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做社交,但做成社交的卻寥寥無幾。
先是互聯網大廠們埋頭苦幹,孵化一個又一個新産品。據統計,單是互聯網大廠,2019年就推出了超過50款社交産品,但掀起水花的顯然卻屈指可數。
社交創業者們更是前赴後繼地“死在沙灘上”,曾在投資圈紅極一時的匿名社交産品“一罐”也在2019年7月宣布解散,創始人“純銀V”(郭子威)甚至表示想暫停創業。
成立于2016年的Soul,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似乎成為了一款“奇迹”産品。根據移動數據分析平台App Annie的統計,Soul在2019年iOS市場中國約會交友APP中下載量排名第四,收入排名第五,而霸占排行榜第一第二的仍是多年的龍頭老大—探探和陌陌。
Soul曾因為更重視“精神和靈魂”,缺少荷爾蒙驅動,缺乏變現能力,而不被一些投資人看好。但就今天的結果來看,Soul在變現上表現尚可。創始人張璐表示,雖然目前隻是略微盈利,但這是因為現階段賺錢并非Soul最優先級目标,不代表Soul沒有賺錢的能力。
與許多社交創業者不同的是,張璐可以說是完全從零開始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并沒有互聯網工作的經驗。産品磕磕絆絆一年多才正式上線,而這期間核心團隊隻有她一人,其他人都是來來又走走。
Soul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Soul究竟如何定位自己?現階段會為增長感到焦慮嗎?對于這個一直低調神秘的APP我們有諸多好奇。最近36氪和創始人張璐聊了聊,她說Soul能到今天,是“恐懼感”在推着她向前走。
以下為對話實錄,内容經36氪編輯。
36氪:Soul到今天來說,其實整體已經比較穩定了,但去年的“下架風波”還是會對你們有些影響吧?
張璐:下架肯定有影響,但影響有限。那段時間我們就專心優化産品,提升内容風控。我們做了很嚴格的自救、自查,就是所有的産品經理和運營都坐在一個會議室裡面,把所有可能有的風險全部排查了一遍。這次之後,我們也覺得要加強跟外界的交流,包括監管部門和媒體,因為之前我們都是埋頭做産品,很少出來說話,可能外界對我們是有誤解的。
我們的長期目标是降低人們的孤獨感,可能這個目标短期内會受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影響,但不會影響我們長期想要達到的結果。
36氪:“降低孤獨感”這個目标是從創立初始就存在的嗎?
張璐:是的,一直沒有改變,孤獨感就是我們核心要解決的問題。
36氪:為了實現這個長期目标,産品上有沒有經過比較重要的叠代?
張璐:産品的架構從開始到現在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核心功能是發布内容,真實地表達,這是根基。其他的玩法都是為了能高效的推薦給你可以深度交流的人,叠代都是順着這條主線。現在我們可能會有更多興趣類的tag,去分類内容。
36氪:哪種功能用戶使用的最多?
張璐:還是文字聊天和發布内容。自從我們上線了語音匹配後,很多人會把我們劃到語音社交,但實際上大概隻有10%的用戶會用到這個功能,語音匹配算是我們對即時匹配的一種補充。
36氪:你一直提到“真實地表達”,你怎麼去定義社交網絡的“真實”?可能許多人會拿Soul跟匿名社交産品作對比。
張璐:首先我們不是匿名社交産品。一般匿名社交産品是指用戶沒有獨立ID,你不能追溯到他的主頁,這才是匿名社交産品的根基。Soul不屬于這樣的産品,每一個評論和每一個瞬間你都可以追溯到發布的人的主頁,這也是他唯一的ID的主頁。
真實表達也是針對目前有非常大壓力的熟人社交來講的。在Soul上你是沒有這種壓力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你的表達并不是為了得到多少人的認同,并不是為了得到多少的點贊,你隻是想表達。
36氪:出于人的本性來說,大多數人發表東西是想獲得共鳴的。
張璐:是這樣,但是大多數人隻需要“正确的人”的共鳴,不是越多越好。
36氪:如果說根基是内容廣場,那麼Soul究竟是一款社區産品還是社交産品?因為社交産品可能更注重的是匹配。
張璐:如果重視匹配效率的用戶,那可能他需要解決的需求是獲得現實關系,如果以此為目标的話Soul可能并不是首選。Soul解決的是社交網絡的需求,會更像Ins,而不是獲得單一的現實關系。如果說用戶在這裡獲得了現實關系,Soul也隻是順帶解決了這個需求。
36氪:所以Ins是Soul的對标嗎?
