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此言是《學而篇》的最後一篇,講的是君子的德與行。它與開篇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尾呼應,算得上是對整個《學而篇》的總結。
01.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即擔心、憂患的意思;“不己知”,是個倒裝句,即“不知己”,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孔子此言,主要是為了表明“知人可貴,而不知人則為可患”之意。
一是君子重己身,而輕虛名。
所謂:“君子求其在我。”想要成為一個有品德、受尊敬的人,那麼他就應該重視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用世人認可、且能接受的言行來體現自己的道德素養和能力水平。
如果君子一直把自己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名聲是否足夠響亮這樣虛無缥缈的事情上,那麼就可能讓他忽視了原本應該去重視的事情。甚至可能會為了虛名而做出輕浮、誇張的事情,以此來博人眼球,引人關注。這樣一來,不但偏離了正道,落下了下乘,更會為他人所不齒,徒具君子之名,而無君子之實。
二是君子德遠揚,而人自知。
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對于君子來說,如果他的學問深厚、能力高強、行事端正,具有這樣的品德,即使不刻意去宣揚,自然也會為世人所熟知,根本就不需要擔心自己被埋沒。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去能端正品德、提升學識、注意言行,甚至行事不端、言語偏激的話,反倒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所以君子有品德的表現,就是要專心于自己本身,而不能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自己名氣的大小之上。更不能因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而産生失落感,甚至因此而減弱了自己努力的激情。相反如果不去強求名聲,而是不斷加強自身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總有一天能夠因此而聲名遠播。
三是君子名有益,而無所損。
所謂:“非孔子,則不知堯舜之當祖述;非孟子,則不知孔子之聖,為生民以來所未有。”對于堯舜禹這樣的聖王來說,他們所行盡是品行高潔之事,但卻從來沒有因為他人的評價好壞或是高低而放棄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同樣對于孔子來說,他日常的行事之中,以及在教授弟子之時,始終言傳身教,保持着自己良好的品德和形象,并不會因為自己食不飽、穿不暖、居不定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因為在堯舜禹和孔子看來,名聲對他們雖然有益,但卻僅僅是自身品德、品行所附帶而來的東西,并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标。若是名聲遠揚,固然能因此而受益,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看重;若是默默無聞,對他們自身也并未有任何的損失。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因為别人的看法隻能作為一個參考,并不會直接影響了自己的行為,更不能因此而動搖了自己的志向,自然就不會産生任何負面的情緒。
02.患不知人也
所謂:“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要想讓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固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設身處地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同樣也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對于君子來說,想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受到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同時,提升知人之能。
一是知人者智。
《韓非子·顯學》有言:“智,性也。”智,是一個人的天性,然而這樣的天性,在不同的人身上卻有着不同的表現;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其“智”的水平高低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君子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智”,要麼是通過學習,提升思維層次;要麼是通過觀察别人,來反思自己的言論,匡正自己的行為,以此提升認知能力。
所以,能“知人”對于志向高遠之人來說,就是他們必須要重視的事情。甚至在孔子的觀點之中,“知人”的作用和地位是遠高于“被人知”的。因為“被人知”除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以外,并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而“知人”卻是能有效地提升自己“智”的水平,讓自己更加“近乎于道”。
二是知人者明。
《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見,通過“知人”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若以此為鏡,則是能夠提醒自己反思其中的原因,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
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要正确地認識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對自己都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認知,而這種認知或多或少都與真實的自己有所出入。想要改變這種觀念,隻有通過觀察别人,借鑒别人的得失,借錘敲鐘來對比自己的言行舉止,糾正自身的問題,最終達到“明悟己身”的效果。
三是知人者善。
《說文解字》中對“善”的解釋為:“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孔子認為,君子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目的是為了幫助君王管理國家、治理下屬。這就要求君子必須心性善良、品行端正,必須擁有一顆善良、仁愛之心。隻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願望。
然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不能準确地了解别人,就不能知道其品德的高低,不能判斷其言行的善惡,也不能認清其為人的邪正。如此一來,自然也就無法做到親賢遠佞,這樣的結果自然值得憂慮。所以君子“知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以此來判斷善惡、分清邪正,并促使自身進行針對性地改正,以達到善良仁愛的境界。
四是知人者敬。
《荀子·天論》中有言:“君子敬其在己者。”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就必須能夠充分地尊重他人,如此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同,而被尊重。因此當别人對自己産生誤解的時候,就必須要根據對方的言行,分析原因、判斷結果、尋求辦法,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要“知人”。
然而推己及人,便知“知人”不易。如此就必須站在他人的立場之上考慮問題,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正确地了解别人的想法,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在不誤解其言行舉止的基礎之上,正确地判斷出其意思,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如此多為他人着想,這樣才是君子應該有的氣度和風範,最終獲取别人的敬重。
“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要做到“自知”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要做到“知人”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孔子才會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之言,目的就是為了告誡其弟子及後來者,要審慎地對待他人,方才為君子為人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