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炮附子常用量

炮附子常用量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9 08:05:00

炮附子常用量?開炮附子,藥房給你的有的是黑褐色的,有的是淡黃色的,都對,都是炮附子,都是炮制過的熟附子,一般不會産生毒副作用,隻不過是炮制的方法不一樣那療效呢?療效都是溫陽散寒,但是有細微的差别也有用藥習慣的不一樣有的醫生習用淡附片,有的習用黑附片為此,我仔細查閱了附子的炮制方法,認真學習研究自古至今,附子的炮制方法還真是多,太複雜醫者必須識藥,必須懂炮制唯有如此,才能是一名好中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炮附子常用量?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炮附子常用量(說說炮附子)1

炮附子常用量

開炮附子,藥房給你的有的是黑褐色的,有的是淡黃色的,都對,都是炮附子,都是炮制過的熟附子,一般不會産生毒副作用,隻不過是炮制的方法不一樣。那療效呢?療效都是溫陽散寒,但是有細微的差别。也有用藥習慣的不一樣。有的醫生習用淡附片,有的習用黑附片。為此,我仔細查閱了附子的炮制方法,認真學習研究。自古至今,附子的炮制方法還真是多,太複雜。醫者必須識藥,必須懂炮制。唯有如此,才能是一名好中醫。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zc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什麼叫子根?我沒有親自去附子的産地去實地查看,但通過照片可以得知,這與山東産的芋頭相似,我們吃的芋頭就是子根。子根比較嫩,吃起來軟糯。我不怎麼買菜,也不知道什麼樣的芋頭好吃,有一次買芋頭買的都是老母子,特别難吃,還招來老婆的嘲笑。附子的老母根又稱為“烏頭”。那些沒有長出附子的老母根,個頭較大較長,為天雄。

附子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

加工成下列品種:

①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食用膽巴(氯化鎂為其主要成分,鹵水點豆腐)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鹽附子一般不入藥,隻是作為制作淡附片的原料。為什麼用鹽腌?為了防止附子腐爛。就像腌鹹菜一樣,蘿蔔不腌就變質腐爛。腌制後,如果嫌其味鹹,就可以用清水漂洗,去除鹽味。

②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淨,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切成約0.5cm的厚片(縱切就是順着附子的纖維紋理來切故稱順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到出現油面、光澤後,烘至半幹,再曬幹或繼續烘幹,習稱“黑順片”。

③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約0.3cm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至半幹,以硫磺熏後曬幹,習稱“白附片”。

④炮附片:取淨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态,加入淨附片(淨附片的制作,就像農村以前曬地瓜幹,先把鮮附子刨成片,曬幹,就是淨附片,也稱生附片),不斷翻炒,炒至鼓起并微變色,取出,篩去砂,攤晾。

⑤淡附片:為何稱之淡附片?與鹽附子相對而言。鹽附子味鹹,淡附片經過清水漂洗,鹽分丢失,味就變淡了。取淨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開後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幹燥。篩去碎屑。鹽附子每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

上述這幾種種都可以稱之為“炮附子”。

一般藥房中沒有鹽附子。如果你處方上寫“炮附子”,給你哪一種都沒有錯誤。因此,必須寫清楚。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的功能。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官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等。

附子生品有毒,多外用,經加工炮制後,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溫腎暖脾,補命門之火力勝。用于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冷痢腹痛,冷積便秘,或久痢赤白等。淡附片以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為主。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寒濕痹痛,心腹疼痛,陽虛水腫,陽虛感冒等。

1.生用

(1)四肢厥逆:常與幹姜甘草(炙)同用,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用于陰寒内盛,陽氣欲脫,四肢厥逆,惡寒蜷卧,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脈微欲絕,或太陽病誤汗亡陽,如四逆湯(《傷寒論》);上方若重用附子、幹姜,用于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身反不惡寒,如通脈四逆湯(《傷寒論》);若與蔥白、幹姜同用,用于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如白通湯(《傷寒論》)。

(2)寒痰咳嗽:常與生半夏同用,具有溫裡祛痰的作用,用于寒痰咳嗽,如二生湯(《濟生方》)。

(3)氣虛痰厥:常與生烏頭、天南星、半夏等同用,用于外感風寒,内傷生冷,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暈欲倒,嘔吐不止,如芎辛湯(《三因》)。

(4)小兒脫肛:常與龍骨同用,搗細羅為散,每用3g,敷在肛上,用于小兒脫肛,如附子散(《聖惠方》)。

(5)癰疽胬肉:單用生附子,濃醋煎洗患處,用于癰疽胬肉,如附醋湯(《理瀹骈文》)。

2.制用

(1)黑順片,淡附片,二者炮制方法不同,但功用近似。黑附片相當于蒸地瓜後再曬成地瓜幹,煮地瓜時又加了些調料(黑豆甘草);淡附片相當于煮地瓜後再曬成地瓜幹。

①肢厥無脈:常與紫瑤桂、别直參、原麥冬等同用,具有回陽生脈的作用,用于少陰病下利脈微,甚則利不止,肢厥無脈,幹嘔心煩,如回陽救急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②中風癱瘓:常與白花蛇、烏梢蛇、草烏等同用,具有溫經止痛,化痰通絡的作用,用于中風癱瘓,痿痹痰厥,拘攣疼痛,癰疽流注,跌仆損傷.小兒驚痛,婦人停經,如大活絡丹(《蘭台軌範》)。

③痰涎壅盛:常與沉香天麻半夏等同用,具有理氣散寒,祛風化痰的作用,用于小兒因恐懼發搐,痰涎壅盛,目多白睛,項背強急,喉中有聲,步行動作,神思如癡,如沉香天麻湯(《寶鑒》)。

④洩瀉無度:常與枯白礬、華陰細辛、诃子皮等同用,具有溫裡祛寒止瀉的作用,用于洩瀉無度,如斷下丸(《普濟方》)。

(2)炮附片

①虛寒洩瀉:常與幹姜(炮)、人參白術等同用,具有溫腎補脾的作用,用于脾腎陽虛,洩瀉時作,或下痢清谷,面色咣白,手足不溫,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與肉豆蔻、幹姜(炮)、茴香等同用,用于氣虛冷積,心腹絞痛,洩瀉食少,如附子茴香散(《仁齋直指附遺方論》)。

②風寒濕痹:常與桂枝、生姜、大棗、炙甘草同用,具有散寒祛濕止痛的作用,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關節疼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若與炙甘草、白術、桂枝同用,用于風濕相搏,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如甘草附子湯(《傷寒論》)。

③陽虛水腫:常與澤瀉、桂枝、茯苓等同用,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用于腎陽虛衰,腰痛腳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水腫,如腎氣丸(《金匮》);若與五味子、山茱萸、肉桂等同用,用于腎氣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赢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如十補丸(《濟生方》)。

④陽虛感冒:常與麻黃、細辛同用,具有助陽解表的作用,用于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無汗惡寒,發熱倦卧,脈反沉者,如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

⑤精洩不禁:常與鹿茸、肉苁蓉 (酒浸)、五味子等同用,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用于陽氣虛損,下元冷極,精洩不禁,小便頻數,腰腳無力,飲食減少,如正陽丸(《總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