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分享。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随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韪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韪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韪大踧踖。
譯文:
孔融十歲時,随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到他家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内外親屬,才讓通報。孔融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後,進門上前就座。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不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韪來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融的應對告訴他,陳韪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衆。”孔融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了。”陳韪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二、孔融性格特征分析。
從本故事來看,李元禮府上經常舉行類似于十七八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盛行的“文化沙龍”,來者要麼背景顯赫,要麼才華橫溢。而年僅十歲的孔融是跟随着地位并不顯赫的父親來攀高門,李府要将這對無名無權的父子拒之門外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是年幼的孔融聰明伶俐、能言會道、反應敏捷,僅僅憑借兩句話就征服了看門者和李元禮。衆所周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孔子的地位可是遠遠比不上老子的,當時的名士們大多喜愛清淡、學道問藥、一心想要成仙,所以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地位當然是至高無上的了!想想,在衆賓客面前,李元禮受到這等擡舉和奉承,心裡那酸爽、那飄忽、那得意,溢于言表,想要掩蓋也掩蓋不住啊!那麼,衆賓客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奉承的機會,借着孔融小兒的“東風”奉承主人一番。
因此,當陳韪到來時,衆人還沉醉在主賓相談甚歡的氛圍裡,于是有人十分好心地想讓陳韪也趕快融入這美好的氣氛裡,便忙不叠地告訴了陳韪這個好“段子”。但是,沒想到,陳韪不知道是因為真的天生耿直,還是因為向來自視甚高,還是因為自己沒有第一時間在場感受到孔家小兒說出的妙語有點氣惱,所以他聽完這個好段子後竟然很不客氣地說了一番傲驕不屑的藐視之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想一想,衆人聽過這番話之後一定有瞬間被冰山凍住的表情。當然,孔家小兒也不是吃素的,他一句擲地有聲地回應——“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馬上就解救了現場的尴尬狀況——除了陳韪先生一人外。
故事中的孔融真是伶牙俐齒、反應敏捷!作為一個小孩子,孔融自然是十分招人喜歡的。如果長大後,他還秉持這份鋒芒和這種耿直的性格,自然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所以,他後來慘兮兮地被曹操滿門殘害,或許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兒,畢竟他融先生不是生活在言論自由的21世紀民主社會裡,而是生活在君主專權的4、5世紀的專制社會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