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又一重磅文件來了。
近日,中央出台支持民營企業“28條”文件。作為立足于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中央文件,不僅再度肯定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而且提出在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放開競争性業務。
力度之大、定位之高,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有着與衆不同的信号意義。
除了這些重磅措施之外,這份文件,還透露了區域發展的關鍵布局。
01
文件指出: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機制。
衆所周知,近年來我國出台了不少重磅規劃,在這些規劃中,哪些是重大國家戰略?
這方面,文件有明确提及:
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國家戰略,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不難看出,除了着眼于國際的一帶一路之外,在國内區域發展方面,目前共有六個重大國家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顯然,重大國家戰略是戰略中的戰略、規劃中的規劃,意義自不待言。
除了衆所周知的“一帶一路”以及三大城市群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兩方面:
一是黃河領域與長江經濟帶相提并論,成為我國橫貫東西的兩條戰略要地。
二是,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被上升到“重大國家戰略”層面。
02
這些國家戰略,不少已經落地生根。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三大世界級城市群,早已為公衆所熟知。
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早在2015年就已落地。
目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正在穩步推進之中,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加上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北京大興機場正式通航,京津冀協同發展越行越穩。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則在2019年年初落地。
這次規劃,确立了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作為四大中心城市,以深圳-香港,廣州-佛山,珠海-澳門作為三大極點。(參閱《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指南》)
在此之後,深圳随後又獲得“先行示範區”的加持,澳門則在回歸20周年之際獲得金融層面的戰略加持,政策力度超乎過往。
長三角一體化則在2019年年底落地。
這次規劃,不僅提出“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再度明确上海的龍頭地位,而且提出都市圈一體化設想: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甯波都市圈。(參閱《官宣!中國最大城市群來了!》)
長三角一體化頂層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三大城市群頂層規劃的全面落地。這三大城市群,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而且還為其他城市群的落地提供示範樣闆。
03
長江經濟帶與黃河領域高質量發展,為什麼要如此突出強調?
長江、黃河,不僅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文明,而且橫跨中國三大階梯,流經超過一半的省域,無論在區域發展還是生态領域,重要性都非常突出。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囊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合肥、南昌、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衆多一二線城市。
黃河領域同樣腹地廣闊,主要包括九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囊括西安、鄭州、青島、濟南、蘭州等一批重要城市。
早在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就已出台。
在規劃加持之下,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長三角、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均在穩步推進之中;上海、武漢、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已得到進一步鞏固。
黃河流域規劃雖然尚未出台,但已多次被點名。
前不久的2019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要紮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可見,長江經濟帶冠以“經濟帶”之名,經濟與生态并重;黃河領域并未明确提及“經濟帶”概念,而是以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關鍵。
這就體現兩大區域的不同之處:長江經濟帶流經之處,發達省份衆多,中心城市衆多,加上長江航道和三大城市群(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的存在,讓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黃河流域流經之處,多是中西部省份,且多是生态敏感地帶。作為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态廊道,黃河流域的生态保護自然要擺在首位,在生态優先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層對此有明确定調:
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顯然,需要保護生态的必須生态優先,作為農業腹地的要糧食生産放在首位,适合發展工商業的則要重點發展工商業,這就給黃河流域不同省份以不同定位。
當然,在“以中心城市促進城市群發展”的基調之下, 西安、鄭州、青島、濟南,作為黃河流域的四大中心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作為黃河流域的三大城市群,無疑都會在規劃中得到重點凸出。
可以說,黃河領域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04
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為何也被提升到“重大國家戰略”層面?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海南是國際旅遊島,是椰風海韻清風拂人之處,是春節旅遊度假之地,是許多人旅居置業的首選之處。無論是工業,還是互聯網等高新産業,均不突出。
的确,自從1988建省以來,海南雖然獲得經濟特區的加持,但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卻一直不算突出。1990年代房地産泡沫的破裂,當海南一度有了“天涯海角爛尾樓”的稱号,直到21世紀海南确立“國際旅遊島”的定位之後,發展如虎添翼。
不過,如果隻是“國際旅遊島”,那麼海南隻是另一個夏威夷。
顯然,海南不會停留于此,轉折來自于2018年。這一年,時值海南建省30周年,中央出台文件,提出要在海南建設全島自貿區和自由貿易港。
自貿區并不新鮮,但全島都被納入自貿區範圍,在國内還是首個。更不一般的是,包括上海、廣東等地建設的均為“自貿區”,而海南未來的探索則在“自貿港”。
自貿港比自貿區多了什麼?
自貿港比自貿區更進一步。國際自貿港,一般都是零關稅港、免稅港或低稅港,在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開放等方面引領全球。
海南自貿港将會以什麼形象面世,令人期待。至少在目前已透露的信息中,“對标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态”、“建立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适應的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特殊稅收制度”,均已被着重提及。
建立有國際競争力的特殊稅收制度,想象空間不是一般的大。
這是海南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遠遠超過當初的“國際旅遊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