張璐:不算是對标。比較像的地方是,Soul最終可能也會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并存的。在Ins上我也是既會關注KOL,又會關注一些我聊天比較多的人。
去中心化就是,我跟這個人比較熟了,我會時不時看看他的主頁有沒有更新,但他也不是KOL,隻是因為我們有深度聊天的關系。但同時,Soul上有很多興趣向的tag,我會想去看看這些tag下有哪些KOL發布了有趣的内容,所以它可能會是一個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結合的産品,這并不矛盾。
現在Soul的用戶發布的内容有三分之一都帶着tag,都是用戶自發添加的。比如我今天撸貓,我就來tag撸貓或者喵星人,這個也和Ins比較像。用戶認為添加tag可以讓更多有相同愛好的人找到他們,所以他們願意去添加這些tag。
我的設想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戶會一直想打開Soul,每次能在這看到自己認同的内容,也可以在上面打發時間,和别人聊天互動,進行有意義的交流,但又不會感到有壓力。
36氪:用戶深度交流之後不會轉移到微信上嗎?
張璐:肯定會有一部分用戶是願意轉移到微信上的,但是大部分用戶其實是不願意的。因為微信上是用戶真實的生活,他不想暴露很多,如果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現實關系,他其實沒有必要轉移到微信上。
36氪:Soul怎麼去定義平台上的KOL?會去運營嗎?
張璐:我們不會刻意運營,也不會對任何人進行扶持。他發布的内容能夠吸引相關的人群,他就會獲得更多的曝光,所有都是機器學習的結果。
36氪:從産品層面說,你覺得Soul現在還有什麼不足嗎?
張璐:我覺得我們在内容的呈現和發現機制上,還沒有做的很好。内容隻能憑借單一的信息流或者是tag去發現,讓内容更好地聚類,讓用戶更容易更簡單地去發現感興趣的人,是我們想要去優化的。
36氪:比較好奇你創立Soul的動機是什麼?
張璐:我記得當時我是想說什麼話,但是在微信上是不可以發的,然後我就發到QQ空間,設置了僅被自己可見。那一刻就覺得好像沒有一個這樣的産品。
36氪:你之前的工作經曆和社交産品有什麼關聯嗎?
張璐:其實沒什麼關系,我并不是互聯網出身的。但我是一個經常有創新想法的人,隻是很多都沒能付諸實踐。隻有想做Soul這麼一個産品時,我是很快就去做了,所以我在想這可能就是我真正想去做的事吧。
36氪:那最初組建團隊會比較困難嗎?完全沒有互聯網的經驗。
張璐:是的,最早我就隻有一個人做這個産品,自己畫了個原型,找了一個兼職做了一套 UI,後來又去找外包公司做demo,外包公司總問一些我聽不懂的東西,什麼前後端啊什麼的,我就一邊聽一邊谷歌百度。
但外包公司做出來的産品基本用不了,用戶體驗了以後各種bug,比如消息發不出去等等。那個時候我就發現,用戶甯願截屏發圖片也不想轉移到微信上,我還挺驚訝的,就覺得大家真的很需要這個産品,就決定辭職專心來做。
一開始組建團隊的時候,真的很擔心會影響别人的前途,也不敢去招一些有經驗的人,第一個設計師跟我一起工作時才18歲。大概7個人做了接近10個月才把這個産品做出來,2016年11月“第一版”才算是上架了。
其實一直到2017年上半年,都還有很多bug,我記得服務器動不動就崩了。很多時候我都是自己上線測試,坐在程序員旁邊一點點改,直到把産品測通。所以我們自己運營了一年多的産品之後,才拿到第一筆錢。
36氪:怎麼說服投資人的呢?算是踩中了風口嗎?
