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全球氣候變化,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斷向西北偏移,再加上近些年我國持續加大對西北地區的生态治理,這綜合使得西北的環境由“暖幹”逐漸向“暖濕”過渡,具體體現為西北地區的降雨量較往年異常偏多,地表河流的徑流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第一大鹹水湖泊,青海湖的面積、水量已經連續16年出現了增長,根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4月下旬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72.69平方公裡,比上一年同期增大了29.44平方公裡,較近十年(2011-2020)同期,平均增大了163.94平方公裡,相當于3個杭州西湖的面積。
随着青海湖面積不斷擴大,自2018年起青海湖主湖體岸線長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沿湖濱周邊的沙堤、河流入湖口等都相繼被淹沒,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有很多人發出疑問:如果青海湖面積無限擴大,未來有一天能否沖出大山連通黃河呢?有朝一日如果青海湖有了出湖口,不再是封閉型湖泊,那有沒有可能重新變為淡水湖,改善西北的用水現狀呢?很多人回答100年以後、500年以後可以實現,但其實真的沒有科學依據,個中原因下面就結合地理科學來詳細探讨一下。
根據地質資料顯示,大約在13萬年前,青海湖和黃河還是相互連通的,在湖泊的東南岸有一條出湖河流與黃河相連接(現在的倒淌河),因為當時湖水有進有出,所以那個時候青海湖還是淡水湖,後來由于地質構造運動,青海湖與黃河之間隆起了山脈,切斷了青海湖的出湖通道,使青海湖完全變成了全封閉湖泊,自此青海湖的排洩方式隻能依靠自然蒸發,而自然蒸發無法帶走水中的鹽分子,所以在長年累月的沉澱之下,青海湖最終變成了鹹水湖。
從上述說法就可以看出,青海湖變成鹹水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洩通道被阻斷,所以理論上講,隻要青海湖水深能夠超過周邊海拔最低點,那就完全可以自然溢出,經黃河流進大海,成為活水若幹年以後最終重新演變為淡水湖,但比較前些年的水量數據以及青海湖周邊的海拔數據來看,想要實現這一目标至少需要上千年。青海湖整體處在地殼運動所形成的斷層陷落中,周邊被祁連山脈、同寶山,青海南山、日月山等衆多條形山脈包圍,即便在這些山脈之間存在很多陷落廊口,但海拔最低的廊口也要高出青海湖湖面太多太多。
當前青海湖水平面的平均海拔在3200米左右,如果要自然溢出流入黃河,隻有兩條通道可走,第一條是向南穿過青海南山和日月山之間的廊口,此廊口的直線長度是60公裡左右,但平均海拔是3270米左右,比青海湖高出了70米,第二條是向東穿過同寶山和日月山之間的廊口,先進入湟水發源地,然後再進入黃河,此廊口的直線長度更短,隻有20公裡左右,但平均海拔是3290米左右,高出湖面近100米,所以這兩條通道不管走哪一條,都代表着青海湖水深至少要上漲70米。
而根據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數據顯示,最近五年青海湖水位上漲了大概1.8米,我們取一個近似的平均值,按照每年上漲0.5米來計算,那直觀數據上看,上漲70米需要140年,但140年隻是直觀數據,實際上根本不能這樣簡單計算,因為青海湖每上漲一部分,湖泊面積就會同步擴大幾個倍數,畢竟青海湖不是“圓柱形”而是呈“倒梯形”,憑借青海湖周邊的降雨量,就算再加上雪山融水量,也根本不足以支撐這麼龐大的湖泊面積,除非人工修建輸水隧洞,打通活水外溢通道,否則憑借青海湖自然水位上漲,斷然不可能重新溢出,更不可能重新變為淡水湖,所以那些關于青海湖變為淡水湖的言論聽一聽就好了。
最後也要強調一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青海湖面積擴大也不能盲目地樂觀,雖然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體,湖體面積增大不僅會改善環青海湖周邊的生态環境,還會增加周邊大氣的濕度,遏制周邊土地沙漠化,但青海湖面積增大,水位上漲的背後也關系到氣候變暖。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青海湖地區60年代的平均氣溫是零下1.3攝氏度,80年代為0.1度,90年代為0.5攝氏度,而到了2000年以後,平均氣溫上升到了1.3攝氏度,這說明青海湖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也不能幸免,如果青海湖周邊的暖濕化狀态一直保持現狀則以,但如果氣溫繼續升高,那青海湖面積不但不會再增加,反而有可能會逐步縮小,因為氣溫越高周邊雪山的融化速度就越快,未來有一天如果雪山融水的體量不再支撐地表徑流,或者青海湖的蒸發體量重新大于入湖河流來水量,那青海湖隻能是逐步縮小。
對此,各位讀者你們又有什麼看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