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講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8:50: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講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六講義)1

我們今天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六,卷二十六講的是初分教戒教授品第七之十六。我們前兩講一直提到一個名詞叫善現,善現是什麼意思呢?善現其實就是本性重現,是同體生大悲的密義。在密宗中經常看到有佛像有唐卡,唐卡頭頂上有一朵雲,那個雲我們都知道,經常唱念叫香雲蓋,那個雲就是一個善現。我在講大悲咒的觀想和穢迹金剛的觀想的時候與外觀想和内觀想二密次第的過程當中,也講到過這個狀态,這個狀态是通過修行達到了人空、我空、法空的時候,就會出現特殊的狀态,這就叫善現。善現本名我們的佛性,也叫做心現,俗一點叫做心見,見心或者是明心,如果我們通過修行能夠重新達到‘複次善現’,這個複次,我一直在跟大家講就是重新再來,就是回歸,就是我們說的往複,返璞歸真,這個叫善現。善現以後就說明我們找到了心處,找到心處以後才會重新去發現我們的眼觸增語,所以我一直在講,眼不是指的我們肉眼,也非天眼,這個眼不能作為佛眼來講,隻能作智慧之眼,所以我們通過修行達到了本性的顯化,就應該知道智慧所增加的一些慧解,明白了耳、鼻、舌、身、意觸,明白了四念處,明白了苦集滅道,明白了十二因緣。因為大般若經全部是圍繞十二因緣而走的,而十二因緣用無相、有相、無為、有為表達修行的次第。所以說,玄奘法師去印度參學整整十八年的時間,他學到基礎的東西比較多,因為基礎的東西就是般若的東西,也就是唯識的東西,因為當我們現在沒有證到真正的法樂的時候,不知道法樂、不知道法空、不知道法性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學習要從唯識學起。所以好多人都說唯識很難其實唯識不難,唯識難在你沒有定位,沒有定位識的标準,你不知道唯識的識指的是什麼,往往就是落入于我們世俗的眼、耳、鼻、舌、身、意,總想用我們身體器官去判斷唯識的識,這個是肯定不可以的!即使你猜的準了也未必正确,猜到的與我們的法義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我們要在這裡面找到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受,在修行中我們不能知道整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樂受,說明我們不能明白什麼叫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又跟淨土扯到一起了,你沒有受用,你就不可能知道什麼叫法樂,所以在大般若經裡面,講的身受苦受包括我們的五根之受,五根之樂,雖然說是在《心經》中所講的五蘊皆空,但五蘊皆空的時候就叫做大樂(le)。有的法師講叫大樂(yao)。這個大樂(yao),我們可以用中國話來講是一個特殊的非生,可能打過遊戲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非生,非生就是大樂(yao),就是大樂(le)。所以這個非生在諸多的唐卡當中表現的非常清晰,那麼我們現在結合大悲咒和穢迹金剛修行的時候也是要通過密觀,這個密觀是指的觀想,什麼叫密觀呢?不是秘密的觀想,而是觀内而觀,入内而觀,所以通過觀察通過我們的密觀才能發現了真正的大樂(yao)所現,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原來并不是指的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主宰的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現在眼、耳、鼻、舌、身、意主宰不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找到我們的主人,他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正是我們的十二因緣演化的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大家想一下,我們現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法嗎?那肯定沒法!那什麼時候才能有法呢?必須首先證到我們的本性,本性能生萬法。所以古代大德一直提到自性生萬法的道理,所以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通常一下看不懂,也不去輕輕的去琢磨一下那一句話,去用不同的角度來判斷,如果我們依然真正的想學佛,首先在不明白一句話的時候要用十法界來判斷,比如有一句話叫“性非有故”,當我們不明白這句話的時候,那你用十法界給它去權衡一下,加上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包括菩薩、佛你全部加到一起來,你一個一個的往上套,你就會發現是地獄性非有故呢,還是餓鬼性非有故呢,還是畜生性非有故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訣竅。