張璐:2016年底的時候,融資環境已經變冷了,而且社交并不是風口吧,我甚至那時候都不知道什麼是風口。我後來也問自己,在我無法證明任何事情的時候,他們為什麼要把錢給我,我其實也不知道。我的天使投資人都是個人,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相信我這個人。
36氪:很多人會讨論社交産品的代際差異,比如之前許多投資人也在研究“00後”的産品,這點你怎麼看?
張璐:代際永遠是有意義的,隻有年輕人占比高的産品才會增長。其實很多東西都在經曆代際差異帶來的變化,比如品牌,但是這背後的底層需求其實是沒有巨變的,隻是随着科技、社會的發展,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帶來的變化。
36氪:Soul是給哪一代人的産品?用戶畫像是怎樣的?
張璐:當代的年輕人吧,其中95後滲透率已經超過40%。我們城市分布也是比較平均,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包括海外都有。
36氪:你覺得社交産品的核心是什麼?
張璐:核心是用戶關系,隻有能形成不同層面的用戶關系,用戶才願意留下來。當然玩法創新也很重要,它可以為你帶來自發傳播的新用戶,Soul也一直很重視這塊,我們的産品框架和玩法都是原創的。
36氪:Soul的競争者是誰?
張璐:其實我們很少關注競争對手,因為我覺得社交門檻其實很低,任何人都可以來做,但是産品的壁壘其實很高,用戶心智是無法被copy的。我們也希望能夠和更多大家所謂的競争者達成合作,一起去滿足年輕人的需求。
36氪:現在的體量大概是?
張璐:隻能說Soul是一個數百萬日活(DAU)的産品。
36氪:有為增長感到焦慮嗎?
張璐:增長現在肯定不是一個焦慮的問題,因為Soul絕大多數都是自然增長,一直是比較線性的。比起焦慮,我覺得一直是“恐懼感”推着我向前走。
其實我一直沒有特别多的預期,有的人是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和預期,然後一直朝那個方向努力,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更多時候是出于恐懼。最開始的那段時間,會害怕運營不下去沒有增長,害怕不停地會有人辭職,害怕沒錢支付服務器費用。到現在這個階段,也會擔憂産品能不能有持續的創新,團隊能力是否能持續提升,這些都關乎着我們能否活下去,是這種恐懼感在推着我往前走。
36氪:如果說增長不是焦慮的問題,那有沒有什麼是會讓你焦慮的?
張璐:我覺得我本身不是很焦慮的人,在下架期間也沒有覺得特别焦慮。我其實是希望整個商業環境能夠變得更好一點,能更好地保護原創者,我們能夠和外界進行更良性的溝通。
36氪:Soul的流量怎麼變現?外界認為Soul不怎麼賺錢是不是一種誤解?
張璐:我們現在的變現是很克制的,完全沒有廣告,所有的變現都是一種增值服務,比如增加匹配次數之類的。我們在變現上是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點的,隻是現階段還不是優先級。但即使是非常克制的狀态,我們也是行業裡比較不錯的水平了。
36氪:我看到Soul經常會有一些類似開屏廣告的内容,比如騰訊視頻、知乎之類的。
張璐:這些都是資源置換的,因為我們有年輕人的流量,包括我們在綜藝節目上的露出也都是資源置換來的。
36氪:可以透露一些具體的營收數據嗎?
張璐:我隻能說目前我們是可以打平,甚至略有盈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