺氣的宣發功能不足,這時用辛味藥物溫肺散寒,化痰祛濕,宣發肺氣。臨床常用幹姜、細辛之類藥物。

“腎病者……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腎有病,表現為虛實兩個證型,腎虛是指腎陰虛,腎精不藏,下焦相火妄動,如果這時候腎有堅實藏精的趨勢,應當及時食苦味以助腎藏精之,苦味是補腎陰不足,臨床常用藥物有黃柏、知母之類。腎的實證是指下焦水寒,寒水成冰而成實證,應該及時食用鹹味,軟堅化冰以瀉腎之實。臨床常用藥物有鹽附子、鹽炒巴戟天等。

總之,五髒所生之病總有虛實不同,虛實又都與藏精和精化氣相關,精藏為陰,精化氣為陽。對于肝心兩髒來說,其以精化氣為順,因此,五味藏精的作用為瀉其實,例如酸、苦、甘味;而五味發散作用則為補其虛,例如辛、鹹味。對于肺、腎兩髒來說,其以藏精為順,因此,以五味藏精的作用為補其虛,例如酸、苦味;而以五味精化氣的作用則為瀉其實,例如辛、鹹味。脾為居中,性緩,脾的虛證發為涼燥,以甘味為補其虛;脾的實證發為濕熱,以苦味為瀉其實。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内經》覺悟之旅》

由公衆号“杏林真傳”首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