那麼當你通過修行,你就會一下發現佛性是非有故并不是菩薩性,你這樣再講經這樣去判别經典,如何去學習一下就懂了,所以對一些生疏的名詞名相要找到它的依據,是什麼相呢?是什麼名呢?他所講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一些證量包括淨與不淨、非空非有。首先我們自己有一個判别,它指的是誰,是指的我們的造業,還是指的我們的清淨呢?是指的我們的法身,還是指的我們的慧命呢?所以這裡面一定要明白,我們經典當中有兩層意思,一個講的是法身,一個講的是慧命,法身和慧命不是一回事,是法身不離慧命慧命不離法身。所有的經典當中,包括唯識也好中觀也好,講的全部都是法身慧命,我們通過法身慧命,通過廣義的去判别他與我們世俗凡夫的差别,我們也要從世俗凡夫的通常的習慣當中跳出來入于世俗谛,世俗的道理不是世俗谛,是世俗超越了世俗而達到了畢竟的道理叫世俗谛,而世俗谛最終要落入于勝義,所以這就告訴你法身和慧命的關系,勝義就叫做慧命,法身就叫道谛也叫性谛。 多數的人喜歡聽一百個法師講同樣一部經,大概意思基本都一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毛病。不管蕅益大師也好,寒山大師也好,還是元音老人也好,每個人講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因為站的角度不一樣。我們現在講大般若經,就要破掉你的世俗觀,就要給你破相,不能總落在一些世俗的上面讓人無法進步,比如說勸導大家發心,在修行中,真實的發心是于無常真常,用事和理來完善我們最終的解脫,就是說真正的法要用次第去引導教育規範,最後達入了義,但是如果說我們不明白真正的發心,把真正的了義發心變成了到寺廟去打掃衛生,去幫忙做飯洗菜的時候我們就落入了世俗常見,這個世俗見往往也會被人認為你在發心,其實是不了義的。但是大般若經從初級的眼、耳、鼻、舌、身、意到色、聲、香、味、觸、法沒有離開過發心。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覺也是能夠讓我們入于勝義,通過世間的修行最後趨入聖境,這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原來是一個特定的條件,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眼睛、耳朵、鼻子,而是我們具備了智慧的表達,它有一個标準,什麼标準呢?是無相的。如果我們落入有相的眼、耳、鼻、舌、身、意,這跟佛沒有關系,我們學不學佛,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為什麼我們學了佛的時候還在呢?那說明我們就沒有找到無相的眼、耳、鼻、舌、身、意。什麼是真正的有相呢?我們落入無常認為是正常,這叫做有相。什麼是無相呢?人空、法空、我空叫做無相。慈悲是無相的,智慧是無相的,甚至我們用世俗的話來說善良是無相的,好人也是無相的,你的所做,你有一顆善心一顆愛心也是無相的,沒有哪一個人說好人是一個标準,沒有!所以學習唯識一定要從唯識觀去找到他的根源,唯識就是唯心,唯心就是依性,你不能依性你所講出來的唯識全是假的,所以依性的條件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離不開十二因緣,所以說通說的唯識是以般若來闡解的,而唯識法和我們修行的次第關系是不一樣的,一個是道理一個是做事,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法身和慧命。修行實法叫做入實而修,是修法的。而慧命是诠解我們法性的來龍去脈,這叫因果,世間的因果和我們佛法中所說的因果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勝義谛來說真正的因果是由苦而樂這叫因果,由我們法身成就慧命這叫因果,從無常證悟常性這叫因果,從随緣到不變這叫因果。而我們世俗的人通常隻知道随緣不知道不變,所以講課的時候包括修行的時候,腦子裡面裝的始終是随緣,随放生、随大衆。記得有一年我去了甯波的觀宗寺挂單,早上我已經把自己的功課做完了,那主持老和尚叫一行,留個大胡子,上來就問我:你沒有上殿?我說沒有。他說:你要随衆啊!我一看老法師煩惱了,就逗了他一句,我說:老法師: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說:我出家56年了。我說:你給我講講什麼叫随衆。他聽到我這個問話的時候一句話沒回答就下樓了。等我們早殿下來以後,他喊我去了他的房間,那麼大年齡一個老和尚,跟我開了個大玩笑,他撲通跪在地下說:“道源法師呀,你太厲害了,我出家這麼多年來沒搞懂一個随衆,你這一問問的我好慚愧呀,我在路上想半天想不出個答案,求你告訴我吧!”這是真實的例子,我說:“真正的随衆是随衆生,誰是衆生呢?心是衆生,随心性而做叫随衆。你這是叫我跟大衆提着燈籠去放夜狗,那個是衆嗎?那不叫衆,那個是集體管理,一個模式好管理大衆而已,并不是随衆”。後來我就走了,他到處派人打聽找我,叫我去給他講課呢!但是機會錯過永遠不會再有第二次!所以說我們現在在修學經典當中,一定要把名詞名相搞明白什麼叫随衆,尤其是出家的法師,在某些寺院聽到随衆的說法,我們一定要搞明白什麼叫随衆,什麼叫随順衆生,你不能明白随順衆生,而叫做盲做,同樣你無法走入大道不能證悟。