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能看到各行各業越來越多關于知識體系化的文章話題被關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知識體系化的積累。本篇文章将圍繞知識體系為主題,會涉及到很多不同緯度的知識内容展開。
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
第一,系統化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學習,節省學習中大量不必要的時間;
第二,學習吸收進來的知識點及時納入體系裡,可以讓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第三,體系裡的知識更容易産生交織和聯系,有利于在遇到問題時發現新的可能性,并對問題本身産生深刻的洞察力。
知識體系化能夠讓我們有穩定的思維結構和根基,也能幫助我們打開終身式學習模式,甚至可以實現思維方式的自我升級。
知識的點、線、面、體
很多設計師困擾不知該如何建立并提升自己的知識體系。(下圖)如果我們能将平時自己專業中掌握最好的那一兩個知識方法,作為知識體系的切入點,一個知識點帶動一條知識線,從而形成橫向知識面,那麼如果縱向深入,有可能會發現蘊藏在這個知識面下的巨大體系。有了知識體系之後,你掌握的每一個知識點會被嵌入到在這個體系中,一個新的知識點可能會跟其他知識碰撞産生新的知識。
當然,如果知識點不夠,便無法連線成面,所以就需要我們平時工作學習中多總結提煉并複盤。
(下圖)我盡可能的将自己梳理的知識框架展示的清晰易懂,以便能更好的闡述整個框架的邏輯,看是否能夠通過此篇分享給大家一定的啟發。
上面這張框架圖中(中間的知識水平線),以設計的專業技能技法和軟件運用等作為一個能力起點,同時向上下兩端延伸。
向上逐漸掌握設計方法、策略思維、産品思維、用戶思維、了解業務、甚至到頂端關注整個社會生态價值,由此通過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逐漸影響外在;
向下則是逐漸掌握設計基礎原理、原則定律、設計心理學,直到菱形的底端構建起自我認知系統,通過自己的能力提升逐漸影響内在,從而改變自己。
上 層 知 識
從中間水平線,依次往上 -----------------------------------
01
紮實的設計外在基本功
設計專業技能技法、軟件對于設計師來說是最基本的能力,具體體現在一個團隊中你是否熟練掌握必備的設計軟件,是否具備高超的設計技法,是否了解當下設計趨勢風格,能否有效地協助團隊或獨立完成某個項目……比如小到一張banner、海報、主視覺KV,大到一個産品叠代改版、重要活動的上線、甚至建立完整的設計語言等等,這将直接決定了你能否在一個公司團隊裡很好地活下來,這些基本功也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外在能力體現。
(如下圖)設計師在視覺畫面設計過程中,技能技法基本涵蓋了視覺設計這幾大畫面關系,每一項具體在畫面把控中需要注意什麼,視覺設計的同學自然懂。由于平時工作中我們每天都在接觸設計技能、技法、軟件相關,所以在此就不過多闡述舉例。
02
掌握設計方法和工作方法
設計工作方法往往是經過一定的經驗積累形成一套自己用之有效的方法模型,好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同事甚至團隊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掌握的方法至少在平時實踐中用過一次,并且證明有效,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方法。舉例,我們平時常見的設計方法模型如:
【Heart模型】
Google推出的用于産品體驗設計針對以用戶為中心的體驗度量模型,能夠用于大範圍的用戶體驗度量方法。産品體驗設計需要把握好五個度(即:H用戶愉悅度、E用戶參與度、A用戶接受度、R用戶留存率、T任務完成度),Heart模型通常用于設計驗證與評估階段;
【5W1H】
前期與需求方溝通需求的通用方法,方便我們掌握需求的背景(Why為什麼要做)、業務目标(What要做什麼)、受衆人群是誰(Who為誰做)、投放場景在哪(Where用戶在哪能看到設計方案)、設計排期(When設計使用時間)、項目如何規劃(How怎麼做)
【保羅·蘭德的logo七步測試法】
品牌設計中常用于設計師檢驗一款logo設計的好壞,如logo是否具有獨特性、是否能被記住、可視性如何(容不容易看清)、适應性如何(能否滿足不同場景下使用)、普适性如何(大多數人能否接受)、前瞻性如何(能否保持設計超前不落伍),以及logo圖形是否夠簡潔。
03
提升設計思維
