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8 12:32:13

在上大學以前,老師總是會說,現在要努力學習,等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等真上了大學才發現被老師“騙”了,大學以前考試成績差,頂多挨頓訓,然而大學要是“挂科”,那可是實打實的畢不了業,而最近教育部發出的兩條指令,讓大學生活更為“艱難”。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1

大學生迎來兩個“壞消息”,已經畢業的同學也可能受到影響

取消清考制度。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清考制度。大學生每一學年都要學習相關的專業課,而期末會對這些專業課進行統一考試,若考試成績低于60分,則為不合格,也就是學生所說的“挂科”。

在下一學年開學有一次補考的機會,有心的同學會在假期加緊學習,好通過補考,而分數過低的學生是沒有補考的機會的,比例為合格分數的60%,也就是36分,單科分數低于36分的學生以及補考沒通過學生将在下一學年統一參加重修。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2

重修過後還會進行一次考試,若考試通過則正常計入到學信網中,考試未通過沒有再重修和補考的機會,隻能大四畢業時,對未通過的同學進行統一的最後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就是清考制度。

從這一流程可以看出,每門科目學生都有最多4次考試機會,這給了很多學生放心“水課”的信心,為改變這種情況,教育部下發取消清考制度的決策,若重修考試未通過,到大四結算分數時,績點不夠将不予下發學位證,畢業證也會延遲發放。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3

對本科畢業論文進行抽檢。清考制度隻對在校學生産生影響,而畢業論文抽檢制度不僅是應屆畢業生,已經畢業的往屆生也會受到波及。這一政策從2021年全面實行,要求每年抽檢量不小于畢業論文總量的2%,若發現重複率太高或剽竊、洗稿等情況将取消學位證,由此,不光在校生提高了對畢業論文的重視,往屆畢業生也開始人人自危起來。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4

大學生怎樣才能順利畢業?

順利通過每科考試。即便取消了清考制度,大學生每門科目依然還有3次考試機會,這對于他們來說容錯率依舊很高,引起不了多少重視,于是很多學校為了讓學生能夠認真學習,争取一次通過考試,對于一些科目開始取消重修制度,或重修人數太少,就不再開設重修班,讓學生自主複習再考試。

學生自主學習考驗的就是學生的自律意識,而但凡有些自律意識的,也不至于“淪落”到要重修的地步,已經到了這步田地,就真的要打起精神好好學習,尤其對于像“高數”這一類難度較高的科目,上課好好聽講做筆記都不一定學的多好,完全不聽指着期末突擊複習,通過考試的機會太過于渺茫,還是要把功夫都用在平時。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5

不違反校規校紀,無重大錯誤。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規校紀,雖然各有不同,但也相差無幾,學生若想順利畢業,就要注意不要觸碰到這些“雷區”,因為違反校規校紀十幾年讀書生涯毀于一旦實在不值。

認真完成畢業論文。除了各科成績,畢業論文也是審核學生能否獲得畢業證及學位證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學四年學生會寫很多論文,但沒有哪個論文能像畢業論文這般重要,可以直接決定學生的“生死”,一定要認真對待,好好完成。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6

大學生該如何準備畢業論文?

認真準備開題及素材。基本上從大三下半年開始,各大學校就會陸續下發準備畢業論文的任務,包括寫開題報告,定框架,寫内容、查重等部分,嚴格來說,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構思和搜索相關材料,而萬事開頭難,隻要定好了選題,并找到豐富的數據支持,後面寫起來就會行雲流水,因此學生一定要認真準備。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7

多與指導老師溝通。從編寫開題報告到最後提交論文,學生會與多個指導老師進行對接,比如指導書寫的是一個老師,而負責答辯修改的又是另一名老師,而無論學生被哪位老師帶論文,都要積極的和老師溝通,禮貌是最基本的,有什麼問題可以及時和老師商量解決,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但也盡量不要在清早和深夜去打擾老師。

重視查重。查重是論文的硬性要求,每個學校的标準不同,但至多都不能超過25%,一旦超過,成績直接被定為不合格,學生一定要重視起來,在學校統一查重前自己可以提前試查一下。

拿不到畢業證會影響學位證嗎(大學生迎來兩個)8

總結:教育部新下發的兩條政策,說到底還是為了提高應屆畢業生的質量,也是為了學生在校時能夠專心學習,平時各方面表現都不錯的學生完全不必擔心。

互動話題:你認為這兩條消息是好是壞?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