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禹
今年,是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辭世21周年。這些年來,懷念逐日深。我和他都曾就讀于北京二中,他長我20屆,便一直稱我為學弟。他生前多次說過:“如果我的名字與大運河相連,也就不虛此生了。”
大運河不會忘記他。
“一畝三分地主,五車八鬥人家。”這是一位朋友送給劉紹棠的條幅。所謂“一畝三分地”,是指京郊大運河畔的通縣儒林村。劉紹棠生于斯、長于斯,多年來他抱住這塊沃土不放,走他的鄉土文學之路。從1955年創作出長篇小說《運河的槳聲》,到1997年臨終完成“運河三部曲”之一的《村婦》,61歲的璀璨人生,全部融入了大運河日夜不息的濤聲。
通州區在建設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同時,十分重視挖掘大運河源頭,即通州北運河的豐厚的人文底蘊,我越發覺得自己有義務、有責任把當年劉紹棠骨灰安放的情景,再現給通州的父老鄉親和千千萬萬和我一樣深切懷念他的人們。
我是當年唯一在場的媒體記者。
那是1998年4月12日,著名作家劉紹棠的骨灰,悄然安葬在他生前摯愛着的故鄉——京郊通州區北運河畔。這天,是他溘然辭世一年零一個月的日子。
紹棠學長的骨灰安葬地,選在緊臨大運河端頭的一處土坡上。這裡,遠可望見作家生身之地儒林村的袅袅炊煙,近能聽到大運河流淌不息的汩汩水聲。在大運河邊長大,頂着高粱花子走向文壇的劉紹棠,40多年的文學生涯緻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他把一個作家對家鄉、對大運河、對父老鄉親深深的愛,融入了10卷本、幾百萬字的“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為此,通縣人民政府曾于1992年為他設立了劉紹棠文庫,并授予他“人民作家,光耀鄉土”的榮譽牌匾。我曾有幸多次走進那間寬敞的客廳,牆壁上除了書法家劉炳森書贈給作家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條幅外,最醒目的就是那塊上書“人民作家,光耀鄉土”八個大字的金光閃爍的匾額。早已載入《世界名人錄》,擁有一大堆榮譽頭銜、獲獎證書的劉紹棠,把家鄉父老鄉親送給他的這塊銅匾,看得比什麼都榮耀。這天,沒有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言的劉紹棠,長眠于此,當是魂歸故裡了。
中午12時45分,幾輛小車駛近。身着黑色服裝的紹棠夫人曾彩美走下車來,為了最後送别她的紹棠,曾老師今天着了淡妝。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官方色彩的儀式,甚至沒有告知與劉紹棠交往甚深的衆多朋友。然而,仍有不少人早已等候在這裡,他們都是以紹棠的好友或學生的身份來為他送行的。
曾彩美緩步登上北運河畔的土坡,河東岸的農舍依稀可見。腳下這熟悉的土地,她曾随丈夫無數次走過,紹棠患病癱瘓後,她還用輪椅推着他來探望大運河,探望鄉親……今天,紹棠将留下不走了。
黃土坡上,親屬們已挖好了一個一米見方、約兩米深的坑穴。劉紹棠的三弟劉紹振跳下坑,區文化館一位姓馬的小夥子也下到坑裡幫忙。他們先把一個用水泥築成的石匣正面朝東南放好,然後準備把黃綢覆蓋着的骨灰盒放進去。這時,曾彩美已淚流滿面,她把骨灰盒緊緊抱在胸前,哽咽地難以成言:相濡以沫40餘年,你真的要走了啊……紹棠的兒媳玲玲拿出了随葬的物品:三本新出版的還散發着油墨氣息的《劉紹棠文集》、父親生前喜愛的兩小瓶茅台酒、一枝粗杆蘸水鋼筆和幾個備用的筆尖。此時,哭了一路的小女兒劉松苎悲恸欲絕地呼喚着:“爸呀……”
下午1時30分,水泥匣子的蓋封死了,劉紹振在坑下鞠了一躬,說:“哥,我把你送到這兒了。”劉紹棠的長子劉松蘿,按照通縣農村的“老禮兒”,第一個捧起泥土撒下去……劉紹棠的骨灰盒被親友們一捧一捧和着淚水的泥土覆蓋了。
因為安葬劉紹棠骨灰的地點不是公墓區,不能立碑,曾彩美率兒孫們種下了一棵常青的松樹。松蘿叫妻子和兒子劉雨絲過來。還在上小學的雨絲,是紹棠生前格外疼愛的孫子。因人們都說他長得與幼年時的爺爺酷像且一樣聰穎頑皮,紹棠曾對友人說過:“天不滅劉!”已經懂事的小雨絲抹了抹眼淚,向爺爺的“墓地”深深地三鞠躬。
最後,人們紛紛把帶來的鮮花一束束、一瓣瓣地撒落在安葬着劉紹棠骨灰的土地上……
紹棠走了,一位留下了600多萬字作品的著名作家走了,一個總是操心受累幫他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辦了不知多少好事的人走了,一個連續三屆當選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同時也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人走了……沒有墓碑,沒有銘文,然而,他魂歸故裡。在深深眷戀着的大運河邊,在魂牽夢繞的家鄉的土地上,他得以安息,他是幸福的。
近幾年,我曾和幾位二中校友去故地尋訪,已不得見墓地。後得知因工程建設占地,紹棠學長的墓地已遷往運河大堤路西側約一公裡處。沒關系的,安眠在這裡,大運河的汩汩流淌,尤其是那動人的槳聲,他是一定可以聽到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