什麼是設計思維?也可以理解為“結構化思維”,是以事物的結構為思考對象,以對事物結構的建構作為思考過程,力求透過結構看問題,從而得出事物客觀規律的一種思維方式。當我們設計中遇到問題,應花時間确定真正根本的問題所在,不是立即解決丢過來的表象問題,設計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并不是真正本質的問題,通常隻是問題的表面。
還有一些看起來似乎很複雜的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這些問題往往比較混沌,沒有章法,結構化思維看問題其實就是讓無序混沌的問題變得更加有序。如果我們能夠停下來思考更潛在的問題,想一想更充分的設計解決方案,那麼很多問題解決起來可能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反之,對錯誤的問題即使設計方案再精彩,也不如不做。
舉個例子:
由英國設計協會經過長期商業設計研究後,提出著名的“雙鑽模型”,是運用于複雜設計流程中一種典型的結構化設計思維方式,将複雜的設計過程大緻整合為兩個大的階段:
鑽石一:保證設計方向的正确(發現問題 ➡️ 定義問題)
鑽石二:保證創意過程的正确(發散創意 ➡️ 交付方案)
從發現問題,到定義問題;從發散創意,到交付方案。前期保證方向的正确,後期保證創意過程的可控,即使中間過程中有再多的細節,或者是需要反複溝通的問題再複雜繁瑣,但始終能保證大的方向結構依然清晰明确。
04
了解用戶訴求,提升産品和業務思維
設計師需要具備業務思維,以及通過用戶和産品角度思考設計,主要是避免陷入專業思維的局限性裡,設計隻有聚焦于解決業務問題,才能産生價值。專業一定要服從于業務,什麼業務出現什麼問題,設計應該如何解決。重點關注業務的具體問題,洞察用戶訴求,不局限停留在設計流程、專業和方法這個層面。
那麼,如何養成業務思維,并能在實際工作中溝通并解決實際問題呢?
1 充分溝通
主動找業務部門深入、充分溝通業務的訴求和想法,感知業務的需求。
2 換位思考
傾聽業務并換位思考,足夠了解當前業務現狀和背景,以及目前的痛點。設計需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效果。
3 積極響應
主動提供幫助,從設計角度提供解決方案。
4 業務敏感
了解公司大的戰略方向和業務階段性的變化,基于業務思考設計能夠做些什麼,以及設計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能支撐戰略。老闆思考的問題一定是怎麼達成業績目标,如何産生價值和收益。
05
關注社會價值和生态
設計向上的頂層,我認為應該是關注社會和站在人類生态更高的角度,因為這個話題比較大,所以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馬斯克的火星鍊計劃,是考慮未來對人類的向外探索和找到第二适存空間而展開的計劃,所有的一系列技術研發和設計,都是基于這個偉大的目标為最終方向;再比如螞蟻森林種樹、阿裡普惠體……這些都是站在為整個社會和人類創造普惠價值的角度。
底 層 知 識
從中間水平線,依次往下 -------------------------------
06
熟悉設計基礎原理
一張設計畫面涉及到不同的設計技能,字體設計、文字排版、畫面構圖……但是背後都需要了解一定的基礎原理知識,如:版式原理、色彩原理、透視原理、字體原理、動态原理……如果不夠了解熟悉,那我們很容易在設計過程當中某些問題點無法準确判斷設計是否存在問題,也就無法有效地進行畫面調整。所以,基礎原理應該是一個設計師必備的内在基本功。
舉個例子:
【版式設計原理】
版式設計不能像繪畫創作那樣以表現内心情感為首要目的。在用其傳達具體信息的設計過程中,應當根據版式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依照版式設計原理進行設計,所謂藝術化的創造,當以符合原理為前提。
【透視學原理】
一般大家都知道1點透視、2點透視、3點透視,但很少人知道4點透視、5點透視,而這些較為複雜的透視原理,一般會用于插畫、漫畫、藝術等行業,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誇張的日漫畫面,多數就用到了這些透視原理。
大部分時候,我們可能用不到這些複雜的原理知識,但深入了解研究下并沒有壞處,拓寬了解更多的知識面,在未來不确定的變化中,說不定某一天就能派上用場。就好像爬山一樣,在沒有翻過這座山之前,我們以為眼前的山就是最高的,殊不知當你爬上山頂,才發現原來有更多更高的山峰……
07
運用設計原則和心理學定律
《設計心理學》作者唐納德·諾曼說過“好的設計實際上比糟糕的設計更難被注意到。”這句話本意是好的設計可以很好的契合我們的需要,融入生活難以被察覺到,好的設計為我們服務卻不引起我們對它本身的注意。但糟糕的設計會暴露出它的不足,而更加引人注目。
但我們細想,那些融入我們生活中的好設計也正是遵循了基本的設計原則,并且符合人們的心理訴求,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學定律。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學,也叫“完形心理學”。
