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古詩二年級解析

小學古詩二年級解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7 21:43:03
一、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别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别之情。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當時隻有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賦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别友人時的依依惜别之情。

鑒賞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隻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将經曆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點明送别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賦得古原草送别

二、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 楊萬裡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譯文

籬笆稀稀落落,一條小路通向遠方,樹上的花瓣紛紛飄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

小孩子飛快地奔跑着追趕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創作背景

詩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經過新市,住在一間姓徐的人開設的客店裡,農村美麗的風光和兒童嬉戲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觸發了他的詩興。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甯靜清新的早春風光。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及向往之情。

鑒賞

這首詩是描寫農村早春風光的,詩人把景物與人物融為一體描繪,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純景物的靜态描寫。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籬落”是有寬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狀态,顯見其中有間隔,才能看見籬笆外面的山道。“一徑深”,表明山道隻有一條,并且很長很長,延伸向遠方。寬廣的籬落與窄小的一徑相對照,稀稀疏疏與綿綿長長相對照,互相映襯,突出了農村清新與甯靜。

第二句也是純景物的靜态描寫。路旁,樹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密,展示出農村自然、樸素的風貌。

第三句是人物動态描寫。“急走”與“追”相結合,兒童們那種雙手撲撲打打,兩腳跌跌撞撞追蝶的興奮、歡快場面就曆曆在目了,反映了兒童們的天真活潑。

第四句,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裡,自然是無處尋了。讀者可以想象,這時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态,以及搜尋不着的失望情緒等等,更表現出兒童們的天真和稚氣。

小學古詩二年級解析(小學二年級古詩解讀)1

宿新市徐公店

三、望廬山瀑布

唐代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挂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好像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一般認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通過對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鑒賞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隐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挂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挂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缭繞,山間白練懸挂,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铿锵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隻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霭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小學古詩二年級解析(小學二年級古詩解讀)2

望廬山瀑布

四、絕句

唐代 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譯文

兩隻黃鹂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鹭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着從東吳開來的萬裡船。

創作背景

公元762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鑒賞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複蘇,萌發生機時的顔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黃鹂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鹂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鹭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适,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鹂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鹭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着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棂,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着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曆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複,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而“萬裡”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以“泊”、“萬裡”、“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内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内,卻寄托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内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小學古詩二年級解析(小學二年級古詩解讀)3

絕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