所以對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定也要明白什麼是眼、耳、鼻、舌、身、意。古人有句話叫做聖者觀量,就是聖人是用量來判斷法的有無。現代的人把佛教的名詞幾乎全用上了,叫量化。對某一個工程某一件事情要量化,什麼叫量化呢?其實這個是佛教專用語,量化就是智慧化,就是通“閱”的意思,這個閱就是閱讀的閱,通就是全部,叫通閱量化,隻有量化我們才能明白生成的次第關系,才明白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才知道五十一次第,才能明白次第關系,才能完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最後達到的人空法空我空,才能完善真正的法身與慧命。這個時候你才能知道:噢,原來法身是這個樣子,慧命是又一個樣子。所以饅頭的香與不香,不是取決于香,而是取決于饅頭,法身慧命就是這麼一個關系,有饅頭才有香味,你沒有饅頭就沒有香味,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饅頭,那個饅頭就是陀羅尼。所以實法當中修行至關重要,這就是說有的法師善于一種高超的藝術,他會讓衆生很開心,講的都是應你們的一種想法,哪個好聽他就講哪個,就像趙本山哪個逗笑他就給你搞一個小笑話,大家因此很開心。法不是這樣的,法不是讓你開心,法是讓你真正的開啟智慧之心的,它超越了我們世俗的開心量,讓你具備有智慧的開心,真正的大顯佛性。所以說如果我們現在不能明白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往往會增加一些難題往往想的不對,判斷的不對,在經文中就有了有罪和無罪的說法。如果我們在唯識中不能正确的去認識什麼叫唯識的識,往往去胡猜,也會産生有罪和無罪,那麼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細微的修行過程當中,去了解去判别佛菩薩的證量關系,找到了契入點和契合點。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至今有多少人搞不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差别在哪個地方,甚至還有一些外道經常會說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嗎?這個本來不是指你,是指的本位本性,是指的萬物都具備這樣的條件,你連萬物都不是,難道你是本性嗎?你是佛嗎?所以說以後我們在聽到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的時候,一定要破除一些邪語和一些極端的以空表達,這個表達很容易誤導大家。心佛衆生三無差别,首先要找到心,你才知道心與佛衆生的關系,如果經常說本來是佛,你想想我們本來是佛嗎?如果說佛也是衆生,你這個本來是佛就沒有辦法解釋下去了,所以說佛性尚從與尚鑒,這個我們都不需要把它作為有或無來表達。即使法性不可得、空性不可得,我們也要知道沒有空性沒有這個法力沒有法性,我們就不具備慧力,其實經典當中沒有直接的表明智慧也不可得,但是智慧的結果人人都知道,慈悲的結果人人也知道,善良的結果人人也知道,所有說這個得與不得是指的你執着與不執着叫得與不得。我們不能說我們跳水以後水也不會沾在身上,不能這樣的極端,因為我們跳進水裡的時候,雖然你不能帶着水上岸,但畢竟曾經用水把你打濕過,所以眼、耳、鼻、舌、身修行,雖然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的本位基礎,最終還是要與我們的真谛就是法性的眼、耳、鼻、舌、身意融為一體轉換成真正的大智慧,這就是般若的中心。經常有人提到般若的難度,在這裡我會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加以現世與聖量的差别來細化我們如何去理解經典,如何去了解修行需要一個實法,所以你沒有實法的修行沒有他的輔助,僅僅聽到一堆的空理是沒用的。即使你把大般若經全部研究的搞明白了,你沒有真正的實法而入,照樣你不能開悟見性。所以我們通經通論包括閱藏,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通過這些道理引導大家:我們離不開我們的基礎、離不開因緣的變化、離不開因果的苦樂。我在講一些經典當中從來不會煽動大家,告訴大家你念大悲咒就會增加福報,你要是念穢迹金剛你就會有很多錢,我從來不會這樣忽悠大家,因為佛法是改變你命運的,而這個命運指的是智慧慧命,你要是具備了大智慧的時候,你應該具備的都應該具備了,所以信仰是我們行善的起點,通過信仰我們才能慢慢的去發現善有善報;通過造業我們也會發現現象惡有惡報。我們不僅要從信仰中去找到入行處,我們要從入行上找到入實處,證悟我們的本來面目,了解宇宙萬物的實性,解除煩惱,今生能夠得到自在快樂,這是佛陀最終給的我們的指示,也就是佛為什麼講二十二年的般若呢?因為你沒有基礎學到的都是空花水月,你沒有基礎不了解整個地火水風的關系,你了解不了十二因緣的變化,更不能知道善現到底是什麼狀态什麼境界。所以學習佛法一定要從基礎開始,從世間的現象去看世俗之間的因果,了解世俗的造作,了解佛菩薩的慈悲精神,看看他們的慈悲帶來的是大智慧,反過來看看我們世俗的造業是苦的感召。二十六卷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