當物體彼此靠近時,這些物體被看作是一個組而不是各自獨立的。這裡說的就是格式塔原理中的“鄰近性原則”。将鄰近性原則運用到版式設計中,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定要設定文章的段距要大于行距,行距要大于字距。
類似的還有“相似性”、“閉合性”、“對稱性”、“連續性”等原則,這裡就不一一展開說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查找學習。
比如,還有著名的希克定律“當給予用戶選擇權越多,他們做出決定所花費的時間也就越長”。因此,建議在界面設計中保留較為重要的選擇項,包括按鈕,圖片,頁面,删除不必要的選擇,這樣可以使産品的可用性更好。
再比如,用戶體驗設計中常用的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需求層次理論最開始包括基礎的五個層次,後來馬斯洛又對其進行了修訂(如下圖)。按照馬斯洛的觀點,當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人的本能會支配着人們的行為動機;隻有當低層級需求得到适當滿足後,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設計師要懂用戶,包括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行為動機,還有諸如“色彩心理學”等心理原理方面的知識。這些設計原則和定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
08
建立自我認知系統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過“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一個層次,很難靠同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隻有設法提升自己的認知後,才能解決低層次的問題。”
認知,其實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是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它可以運用到所有行業、所有事物上。一個人的底層認知,決定了其邏輯思維、對事物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換句話說,如果底層認知出現問題,那麼方法、邏輯、思維這些就會出現問題。
張一鳴曾在一個采訪視頻中說到:“你對一件事的認知越深刻,你就越有競争力。”認知是指對事物的理解程度最終會決定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選擇。但認知的慣性,又會導緻我們不太容易接受認知以外的事情,也就有可能會錯失很多當前認知以外的機會。
再回到我們設計專業中,比如“審美認知”,說白了就是設計中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一點對設計師來說尤為重要,決定了設計工作中對設計風格的判斷能力,以及對當下流行趨勢的把握能力。審美認知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可以被塑造的觀念和習慣。所以我們平時才會花費大把時間關注收集設計前沿資料,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審美和眼界。
設計師該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知識的積累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謂 “認知即痛苦”。構建知識體系有一個原則,知識體系一定要是自己的,且必須是自己親自搭建的。否則,填充的知識内容如果不經過自己親自整理,就不會産生深刻的印象和記憶。我也曾嘗試把别人的知識體系拿過來用,但會發現很多别人整理的内容其實對自己并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而且體系的思路也會有不太匹配的地方,所以别人整理的知識體系最好隻是作為參考。
最後,在長期的設計工作中,我将這些工作方法、設計原理、策略思維相關的知識進行串聯,并結合當下設計團隊的工作常态,逐漸梳理出這套針對自己較為實用的知識體系框架。
作者 | Peng蓬 芝士追光創始人,分享品牌、插畫、運營、平面等品牌設計相關經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